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市发展和改革局在线回答问题

问:主持人:近年来,荣成市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不断激发县域发展的活力动力,先后获评“省县域经济引领发展试点县”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等殊荣,请介绍一下,我们发改局都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答:2024年5月8日,省发改委会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我市入选10个引领发展试点县。

访谈时间:2025年2月25日

主题嘉宾:党组书记、局长 殷波

访谈内容

市发展和改革局在线回答问题

问:近年来,荣成市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不断激发县域发展的活力动力,先后获评“省县域经济引领发展试点县”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等殊荣,请介绍一下,我们发改局都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2024年5月8日,省发改委会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我市入选10个引领发展试点县。2024年5月24日,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化评价结果的通报》,我市获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这一荣誉。在此过程中,市发改局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会同各部门主动谋划、积极研究评价指标体系,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为扎实开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化评价工作,市发改局提前谋划,组织各部门召开专题会,印发工作方案,部署相关工作,抓好指标调度,全力补齐短板弱项,确保指标最优化。

二是突出亮点,主抓重点。借鉴以往先进经验,我局会同相关部门,高标准编制申报资料,从政策体系建设情况、下放权限承接落实情况、加分项三个方面,汇编出台了县域经济相关政策文件、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以及获批荣誉等亮点情况,为我市争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编制方案,梳理诉求。市发改局会同各部门围绕15项指标、11项任务编制县域经济引领发展试点实施方案,聚焦产业扩张、项目引进、企业培育、科技赋能等方面存在的难点堵点,梳理政策诉求。2024年10月25日,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试点支持事项清单,我市3项诉求获得省级支持。

 

问:聚焦“大抓经济、大抓基层、大抓落实”的工作主线,大力发展区域块状经济,有利于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调整优 化,推动经济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加快推进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加快城乡融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路径。请介绍一下,我市发展区域块状经济开展了哪些工作?2025年确定了哪些方面重点工作任务?

答:自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区域块状经济助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来,各区镇街聚焦“一个主题”谋划推进,编制完善各自的发展规划和产业链生态图谱,分类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同时,以“数字”和产业交汇融合为方向,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工业、海洋、农业、文旅四个领域的产业数字化融合提升方案,逐步构建形成“以工业数字化为引领,农业数字化为先导,海洋渔业、文旅产业等数字化多元共建为支撑”的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发展格局。

今年,市发改局将进一步发挥好牵头作用,加强与各区镇街、各部门的沟通协作,高效联动、协同发力,在争取打造区域块状经济“荣成样板”上久久为功。一是优化区块经济培育机制,推动块状经济发展由产业总体统筹向底数项目管理转变,通过实施驱动引领力强、弥补产业发展短板的特色产业项目,夯实块状经济发展基础。二是深化数字经济应用赋能,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全面推动数字化人工智能在工业、农业、海洋、文旅等领域的应用。三是实施特色产业培育试点示范工程,围绕已争取的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绿色低碳综合性区域试点等,抓好试点任务落实,争取由试点单位提升为示范创建。积极向国家发改委推送我市探索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规模集聚发展新路径,推动区块经济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问:重大项目建设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今年荣成市共谋划了183个省市县重点项目,请介绍一下,发改局在服务项目建设,保障项目按时完工投产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答:今年,我市共谋划实施183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当年计划投资267.5亿元,项目数量、质量继续排名威海各区市首位。市发改局将紧盯“项目开工率、纳统率、投资完成率”三项关键指标,严格按照落地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的工作要求,全面推动各项机制落地、落实,且各项机制互为联动,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一是深入抓好项目谋划。推行“项目辅导”机制,推动重点项目由督导调度向统筹服务转变,加强统筹协调,针对重点项目建设的薄弱环节提供精准帮扶、指导服务。围绕“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中心任务,强化项目服务部门、镇街、企业“三级联动”,183名“项目专管员”从立项、手续办理到项目开工建设协调对接跟进,下沉项目一线,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全生命周期“保姆”式服务。二是切实提高项目精准度和成熟度。抢抓国家促进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机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民生保障等领域,研深研透国家政策动向和资金投向,用足用活用好政府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设备更新改造等政策,全力争取资金支持。聚焦产业发展、新能源建设、新质生产力等重点领域,督促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同时,持续优化市级领导分包机制,理顺重点项目推进各个环节,结合项目实地调研,加速问题处理及项目建设,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问: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对于促进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请介绍一下,自国务院印发出台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来,荣成市取得了哪些进展,面对有待进一步挖掘的市场潜力,有哪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答: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安排下,我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取得了较好进展。

一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显著增加项目投资。浦林成山、华丰水产2家企业获得省级“技改专项贷”贴息212.67万元,华力电机集团电动机数字化车间设备升级改造、石岛重工换热器/反应器流水线智能化改造、百合生物口服液智能工厂产线改造升级3个项目获批超长期国债资金1238万元,2024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3.8%;公交集团取得购置新能源公交车辆更新补贴911万余元;报废老旧农机取得补贴1737.06万元。

