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市崖头街道青山社区始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为荣成市最早一批职工家属区,承载着几代建设者的城市记忆,却也因建筑老旧、设施陈旧一度面临治理难题。近年来,青山社区坚持“文化润心、自治聚力”的工作理念,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将文化基因深植社区治理肌理,通过“政府引导+群众主创+社会参与”的多元模式,成功打造了“一步一景皆文化、一墙一院总关情”的文化社区样板,探索出一条老旧社区焕发新生的特色路径。
多方聚力,共绘文化社区“同心圆”。
老旧社区改造,关键在“众智共建”。青山社区以“文化是最大公约数”为共识,探索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协同、全民参与”的共建机制,将文化认同转化为共建动力。在文化街建设过程中,社区党委牵头搭建协商平台,先后召开8次共建联席会,既梳理居民对文化空间的具体需求,又精准对接辖区共建单位和社区合伙人的资源优势,推动“需求清单”与“资源清单”高效匹配,为项目落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
项目落地见效,关键在“全民参与”。社区以“人人都是建设者”为导向,创新“基础志愿+专业志愿”双轨招募机制,短短几天便集结了3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与15支基础志愿队,通过“技能互补”模式激发效能,形成“专业赋能+群众出力”的良性互动。仅半年时间,125处院落完成彩绘焕新,15个“幸福里”小院串联成景,2条特色小巷实现“颜值”“内涵”双提升;同步推进的老街改造工程中,40余年未整修的旧巷道得到全面整治,一条5000余平方米的特色文化街跃然眼前——墙面精心划分“现代化新荣成”“荣成传统文化”“荣成非遗”“邻里文化”四大主题板块,城市发展的时代印记、地域文化的独特基因、传统非遗的匠心技艺、社区邻里的温暖故事在此交织,让老街从“破墙旧巷”变身“文化长廊”。
阵地升级,打造文化服务“新场景”。
文化是社区的灵魂,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青山社区以文化为底色,在硬件改造的同时深耕文化内涵,让文化真正融入居民生活,塑造“有记忆、有温度、有特质”的文化社区样板。
青山社区紧扣“家·社区”理念,以15个“幸福里”小院为核心,打造红色幸福里、福泽小院等特色文化矩阵,构建“15分钟文化服务圈”。其中,红色幸福里小院聚焦红色教育,设置“老党员故事厅”“红色书吧”,定期开展“红色家书诵读”“党史微课堂”,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福泽小院突出健康主题,设置中医宣讲室,联合社区合伙人开展“四季养生讲座”,将中医文化转化为居民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智慧。
此外,社区十分注重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依托“幸福里”小院定期举办“非遗文化大集”“美德信用大集”等特色活动,将荣成面花传统制作技艺、三渔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送到居民身边。同时,社区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培育了“非遗文化进社区”“邻里百家宴”“书香文化进社区”等多个社区文化品牌,累计开展活动150余场次,带动周边居民2400余人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让文化“活”在当下,更让居民在参与中增强归属感。
自治深耕,激活社区治理“内生力”。
文化浸润下的社区治理,最终要落脚于居民的“主人翁”意识。青山社区以文化为媒,将“物理空间改造”转化为“治理能力提升”,推动社区从“政府主导”向“居民主理”转变,真正实现“里仁为美”的幸福图景。
社区创新推行“小院自治”模式,以“幸福里”小院为试点,打造“居民会客厅”作为自治主阵地,构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治理闭环。在这里,“居民会客厅”不仅是矛盾调解的“议事厅”,更是文化交融的“连心室”。从停车位规划到绿化维护,从公共设施修缮到邻里纠纷调解,居民通过“一事一议”的民主协商机制,将“别人事”变成“自家事”。自2022年8月建成以来,会客厅不仅开展议事协商,解决空中飞线、管道堵塞等民生问题,更在包粽子、剪窗花等日常活动中,让“低头不相识”的邻居变成“围炉话家常”的亲人,真正实现“小事不出院、矛盾不上交”。
经过实践,青山社区实现了从“环境改造”到“文化浸润”再到“治理提升”的良性发展,不仅为自身注入持久活力,更成为崖头街道破解老旧社区“精神融合难”的鲜活样本。下一步,崖头街道将继续在文化品牌培育、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文化社区”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