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近日,国务院部署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明确要加强常态化机制建设,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全面落实,请盛局长为我们介绍一下行政审批服务局是如何推进相关工作的?答:一是强化统筹调度。
访谈时间:2025年7月15日
主题嘉宾:党组书记、局长 盛本杰
问:近日,国务院部署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明确要加强常态化机制建设,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全面落实,请盛局长为我们介绍一下行政审批服务局是如何推进相关工作的?
答:一是强化统筹调度。联合市营商环境专班组织召开全市“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推进会议,部署安排“一件事”工作推进计划,每周定期调度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联合威海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组织开展“一件事”线上模拟测试会议,对“一件事”网上运行情况进行全流程测试,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整改。
二是强化落实创新。截止目前,2024年两批22个“一件事”全部完成方案制定、窗口设置、服务指南编制等工作,办理环节由168个压缩至50个,减少65%;办事时限由228个工作日压缩至88个,减少61%;申请材料由286份压缩至102份,减少64%,线上线下办件共计4.9万余件。在完成上级规定事项的同时,结合我市实际,聚焦企业关联办事需求,梳理更多“一件事”服务场景,截至目前,已在山东政务服务网上线91个涉企一件事;线下,将一件事纳入综合受理窗口办理,切实提升群众办事体验。
三是强化宣传推广。紧扣企业群众办事需求,线上在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及政务服务网开通“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通过智能机器人对企业群众办事提供“云指导”,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一网通办;线下在政务服务大厅利用电子显示屏、易拉宝等形式对“一件事”进行重点宣传。同时,积极挖掘荣成特色“一件事”服务场景,其中海域确权“一件事”创新成果被省政府办公厅《山东政务信息》予以推广,海洋预制菜“一件事”被威海政务服务简报进行推广。
问:海域确权“一件事”作为我市特色“一件事”服务场景,为海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高效的服务支撑,请盛局长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答:荣成市海域面积约4920平方公里(738万亩),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年以来,荣成市在海域确权领域大胆革新,创新推出“海域确权一件事”审批模式,为海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高效的服务支撑。
一是聚焦“政策通”,优化批前服务质量。在海域确权初始阶段,通过提前介入的方式,主动上门与申请企业沟通,详细了解企业的需求和预期目标,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意见建议,减少后期审批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梗阻。结合海域海岛动态监管等系统对项目进行详细分析,确保海域开发计划与空间规划相匹配,累计为企业提供服务150余次,修改完善申报资料80余套。
二是聚焦“流程通”,提升现场办理体验。打造海域审批综合服务专区,组建6人的“海域管家”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程帮办代办服务。企业在提交海域使用申请时,只需通过一个窗口、提交一次资料即可完成预审、设立、续期、转让、变更5大类相关手续的办理。将海域审批的申请书与不动产登记的申请表“合二为一”,实行“一表申请”,填表要素从40个减少至25个,审批周期由原来的22个工作日缩短至8个工作日,审批材料精简30%以上,审批效能提升45%。
三是聚焦“数据通”,推动部门协同联动。依托政务服务云平台和企业一体化服务平台,将征求意见前置,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在程序启动时,各相关部门迅速响应,以最短的时间和最高的效率完成“征询与反馈”环节。审批结果在线实时推送,与税务、自然资源、海洋发展等部门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同步共享。推行“云上评审”,对海域合理性分析组织专家线上评审,降低企业成本,提升评审效率。今年以来,已开展线上评审20余场,压缩企业续期成本11万元。
四是聚焦“标准通”,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制定海域确权标准化模版,消除相同事项不同单位间的审批差异,实现海域确权从审批要素、审批过程到审批结果的一致性。对审批涉及的技术审查、现场勘验、论证等环节实行清单化管理,建立限时办结机制并向社会公开。公众可通过政府网站、政务服务网等渠道查询海域确权相关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增强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海域确权审批的效率和质量。上半年已办理海域确权手续80余个,涉海面积达11.91万亩。
问:以往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需要先注销个体工商户,再重新申请企业的营业执照,且需经营者自己到税务、社保、公积金等部门跑手续、办业务,流程繁琐、数据共享困难。为了助力个体工商户突破发展瓶颈,优化市场主体结构,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我市推出了了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企业“一件事”,请盛局长为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政策?
答:“个转企”,即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这不仅仅是市场主体名称的简单变更,更是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升级。审批局打破了传统“先注销后登记”的繁琐模式,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字号、成立日期等重要信息可直接延续,个转企变更登记、涉税办理、印章刻制、银行账户预约开立、社保办理、医保办理、公积金办理等7项业务“一次提交、并联办理”,真正实现“个转企”直接变更登记。
对于后置许可证,原个体工商户持有的行政许可证件在有效期内且经营条件未变化的,相关许可部门为其办理许可证件变更手续、换发新证或签署旧证延续使用意见,确保转型过程中经营不受影响。例如,食品经营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都可顺利延续。
线上,申请人可登录山东省政务服务网--“一窗通”平台--“个转企”专区,如实填写企业转型相关信息,按照系统提示上传所需材料,确认信息无误后,提交申请,待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完成实名认证,即可领取转型后的营业执照。
线下,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个转企”综合窗口,由帮办代办人员提供法规政策、业务办理、审批流程、线上帮办等方面的“一站式”咨询服务。
问: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便利度,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请盛局长介绍一下,审批局采取了哪些措施助力项目快速落地投产达效?
