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公开目录>规划计划>其他规划
    • 索引号:11371082004363423Q/2025-01152
    • 发布单位:荣成市民政局
    • 内容分类:其他规划
    • 成文日期:2025-03-06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 有效性/截止日期:
    • 文号:

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时间:2025年03月06日 13:35 来源:荣成市民政局 浏览次数:

2024年,市民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民政厅“1261”总体思路,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力保民生、兜底线、救急难、促稳定,扎实推进各项民政事业取得明显成效,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聚焦“三步走”,推进模范机关建设

1.聚焦党建引领,促进民政事业提质增效。聚焦党建引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12次、党建专题会议4次、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2次,以“党建引领 精致民政”品牌建设为载体,打造“五个过硬”模范机关,成功入选全市机关党建示范点,10月获评机关党建课题研究二等奖。

2.聚焦靶向发力,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与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年内召开意识形态专题会议2次,调度意识形态工作4次,牢牢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3.聚焦创先争优,助力民政工作提档升级。坚持“走在前、开新局”,今年获得国家级荣誉2项、省级荣誉10项、威海级荣誉3项。狠抓政策机遇,强化项目申报,2024年争取上级资金1383万元。

(二)探索社会救助“三种模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1.探索“政府+慈善”救助机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在河东社区、嘉和社区设立2处慈善超市,在王连、崖头等5个镇街成立镇街慈善基金,在北环、德平等13个社区成立社区慈善基金,募集善款164万元,救助各类群体260人。开展关心关爱活动,为156户困难群众发放慈善款物18.89万元,为48名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13.75万元。8月,崖头街道“幸福里”社区慈善基金成功入选省级“金种子”名单。10月10日,启动2024年“慈心一日捐”活动,共计募集善款2182.95万元。

2.拓展“物质+服务”救助方式,织牢社会救助网络。以持续提升困难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为着力点,常态化推进“物质+服务”救助工作,先后开展“迎新春·走访慰问兜底保障对象‘一老一小’残疾人”活动、“暖心礼包派送”公益活动等精准化、差异化的社会救助帮扶项目,累计惠及困难群众约750人次,实现“兜底救助”向“幸福提质”转变。

3.创新“信用+救助”服务模式,擦亮民生幸福底色。推动社会救助“关口前移”,从“被动申请”转向“主动发现”,利用“威救你”社会救助信息平台,与市社会信用管理系统、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互联共享,对低收入人口中救助事项增多、刚性支出增加的人群进行预警。2024年,共新增低保317人、特困210人、临时救助600人。积极发挥“荣易办”“满天星”“海螺姑娘”等社会救助品牌影响力,9月在中国民政刊登《“海螺姑娘”助力特困失能老年人走向“适度幸福供养”》,推广我市“海螺姑娘”先进经验。

(三)坚持养老服务“三举措”,推进“老有颐养”

1.探索“嵌入式”养老模式,打造养老“金字招牌”。打造崖头街道华侨社区、港西镇那香海社区、俚岛镇瀛波社区3处老年友好型社区观摩点,构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全力做好敬老月走访慰问活动,市级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走访慰问特困供养对象,共发放慰问金12万元,发放物资10.7万元;镇街对全市90名百岁老人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共发放慰问金4.45万元,发放物资2.07万元。7月,向威海市争取20万元省级“暖心到家”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项目资金;8月,“创新养老行业领域信用监管模式”项目成功入选山东省信用应用场景创新“揭榜挂帅”行动计划;12月,万福苑老年公寓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省智慧养老院。

2.打造社区暖心食堂,推动老年服务扩面提质。创设“物业+食堂”“嵌入式机构+食堂”互助养老新模式,打造那香海社区碧海蓝湾小区、瀛波社区爱莲湾小区、台上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处社区食堂。6月,组织全市镇街分管负责人开展暖心食堂观摩交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老年助餐服务;7月,“推动农村幸福餐桌可持续运营发展”项目成功入选首批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攻关任务“揭榜挂帅”项目;12月,崖头街道新庄社区新庄暖心食堂获评2024年度全省老年助餐机构典型案例。

3.加强护理员队伍建设,为养老服务注入强大动能。全力推进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全市55名养老护理员参加威海市养老护理员继续教育培训班,成功举办第十四届职业技能竞赛暨“泰祥杯”养老护理员技能竞赛,积极参加威海市第七届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其中3名参赛者分别获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市民政局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四)聚焦“三项重点工作”,彰显民政事业新风采

