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公开目录>业务工作
    • 索引号:11371082004338308D/2025-03207
    • 发布单位:荣成市崖头街道
    • 内容分类:业务工作
    • 成文日期:2025-07-09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 有效性/截止日期:
    • 文号:

威海市荣成崖头街道曙光社区:打造“里仁为美”文化社区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5年07月09日 09:42 来源:荣成市崖头街道 浏览次数:

文化是社区的灵魂,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荣成市崖头街道曙光社区自2018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文化为引领,以服务为宗旨,通过整合阵地资源、创新文化活动、深化志愿服务,构建起“里仁为美”的文化社区共同体,形成了邻里守望、和美共济的社区文化氛围,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典范。

以阵地建设为根基,厚植文化社区“硬支撑”。

文化社区建设,阵地是基础。曙光社区坚持“需求导向、功能集成、便民利民”原则,通过整合资源、创新载体、拓展空间,形成文化服务网络,为文化社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一是整合资源构建“15分钟文化服务圈”。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核心,统筹优化党员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活动室等阵地资源,串联起图书阅览室、书画室、舞蹈室、京剧室等功能室20余处,打造“15分钟文化服务圈”。居民步行15分钟内即可享受阅读、健身、艺术培训、非遗体验等多元文化服务,真正实现“文化服务就在家门口”。近年来,社区依托阵地开展文化文艺、康养理疗、诗词歌会、非遗传承等活动256场次,覆盖居民超8000人次,切实将文化阵地转化为居民的“幸福港湾”。二是打造多元功能室满足居民需求。针对不同年龄层居民的文化需求,社区精心设计“一老一小”功能布局:为老年人设置京剧室、书画苑,定期开展戏曲展演、书法交流活动;为儿童打造“小小会客厅”,设置儿童议事会、科普实验室等互动空间。其中,“小小会客厅”已成为社区儿童的“第二课堂”,通过举办“我为社区进言献策”“金点子”等活动20余场次,收集的7条儿童意见全部被采纳,既激发了青少年的社区参与热情,又为社区治理注入了“童言童智”。三是建设特色文化场景赋能社区治理。社区坚持“文化融入生活、场景浸润人心”理念,将楼道、广场等公共空间打造成“会说话的文化载体”。开展“我爱我家”特色楼道文化建设活动,发动居民自主认领楼道,通过议事会确定打造方案,绘制墙体彩绘、设置文化长廊、展示家庭风采,让原本单调的楼道变身“文化小站”。居民张大姨感慨:“以前回家脚步匆匆,现在总忍不住驻足看看楼道里的文化墙,既温馨又有意义。”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激活文化社区“内生力”。

文化社区建设的生命力在于回应群众需求、激发群众参与。曙光社区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通过培育特色队伍、搭建参与平台、深化文化浸润,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参与者”变为“主人翁”。一是精准对接需求,培育特色志愿服务。社区建立“需求清单—服务清单—成效清单”闭环机制,通过入户走访、线上问卷、议事会等形式收集居民需求,针对性培育“七彩缝纫社”“巧厨娘”“管闲事帮帮团”等11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吸纳志愿者800余人,让服务与需求精准“配对”。每周二的便民服务站里,“七彩缝纫社”6名平均年龄71岁的志愿者为居民提供扦裤脚、缝补衣物服务,同时兼顾社区公益食堂“巧厨娘”职能,为独居老人、困境家庭包饺子、蒸馒头,累计服务超500人次;“爱在邻里 幸福家园”团队组织开展“学传统做香囊”“喜闹元宵猜灯谜”等活动,让居民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二是搭建参与平台,激发居民自治活力。社区以“友邻”阵地为载体,打造各类协商平台,推动居民从“被动接受服务”向“主动参与治理”转变。在“小小会客厅”,孩子们围绕绿色社区、健康社区、智慧社区建设等话题展开讨论,提出“增设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点”“优化儿童活动区设施”等建议;在“邻里会客厅”,社区常态化开展睦邻友好、社区团建、矛盾调处等活动,今年以来,通过平台协商成功化解小区路面修缮、绿化带改造等4项治理难题,推动“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成为社区新风尚。三是深化文化浸润,涵养文明新风尚。社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心”,通过开展“邻里茶话会”“居民趣味体育节”“亲子采摘”等活动100余场次,将文化活动与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在传统节日里,组织“悠悠艾草香 浓浓粽香情”端午节活动,邀请居民包粽子、话家常,传递孝老爱亲传统美德;在日常活动中,设置“文明楼道公约”“文明小故事”等文化墙,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志愿服务中,推广“信果子”兑换机制,孩子们通过参加议事会、志愿服务积累“信果子”,兑换学习用品,让文明行为可量化、可激励。如今,社区涌现出“优秀楼长”“星级居民”等先进典型300余名,“讲文明、树新风”成为居民共同追求。

以融合发展为路径,提升文化社区“软实力”。

文化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资源整合。曙光社区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理念,通过创新机制、链接资源、强化保障,推动文化社区建设从“单一主体”向“多元共治”升级,从“硬件提升”向“内涵发展”跨越。一是创新“美德信用+”模式,促进治理升级。社区探索建立“美德信用+志愿服务”模式,创新推出“1234”信用工作法,将“信用有加、信用能减、信用可除、信用倍乘”四则运算嵌入基层治理。一方面,打造“美德信用楼道”,将居民参与志愿服务、遵守楼道公约等行为纳入信用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社区服务、优先参与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将信用建设与民生实事结合,在便民服务站设立“信用驿站”,提供理发、维修等“信用兑换”服务。二是深化“全龄段服务”,织密民生幸福网。社区以“全龄友好”理念为指引,围绕“老有善养、幼有优育、青有活力”目标,整合资源、创新形式,为不同年龄层居民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在老年群体服务方面,深化“银发无忧”专项行动,发挥老年志愿者经验优势,开展矛盾调解、政策宣传、邻里互助等服务,既让老年人在参与中获得价值感,又为社区治理注入“银发力量”;在儿童成长支持方面,依托“四点半课堂”“幼小交流会”等平台,链接非遗传承人、专业教师等社区能人,开设剪纸、编织、舞蹈等特色课程,既解决双职工家庭“看管难”问题,又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浸润中快乐成长;在青年群体赋能方面,通过举办“邻里文化节”等活动,搭建交友互动、技能展示、创业交流平台,助力青年融入社区、展现风采。三是构建“多方协同”机制,强化长效保障。社区统筹居民、物业、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定期召开“楼长论坛”“红色物业大家谈”等活动,制定文化惠民、美德信用表彰、社区自治会等系列活动清单,形成“社区引领、多方参与、合力共治”的工作格局。近年来,通过多方联动解决“空中飞线”整治、水道疏通等民生问题210件,实现文化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