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市卫生健康局在线回答问题

问:柴局长,请您围绕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和重点专科建设等方面,谈谈市卫健局做了哪些工作。答:近年来,市卫健局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主线,聚焦专科能力提升和基层服务强化,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推动全市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在专科能力建设方面。2022年以来,全市医疗机构新增省市级重点专科10个,总数达到25个,继续保持威海市领先地位。

访谈时间:2025年4月1日

主题嘉宾:党组成员 副局长柴鹏

访谈内容

市卫生健康局在线回答问题

问:柴局长,请您围绕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和重点专科建设等方面,谈谈市卫健局做了哪些工作。

答:近年来,市卫健局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主线,聚焦专科能力提升和基层服务强化,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推动全市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在专科能力建设方面。2022年以来,全市医疗机构新增省市级重点专科10个,总数达到25个,继续保持威海市领先地位。按照特色培植、错位发展的思路,创新性将市人民医院的妇产儿科室整体并入市妇幼保健院,成立联合党委统一管理,推动儿科创建为省级县域重点专科,产科获评省级孕产期保健优势专科,儿童保健科成功创建全国婴幼儿养育照护示范指导中心。同时,我们深化对外合作,与11家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引进50个专家团队,开展高难度手术1262台次,成功实施放射粒子植入术等5项新技术填补我市空白。另外,特别一提的是,我们去年将一批专业水平高、群众口碑好的医疗专科和优秀医生选拔出来,先后评选出19个荣成市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0个基层特色科室(建设单位),以及15名荣成知名医生和5名基层知名医生,助力我市打造医疗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在优化基层服务体系方面。为兜紧基层网底服务能力,结合荣成实际情况和人口资源布局,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优化调整,撤销马道、黄山2所卫生院,新增桃园街道卫生院,撤销或合并32处村卫生室。推动镇街卫生院差异化发展,寻山街道卫生院加挂荣成市口腔医院,门诊人数同比增长12%,眼科医院、康宁医院等专科医院服务能力也有显著提升。市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建成16个特色共建科室,通过“师带徒”、业务院长下派等机制,累计选派105名骨干下沉基层。创新开展“五师(员)融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实施精准管理,该模式已被国家卫健委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推进“青苗”“拔穗”和“育英”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派89名业务骨干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等20余家知名医院进修。实施“医共体人才池”计划,将203名新入职基层医护人员纳入统一培养管理。创新开展“星期五大讲堂”乡村医生培训活动,累计组织培训考核51场次。深化“师带徒”培养模式,形成了126名指导老师与219名徒弟的师徒结对帮扶关系,去年师徒协同完成手术3215台次,青年医师独立完成手术突破千例,有效促进了医疗技术传承创新。

问:柴局长,今年荣成马拉松将于4月13日鸣枪起跑,医疗保障工作是赛事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请问,围绕医疗保障方面,卫健局都做了哪些工作?

答:2025荣成滨海国际马拉松是展现荣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医疗保障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市卫健局从组织架构、资源调配、应急能力等方面全方位部署,确保赛事安全有序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构建三级保障体系。成立由我任组长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赛事医疗保障。下设现场医疗保障指挥部、医疗专家组和定点医疗机构。其中,市中医院为赛事定点医院,市人民医院为备用医院,开通绿色急救通道,确保患者快速转诊。领导小组由卫健局、疾控中心、各医疗机构负责人组成,赛前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现场指挥部配备实时通讯系统,实时掌握救护车和医疗站动态,实现10秒内指令响应。医疗专家组由42名心内科、急诊科、骨科等领域专家组成,涵盖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4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赛前已完成赛道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修订。

二是科学布局医疗资源,织密急救网络。在医疗站与救护车配置方面,医疗站按每2.5公里间距设置,在起终点等重点区域同时设置两组医疗站,共设置24处医疗站,每站配备2名医师、2名护士,配备必要设备药品;安排24辆救护车,覆盖全赛程,均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在骑行急救与志愿者力量方面,选派50名骑行急救人员,由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骨干带队,携带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和对讲机机动巡查,并由市红十字会培训考核选拔400多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协助现场急救,赛前将进行多次赛道实地演练,熟悉赛道情况及突发状况处置流程。在药品设备标准化方面,所有医疗站和救护车均按清单配备如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器械,确保应急救治需求。