1.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以乡村著名试点工作为契机,采集录入国家地名信息库村落信息800余个,依托“乡村著名行动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小程序,上传惠农助农兴趣点300余条;联合市住建局、公安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科学规范命名“望海路”等14条道路,以高质量地名服务赋能乡村建设。1月,入选山东省2024年度地名方案编制试点单位;8月,入选山东省“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试点单位。

2.推进“精康融合行动”,助力精障人士回归社会。以多元化服务为抓手,在崖头街道、崖西镇设2个县级服务站,人和镇、成山镇、上庄镇设3个镇级服务站,登记康复对象接受规范服务率达45%;依托“如康家园”为精神类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照料等服务,共惠及群众500余人次。7月,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入选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资金试点项目,为全省唯一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

3.深化“荣归故里”计划,助力招商引资跑出加速度。以“荣归故里·成就未来”为主题,积极开展“荣归故里”宣传讲座1次、“荣归故里”经验宣传1次、“企业家日”座谈会1次,累计接待外地客商来荣招商活动8次,外出拜访招商活动10次,推动荣成芳辉塑胶制品项目年底前落地投产2000万元,多向发力推进招商引资走深走实。

(五)突出“三个加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1.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加强监督执法,防范社会组织领域风险,指导355家社会组织完成年报,年报率达97%;建立“证照临期提醒”“风险预警通报”机制,预警73家、责令整改29家、列入活动异常名录14家、注销8家、撤销登记3家;加强品牌培育,激发创新活力,依托“威海红帆·春禾向荣”品牌,打造特色项目10个,开展系列活动371场次,培育社区社会组织8个,服务覆盖近10万人。12月,荣成构建社会组织分级分类孵化培育新机制获评全省民政工作优秀创新案例。

2.加强移风易俗宣传,积极倡树文明新风。在樱花湖体育公园设立首个婚姻登记巡回点,举办集体婚礼3次,发放宣传资料1300份;在法定节假日开展婚姻登记服务,共办理结婚登记54对;组织“鲜花寄哀思”和“生态安葬集体追思仪式”活动,发放节地生态安葬补贴18万元。3月,元宝山公墓骨灰存放长廊入选全省“逝有所葬、迁有所去”生态安葬试点;11月,《荣成市着力“三点三到位” 倡树“礼安齐鲁 孝礼荣成”理念》入选省级“海誓山盟”“礼安齐鲁”婚丧习俗改革百佳实践案例。

3.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筑牢民政系统安全防线。以“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契机,开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宣传2场次,发放宣传材料1000余份;组织全市民政服务机构开展消防、防汛防台风、食品安全应急演练215次,开展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培训2场,机构覆盖率达100%;开展全面检查9轮,整改问题隐患315处。全力做好盛泉三大养老基地的运营保障工作,制定各种预案,派驻工作组帮助解决员工工资、水电、老人诉求等各种困难,目前比较平稳。同时,积极对接盛泉集团养老服务产业对外招商合作,已与北京市老年用品展示中心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参与其中,保证盛泉集团正常运转。

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市民政局将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民政工作的政治属性,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努力续写民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积极对接沟通,争创各项资金政策荣誉

1.争取民政部“精康融合”项目。细化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积极对接民政部、财政部、省民政厅,争取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300万元。

2.争创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案例。探索临时救助“一次审批、分阶段救助”模式,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急难救助为辅助的全链条体系,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解急难作用。

3.争取省市级养老服务项目。积极发展我市特色康养品牌,提高养老机构的连锁化数量、品牌影响力和服务覆盖面,争取省级连锁化养老服务一次性奖补50万元,争取威海市级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100万元,助力养老服务提档升级。

4.争创省级“地名赋能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充分发挥地名的地理标识功能,积极推广“地名+名优土特产”“地名+民俗旅游”等新模式,不断提升优质农副产品地名文化内涵和竞争力,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5.争取各级无偿资金1500万元。深入实施“荣归故里”计划,积极对接同盛养老等重点项目,与项目单位沟通对接10次、外出拜访6次,力争项目早实施。主动与财政、发改等部门配合协作,确保年内争取各类资金1500万元。

