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埠李氏支裔多
黄埠村位于成山镇境中部,村东与成山五村接壤,村南与黄埠山前村、窑上村交界,村北与康村毗邻,村西隔于家河水库与宫家庄村相望。现成山镇境内多有明朝成山卫戍守军户后裔,但仍有许多明朝之前就定居于此的姓氏后裔,例如岳家庄村王氏、宫家庄村孙氏,结庐于成山卫西侧的黄埠村李氏亦是。
《荣成市地名志·黄埠》记载:“据《李氏谱书》考,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李氏祖文林由云南调任山西洪洞县。后辞官不做,徙此定居成村,因村临黄埠山,故命名黄埠。”李姓是黄埠村的“坐地户”,字辈有:元、茂、振、卓、兆等。山西洪洞移民一说,是典型的移民传说、祖籍符号,不足为信。
黄埠村西南部原有李氏祖墓,俗称“南葬茔”,据村中多位老者回忆,墓地中有七、八座石墓,形似宫家庄村尚存的石墓,石墓之前还放置有石桌、香炉和纸盒等祭祀器物。这类石墓是典型的元朝及明初时期的墓葬形式,这表明黄埠村李氏的定居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又据李姓老者记忆,过去扫墓,需先到“南葬茔”给祖宗扫墓,而后再到各家墓地给自家的直系先祖扫墓。此外,“南葬茔”的西侧尚存一株枝繁叶茂的朴树,相传树龄约400年,村民们细心保护。据《威海古树名木》一书记述,这株朴树高6米,胸径0.79米,干高2米,冠幅11.5米×11.5米。
黄埠村西倚青葱长岭,地势平缓,适宜耕作耕耘,又邻近成山卫连通外界的数条大道,可谓佳地。李氏占籍黄埠村后,迅速发展,在明末清初之际,不断向外迁徙散播。据《荣成市地名志》《威海姓氏志》等资料记述,明朝嘉靖年间,李卓从黄埠村南迁珍子山南隅,建村山上李家,后改称东北山村(属寻山街道);万历年间,李钦明、李钦德从黄埠村迁居竹村(属寻山街道)。清朝顺治年间,李永春从黄埠村迁泊地之南的高崖建村,名泊南崖村(属成山镇);李登春东徙迎山塂之东建村东岗村(属成山镇);李景春迁居蜿蜒河流之畔建村卧龙村(属成山镇);李姓从黄埠村迁居山沟,建村沟李家,后李姓外迁,刘姓来居,称沟刘家村(属成山镇);黄埠村李姓一支迁居瓦房庄村(属成山镇)。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李有芳从黄埠村西迁黄海之滨,建村李家村(属港西镇)。
黄埠村李氏迁居各地成村后,不断繁衍生息,在历史上又不断向周边迁徙。明朝万历年间,李姓从东北山徙居泊洼之地,建村泊西崖村(属俚岛镇)。崇祯年间,李欣从东北山村迁居南倭岛村(属俚岛镇);李上平从马安埠村南迁地宝圈村(属崂山街道)。清朝顺治年间,李可从东北山村迁居马安埠(属夏庄镇)。康熙年间,李姓从卧龙村迁居小西庄(属成山镇);李明魁从竹村向西北迁居,建村北山李家,后改称西北山村(属寻山街道)。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李姓从东北山村迁居初家泊村(属俚岛镇)。乾隆年间,李永念从卧龙村南迁同家庄村(属夏庄镇)。
虽然上述记述中部分迁徙路径存在矛盾之处,例如李姓迁居马安埠村与地宝圈村的时间前后倒错。但仍可明知黄埠村李氏是现荣成境内一支历史极为悠久、分布地域极广的一支重要的姓氏家族。
此外,黄埠村还有蔡、田、徐、马、阎、邵、于、梁等姓氏。蔡姓始祖为成山卫世系指挥佥事蔡敬,原籍南直隶扬州府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其四世次支后裔居于黄埠村;梁姓来自现埠柳镇学福村;阎姓来自现夏庄镇石硼阎家村。其他各姓的原籍及源流,笔者未作细察。
刘姓迁居山水边
《荣成市地名志·黄埠山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始祖刘时、刘道、刘臣兄弟三人由成山卫徙此定居成村,因地处黄埠山前,故命名黄埠山村。雍正十三年,更名黄埠山前村。”据《黄埠山前村史话》记述,刘时、刘道、刘臣三兄弟之始祖为刘秉,原籍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刘秉之父,名讳失传,元末明初跟随朱元璋灭元有功,洪武初年封百户世职,洪武末年,刘秉继承其父的百户之职。明朝建文年间(1399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刘秉跟随朱棣“奉天征讨”,因功升千户之职。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刘秉调任成山卫世袭指挥佥事一职,落籍域内。
刘秉及其后裔定居于成山卫城,形成一支成山刘氏。在现成山一村,后来的刘氏族人捐资将刘秉住屋改建为刘氏祠堂,祠堂大门镌刻“彭城旧族”“渤海世家”八个大字,表明源流和世系。随着家族人丁滋繁以及卫所制度的崩坏,在明朝中期之后,刘秉家族后裔渐次从成山卫外迁。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刘恭恕东迁大岗村(属成山镇)定居;明朝万历年间,成山刘姓一支迁居马山寨村(属成山镇);清朝顺治年间(1643年—1661年),刘旬南迁建村刘家屯,现属关沈屯村(属俚岛镇)。
黄埠山前村始祖七世刘时、刘道、刘臣三兄弟大致是在万历年间西迁黄埠山前、荣山西麓的刘氏旧有山峦、草场,结庐筑屋、垦荒种植,村名“黄山”。此外,现崖头街道水门口村、成山镇南泊子村、秦格村等地的刘姓源于黄埠山前村。黄埠山前村刘姓字辈有:良、荷、忠、承、洪等。
刘姓选择在黄埠山前村定居,与自然和人文条件的适宜密切相关。黄埠山前村北倚北塂和荣山,遮阴背风,冬暖夏凉。村域周边水井众多,六条河沟分流汇入南北的海湾,水源充足、物产丰富,又紧邻东官道、北官道,交通便利。相传,黄埠山前村的“坐山户”是袁姓,刘姓迁居前替刘氏看顾田地,逝后葬于南庙子。
黄埠山前村还有王、荆、侯、李、曲等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