答:为提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审批局进一步优化提升帮办代办服务能力,构建了“管家领航、机制创新、流程优化”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实现全市重点项目审批时效提升30%以上,建设周期平均缩短25%,企业综合成本降低40%。推动形成“签约即服务、拿地即开工”的新型项目推进格局。
一是构建全链条帮办代办服务机制。组建专业化帮办代办服务团队。荣成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立足重点项目全链条管理,建立“1个项目+1名管家+N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全流程跟踪、全要素保障、全周期规划、全维度服务、全链条代办”服务模式,提供精准指导帮办,全程咨询、陪同办理、协助办理等辅助工作,实现申请、审查、审批全链条、精细化服务,立足解决政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已为350余家市场主体提供帮办代办服务600余件次。
二是聚力打造全要素闭环服务生态。构建“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预警机制。将183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和125个市级产业重点项目按照“轻重缓急”进行细化分类,分包项目到个人,通过每周进度跟踪、节点暖心提醒、问题即时会商,累计为威程橡胶、阅海荟苑、佳诚包装等56家企业破解施工难题。同时,深化“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推动重点项目“签约即进场、拿地即开工”常态化,持续释放营商环境改革红利。
三是精准实施全流程审批改革举措。推行“三段式”审批模式。即基础工程单体审批、主体工程并联审批、附属工程承诺审批,推进项目申报与审批“受理条件标准化、审核要点规范化、事项办理便利化、全程服务精准化”的定制化服务体系,实现开工时限压缩45%。今年以来,已为裕华车辆、鸣腾金属加工、威海广业项目等16家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确保项目落地施工。
问:自2025年3月1日起,我市开展全面应用数字化电子营业执照改革,审批局不再主动核发纸质营业执照。请盛局长为我们介绍一下如何领取电子营业执照?
答:经营主体设立登记或变更登记后,即时生成电子营业执照,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通过微信、支付宝小程序搜索“电子营业执照”,完成实名认证后即可下载本企业电子营业执照。如需授权他人使用,可通过小程序内的“授权他人使用执照”功能进行精准授权。企业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电子营业执照服务专区(https://zzapp.gsxt.gov.cn)打印电子营业执照或“企业码”,并在住所或经营场所进行展示。
对于有纸质营业执照需求的企业,可通过政务服务大厅内的“商事登记自助服务终端”自行打印。
问:为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提升市场主体登记便利度,激发市场活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为推进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提升市场主体登记质量,推动解决住所登记实施条件、办事标准不统一,从源头上防范虚假住所登记风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我市对住所登记有以下要求。
一是适用申报承诺制。符合申报承诺制办理条件的,申请人只需要填报一张载明住所(经营场所)信息和承诺内容的《承诺书》,作出符合事实和规定的承诺,并对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负责,即可免予提交房屋权属证明等其他住所(经营场所)相关材料。
二是不适用申报承诺制。《办法》第七条规定,以下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不适用申报承诺制:
(1)申报的住所(经营场所)信息无法通过信息共享方式,从不动产登记信息数据库或标准化地址库进行在线查验的;
(2)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或被实施联合信用惩戒,且未完成信用修复的;
(3)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尚未移出的;
(4)申报的住所(经营场所)属于住宅的;
(5)有关组织或个人已对该住所的真实性、合法性提出异议的;
(6)依法不适用申报承诺制的其他情形。
不适用申报承诺制的市场主体,办理登记时应当依法提供房屋产权证明、购房合同、租赁合同等合法使用证明。属于住宅的还应提交有利害关系业主一致同意的证明材料。
问:企业群众在实际办事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题不知如何破解,请问盛局长,行政审批服务局是如何处理和解决企业群众诉求的?
答:坚持群众路线和问题导向,围绕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通过开展政务服务“畅流程·提效能”工作,主动查找和解决办事堵点难点问题,不断优化审批流程,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进一步打造办事流程畅通、企业和群众满意的高质量政务服务环境。
一是企业群众“评价办”。各业务科室要主动收集办事企业和群众对政务服务的评价意见,主要包括办事流程是否顺畅,是否存在多次跑腿,能否“全程网办”“一网通办”等。通过日常回访、现场沟通、交流座谈等方式,问感受、找问题、提建议。对于问题建议,要认真组织整改,及时答复,并将有关情况填入《政务服务“畅流程·提效能”自查体验问题清单》。
二是工作人员“模拟办”。每季度,各业务科室的负责人选取不少于2个办件量大、代表性强的高频事项进行“模拟办”,安排工作人员模拟体验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每个环节、具体步骤,查找堵点难点问题并优化改进,并将有关情况填入《政务服务“畅流程·提效能”自查体验问题清单》。
三是监督人员“督导办”。认真梳理通过12345热线、政务服务“好差评”、意见箱、“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问题受理渠道获取的问题线索,加强内部监督,通过处理诉求、协调推进等方式,督导推动解决各渠道反映的市政务服务大厅、政务服务各分中心、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并将有关情况填入《政务服务“畅流程·提效能”自查体验问题清单》。
四是领导干部“陪同办”。各业务科室分管负责人要通过陪同企业和群众办事,认真查看线上线下的办事指南、所需材料、现场核查、办结领证等是否精准高效,听取意见建议,查找堵点难点问题并进行优化改进。每季度,各分管负责人选取不少于1个政务服务事项进行“陪同办”,并将有关情况填入《政务服务“畅流程·提效能”自查体验问题清单》。
五是一网办好“网络办”。依托山东政务服务网、威海政务服务云平台、山东省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梳理和管理系统,每月对各部门、单位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服务能力、业务流程顺畅性、事项要素准确度等方面进行抽查,通过工作提示、定期通报等方式,督促有关部门、单位及时受理企业群众网络申报件,提升“一网通办”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