二是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有效激发消费活力。截至2024年12月,全市销售的8类家电、电动自行车、家装厨卫和智能家居,累计核销补贴2418.3万元,带动消费1.29亿元,占威海19%;全市以旧换新车辆共2002辆,其中新能源1214辆,燃油车788辆,带动消费1.74亿元,发放补贴3610万元。

下一步,市发改局将继续牵头做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以设备更新项目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为抓手,积极梳理项目储备,定期调度项目进展,推动前期手续办理,争取更多项目获得政策支持。同时,配合商务局做好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用足用好支持“两新”的各项资金,尽快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广大的经营主体,进一步提振消费需求,拉动消费增长。

 

问:近年来,荣成市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当前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地区都在积极探索服务业的升级路径,以提升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请问,我市未来要如何加快推动传统服务业向培育新模式、新业态转变?

答:我市始终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我市未来将从以下几方面蓄势发力,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传统服务业提质增效。

一是强化项目指引,激发行业动能。全方位加快项目建设推进,把项目作为推动传统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根据服务业行业分类和发展趋势,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引领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压茬推进、有效接续、滚动发展,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动力。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把握国家政策取向,策划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和向上争取,使更多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我市聚集。

二是拓宽培植领域,壮大数字经济。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推动智慧交通、数字金融等发展。聚焦旅游、健康、养老、教育、餐饮、娱乐等领域,促进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发展体验式消费、个性定制服务等新业态。推进农业生产、加工环节数字化改造,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中的运用。培育发展平台经济,围绕商品交易、货物流通、人力资源等方向,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

三是细分市场主体,开展梯次培育。在龙头培育上,选择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主营业务突出的企业,支持企业冲击新目标,助推骨干企业做强主业、做大规模。在准“四上”企业提升上,选择一批业态新、运营模式新、成长性强的创新型企业,全力帮助拓展市场、提高业绩。在生产服务配套上,实施主辅分离,推进一批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剥离服务环节,设立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补齐产业短板。

四是用好政策扶持,提供精准服务。常态化开展好企业大走访沟通交流,用足用好各级各类支持政策,抓好已出台的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税费优惠等政策的落地见效,让传统服务业企业普惠、公平地享受到“真金白银”的支持。强化政策集成创新,在发展新模式、服务新体系等方面探索实践,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次数、减费用,用“保姆式”的贴心服务,助力服务业企业轻装上阵、做大做强。

 

问: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潮流中,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路径。其中,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平台质量已成为推动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请问今年市发改局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有哪些计划?也请介绍一下,申报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有什么具体条件?

答:市发改局高度重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对创新平台的培育、管理和服务,促进企业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围绕高端装备、海洋生物、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省级28家、威海市级41家,标志着我市企业在相关领域的研发实力走在全国、全省、全市前列,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今年市发改局将继续推动企业争建省级、威海市级创新平台,主要围绕高端海工装备、房车、电机等优势产业领域,储备培育了2家省级平台、5家威海市级创新平台。申报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主要是对研发人员人数、科研设备原值、年度研发经费及研发面积有相关要求:威海市级平台研发人员不少于30人,年度研发经费不低于200万元,科研设备原值不低于500万元,研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省级平台研发人员不少于60人,年度研发经费不低于800万元,科研设备原值不低于800万元,研发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希望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与我们沟通,我们将全力靠上服务,指导帮助企业申报创新平台,提升企业研发实力。

 

问:持续向好的经济发展势头,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新年伊始,省委、省政府出台了《2025年促进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为支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请为大家解读一下这份“政策大礼包”。

答:政策清单共包括四部分:一是优化助企惠企政策,共7条。在信贷支持上,健全省市县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开辟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对要素不全的容缺受理,通过信易贷平台服务新增授信5000亿元以上;在降低成本上,适当下调工伤保险费率,将高速通行费优惠等政策进一步延长期限;在优化环境上,加快推进直达快享改革,并专门出台政策措施规范涉企检查。二是全力保障项目建设,共7条。聚焦“两重”“两新”,加力谋划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性资金支持;统筹20亿元省级资金,支持建设一批撬动性强的工程项目。突出破解要素制约,围绕项目前期工作费、水利工程贷款贴息、地热项目补贴,以及能耗煤耗、污染物排放指标保障方面,分别制定支持政策。三是加力促消费惠民生,共8条。制定针对性政策,支持服务业特别是海洋服务业发展,实施文旅消费减免优惠,培育直播电商,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优化养老服务供给,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此外,重点是跟进落实国家消费品以旧换新接续政策,下步待国家明确后抓好争取落实。四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共12条。重点支持新兴未来产业提速发展,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实施“算力券”奖补,遴选打造元宇宙创新“名品”和应用“名景”,支持低空经济发展,奖补高端工业软件项目,开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支持打造未来产业加速园区,建设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对创新药物研发进行补助;此外,围绕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拓展绿证应用场景等方面,分别制定支持政策,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