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与结核、梅毒一并被列为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我国最早记载为3000余年前商周时期。我国《黄帝内经》称麻风为“大风”、“疬风”。
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易感个体引起的以侵犯皮肤与外周神经为特征的慢性传染病,诊疗不及时可致残。麻风病由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通过上呼吸道及破损皮肤的直接接触以及生活用品、水、土壤等间接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
麻风病皮损具有多形性和多色性的特点。皮肤及周围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最为常见。早期主要是皮肤上出现不痛不痒的浅色或红色斑片。如不能早期发现和治疗,病期变长后皮肤可伴有感觉减退或丧失,逐渐发展可出现兔眼、歪嘴、爪形手、垂足等畸残。
治疗及预防
我国对麻风病的诊断和治疗实行免费政策,目前主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利福平(RFP)、氨苯矾(DDS)、氯法齐明(B663)等药物进行联合化疗。门诊治疗半年(少菌型)或1年(多菌型)即可完成疗程,效果良好。
麻风病没有疫苗,早期及时治疗可以避免各种麻风病残疾的发生。若有以下可疑症状应尽早于当地三级医院皮肤科就诊或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咨询。
诊断不明的慢性皮疹(三月以上)
皮疹不痒不痛且久治不易缓解
面部或耳垂出现肿胀或结节肿块
酒醉面容,眉毛稀疏脱落
四肢局部皮肤感觉麻木或麻刺感或闭汗
神经粗大、疼痛或触痛
手或足发生无痛性伤口、溃疡或容易烧/灼伤
闭眼不拢、口角歪斜、手掌指肌肉萎缩或出现爪型手、垂足
慢性皮疹基础上突发的水肿性红斑
结节性红斑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