三是注重实战演练,提升应急能力。4月初将组织全体保障人员集中培训,内容涵盖心肺复苏、AED使用、紧急通信等技能,并实地考察赛道、模拟急救流程。赛前将开展多轮综合演练,重点测试救护车补位、伤员转运等环节,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培训分为理论授课和实操考核,邀请赛事医疗官进行现场指导,参训人员需通过心肺复苏、AED使用等5项技能考核。4月10日左右将进行全流程测试,模拟中暑、心脏骤停等突发状况,检验各环节响应速度。

四是深化疾病防控与卫生监督。市疾控中心在赛前对各签约服务接待单位进行指导,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对苍蝇、蚊虫等滋生场所进行消杀处理;卫生监督所对各签约服务接待单位客房、空调等设施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情况进行卫生监督监测,保障参赛中外官员、裁判员、运动员、新闻媒体记者、工作人员(含志愿者)卫生和饮用水安全。

五是严明纪律要求,压实责任链条。各相关医疗单位参与人员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服从指令安排,做好现场保障、通讯联络、物资交接等工作,确保顺利完成卫生应急保障任务,对保障工作不到位,造成不良影响的,市卫生健康局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问:现行婚假、产假、陪产假、育儿假、护理假广泛受到关注,那么最新政策是如何规定的?

答:新修正的《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于2025年1月18日起施行。

关于婚假: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公民,享受婚假十五日;参加婚前医学检查的,再增加婚假三日。

关于产假、陪产假及育儿假: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女职工增加六十日产假(产假共158天),配偶享受不少于十五日陪产假,三周岁以下婴幼儿父母各享受每年累计不少于十日育儿假。

关于护理假: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住院的,其子女所在单位应当支持护理照料,给予独生子女每年累计十日、非独生子女每年累计七日的护理假。

问:柴局长,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我们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大力支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我市中医药服务也取得较好成效,特别是疫情以来,中医医疗机构推出的艾灸礼包、中药汤剂、膏方调理等中医特色服务在改善患者症状、减少药物副作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广大患者的高度认可,为我市中医传承创新奠定了基础。疫情转段后,群众对中医的需求不降反增。2023年,我市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荣成中医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目前,我市中医药服务已逐步发展成“规划引领、内涵导向、系统评价、多元激励、提升能级”五位一体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体系格局。

在政策保障方面。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盘子,明确了建设中医强县的目标,推出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细化了具体的实施路径。近三年来,每年度投入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重点加强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和能力提升等工作,确保了全市中医药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服务能力提升方面。一是对标省市高水平医院建设项目,高标准建设市中医院,目前,市中医院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处,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3处,名医工作室24处。今年,计划投资600万,对中药饮片集中配送中心进行内涵升级,增设智能煎药机等自动化设备,提高中药煎煮和配送效率,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便捷的中医服务。二是聚焦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我们从机制、机构、资源入手,持续优化基层就医格局,锚定“小而精、小而专”的特色专科发展目标,启动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项目建设。相继开展了疼痛、针灸、推拿等特色科室建设,开展传统中医疗法“小绝招”100余项,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基层中医药诊治范围逐步扩大,中医药服务从“有”向“优”不断迈进,实现了科室“小改变”,医院服务“大改观”的突破。三是补齐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短板,组建中医技术团队,加强对村卫生室的中医技术指导、巡回坐诊,缓解群众“家门口”中医药医疗服务需求的问题。同时,开展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投资200余万元为140余处卫生室配备了电针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等中医适宜技术设备,通过“标准化建设—人才赋能—技术下沉—政策兜底”四维联动,全面提升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助力健康乡村建设。

在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方面。将中医药科普宣传与“六进”工作相结合,持续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一方面,积极做好线上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媒体平台作用,在电视电台领域,策划开设“中医话节气”“趣味本草”等中医专栏,邀请各领域中医专家开展科普保健讲座。在新媒体领域,利用“中国荣成”微信公众号、“直播荣成”等平台,刊发中医饮食养生、慢病防治等内容,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主阵地。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线下志愿活动。,我们建立了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巡讲机制,在全市范围内挑选了80余名中医药骨干,组建“本草飘香”中医志愿服务队,到镇街、企业、学校志愿开展中医诊疗和宣传服务。同时,利用沿街商铺、学校医院、企业村居、公园景区等区域的户外电子屏,滚动播放中医药宣传信息,共同做好中医药宣传工作,让中医药文化深入群众生活每个环节。目前,在全市“知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氛围已经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