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摸清底子,加强常态化摸排。多部门联合建立民办幼儿园“卷款跑路”事件应急预案。建立民办幼儿园信息台账,为幼儿园停办后的处置提供信息支撑。定期对民办幼儿园进行督导检查,常态化摸排,针对规模较小、有租金压力的民办园,做好“一园一档”重点监督。通过“红黄蓝”预警机制加强民办幼儿园风险管控,结合舆情监测、12345信件等适时下发提醒函,及时更新调整预警台账。
二是找准路子,强化长效化监管。采取每月抽查的方式,对民办园对公账户流水账等进行抽查,并将幼儿园年度财务审计列入年检必查项,进一步规范民办园财务工作。组织全市24所民办园分别与教体局、银行签订三方资金监管协议,逐园建立资金监管账户,确保一园设立一账户,储存一笔备用金,出现问题后第一时间解决幼儿退费和教师欠薪问题。每月定期随机电访80名民办园家长,重点针对“小学化”倾向、师德师风等热点问题深度摸排,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追踪整改效果,实行闭环管理,家长回访满意率为100%。依托联盟责任区、城乡发展共同体,通过联合教研、跟岗实践等形式,每学期组织联盟帮扶活动,逐步提升民办园保教质量。
三是开对方子,统筹精细化处置。民办幼儿园撤办后,按照就近入园原则,迅速建立幼儿分流登记表,初步确定分流意向;同时一对一联系幼儿家长,尽力满足家长的个性化入园需求,二次调整分流,实现高效、友好、平稳转园。针对民办幼儿园撤办后待业的教师,积极联系区域内发展稳定的民办园,统筹教师空缺岗位,结合教师个人意愿和幼儿园需求,妥善安置。同时,积极协调人社部门,助力教师跨行业二次就业,20余名待业教师全部完成再就业安置。密切关注各类新媒体APP,聚焦民办园网络舆情,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遵循“谁调解、谁回访、谁负责”的原则,对已经处理的矛盾事件定期回访疏导,有效稳定当事人的情绪,防止出现反弹;积极对接法院、公安等部门,对话专业律师,依法依规、有的放矢地处理家长、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提出的咨询和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