(二)开展“三项行动”,织密织牢救助保障网

1.汇聚资源共享,构建社会救助新格局。建立社会救助政策和救助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11个专项救助政策向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人员延伸,与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有效衔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常态化救助范围。

2.汇聚多方力量,打造“救助+慈善”多渠道。拓宽募捐渠道、丰富募捐形式,创设“爱·基金”,新增4个镇级基金、3个社会组织冠名基金,在那香海、樱花湖等处开设2处慈善摊位。创新服务类救助方式,联合文明实践中心、社区办、教体等部门开展“救助+慈善”帮扶项目60个。

3.汇聚发展合力,推进精康融合行动。联合卫健、残联等部门全面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2025年底,登记康复对象接受规范服务率达60%以上,精准服务个案270个,家属满意率90%以上,助力精神障碍患者及其监护人早日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

(三)创新“四个提升”,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1.规范暖心食堂运营模式,提升服务专业化。创新暖心食堂服务评价和激励机制,根据就餐人数和运营状况随时优化规模,杜绝盲目扩张,确保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社区食堂公建民营型模式,以国有企业资产为依托,改建社区老年食堂,引进优质社会餐饮企业参与运营和管理,最高给予4万元运营补助,争取年内打造规范化食堂样板2处,完善方便可及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2.打造失智照护专区,提升服务精细化。为维持和延缓失智老年人病情发展,年内计划新增2处失智照护专区,从心理照护、营养照护、日常锻炼、药物照护以及安全照护等方面为失智老年人提供精细化服务,优化特殊群体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养老事业全方位、精细化、多层次发展。

3.打造智慧养老院,提升服务智慧化。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年内计划至少打造一处智慧养老院,实现“六智管理”,即智慧入住管理、智慧照护服务、智慧健康管理、智慧安全防护、智慧管理运营、智慧居家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的高品质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机构管理效率和运营质量。

4.打造社区体验点,提升养老服务设施普及化。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与社区办对接,年内计划打造3处康复辅具租赁体验点,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服务保障力度,提高康复辅具等养老服务设施的知晓度和使用率。

(四)聚焦“五项重点”,构建全领域社会治理体系

1.注重培育监管,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争取山东省社会组织总会“强服务、走基层、建新功”活动荣成专场,促进省级优质资源与本地企业深度对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年活动成果,完善年度报告、等级评估、信用监管、行政处罚等监管措施。丰富“威海红帆·春禾向荣”党建品牌内涵,落实“六同步”要求,在助力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2.加强地名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挖掘卫所地名文化,打造“守护地名文脉,留住乡愁记忆”地名文化品牌。开展地名文化进社区、进广场、进学校活动10场,推进乡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图,新增民俗旅游、乡村采摘等兴趣点150个。规范地名命名管理,联合住建、公安等部门定期开展道路摸排,方便群众生活。按照稳妥有序、务求实效的原则,开展村庄建制优化调整,配合做好村情研判、调整程序履行等工作。

3.丰富事务内涵,倡树婚丧文明新风。打造樱花湖婚姻登记巡回点,在七夕等时间节点举办集体婚礼3次,倡导喜事新办的文明新风。创新“爱+慈善”模式,在婚姻登记窗口进行公益募捐宣传,引导新人为社会公益事业奉献爱心。开展政策宣传活动及移风易俗、惠民殡葬政策进村居活动6场,推进惠民殡葬政策落地。组织开展“开放日”活动,促进社会各界对殡葬服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殡葬服务透明度。依托清明节开展“鲜花换纸钱”特色活动,弘扬文明新风。扎实做好公墓非法扩建等问题排查整治,强力推进殡葬领域乱收费专项行动,规范服务收费行为,推动殡葬市场秩序健康发展。

4.强化行业监管,筑牢各类安全防线。做好养老机构预收费管理,摸清养老机构底数,强化资金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年内联合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常态化抓好养老、殡葬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建立隐患排查整改台账,计划开展消防、食品、防汛等应急演练4次,对全市民政服务机构开展全覆盖安全检查4次,形成全闭环管理。

5.强化招商合作,保障盛泉运营平稳。狠抓盛泉养老基地日常运营保障工作,积极与北京市老年用品展示中心有限公司、鑫晟资本等企业对接,加快与盛泉养老合作,帮助基地增收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