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走进虎山镇,整洁的村居道路、热闹的暖心食堂、忙碌的诚信服务社,还有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共同勾勒出一幅乡村善治的温暖画卷。变化的背后,是近年来虎山镇以信用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植入“信”的基因:
从“旁观者”到“主力军”的
民心之变
曾经的虎山镇,和众多传统农村一样,面临着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涣散、群众参与度低的困境。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庄缺乏有效的动员机制,“干部干、群众看”成为常态,环境卫生整治、道路整修等基础工作都推进艰难。村干部无奈感叹:“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群众习惯于“自扫门前雪”,对公共事务冷漠疏离,村庄凝聚力不断流失。
转机出现在信用体系引入之后。虎山镇以党建为引领,将信用建设作为乡村治理的突破口,逐步构建起一套量化、可操作的信用评价管理机制。起初,信用对村民而言是个陌生概念,但镇党委政府通过持续宣传、细致制度设计和实实在在的激励,让“信用”逐渐融入村民日常生活。镇里统一规范了信用积分的采集、公示和奖惩流程,制定了涵盖环境卫生、邻里互助、遵纪守法、志愿服务等多方面的信用指标,并纳入村规民约,使软约束变为硬标准。
激活人的因素是关键一步。虎山镇着力打造以党员干部为先锋、群众为主力的志愿服务体系。村干部和党员率先垂范,带头参与信用积分公益活动;同时,积极培育各类志愿服务队,如“红先锋”应对急难险重任务,“巧厨娘”负责暖心食堂运营,“诚信服务队”提供理发、维修等便民服务。
群众的响应远超预期。庵里村组织首次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时,原以为只有几十人参加,结果来了124名村民,这让村党支部书记宋中收十分感慨:“自从生产队解体后,再也没有一次干活来这么多人!”
这种踊跃参与,得益于信用积分制度的有效激励。村民每参与5小时志愿服务可获得1分信用积分,月度公示、季度兑换、年度表彰,让付出者既得实惠又有面子,实现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村民连国双甚至主动找村党支部书记“抱怨”没通知他参与活动。信用改变了村民的价值取向,从“向钱看”转向“向前看”。更重要的是,信用建设重塑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干部用信用规范自身行为,靠诚信树立威信;群众在参与中找到主人翁感,村庄事务成了“大家的事”。光禄寨村妇联主席连玉丽说:“开展信用建设后,村里活都是志愿者干,再没花一分钱工钱。”信用如种子嵌入人心,唤醒公共精神,使群众从治理“旁观者”变为“主力军”,为乡村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心动能。
拓展“信”的维度:
从“单点突破”到“综合体服务”的格局之变
随着信用理念深入人心,虎山镇不断拓展“信用+”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信用建设从解决具体问题的“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化、平台化的“综合体服务”,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深化,让信用红利惠及更多群众,尤其是老年人和弱势群体。
一是“信用+便民服务”精准化。针对农村老年人“理发难、缝纫难、修理难”等问题,虎山镇引导各村创办“诚信服务社”。这里汇聚有理发、缝纫、电焊、农机修理等技能的志愿者,为诚信群众免费服务。服务社还延伸服务链条,代缴费用、代购药品、代办业务,让信用从积分册上的数字变成可感可触的温暖。
二是“信用+养老服务”人性化。“暖心食堂”的创办是虎山镇信用建设中最温暖的举措。由“巧厨娘”志愿者轮流做饭,为村内高龄、独居老人提供热乎午餐。这“一餐热饭”,温暖了老人,也让子女安心,传承了敬老爱老美德。它还吸引了众多企业、商户和社会组织捐款捐物,形成社会力量支撑养老事业的良好局面。
三是“信用+服务融合”一体化。虎山镇整合资源,打造“一站式”信用服务综合体。以胡家村为例,将诚信服务社、暖心食堂、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信用调解室等融为一体,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生活中心,丰富了信用建设内涵,提升了社区生活品质,让幸福更具体。
通过这些举措,虎山镇将信用建设从推动工作的“推手”升级为服务群众的“帮手”,信用红利从物质奖励扩展到生活服务和精神文化满足,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凝聚“信”的合力:
从“村庄自治”到“社会共治”的
生态之变
虎山镇以信用为杠杆,撬动更广泛社会力量,构建超越村庄边界的共建共治共享生态。通过成立爱心信用联盟,将村庄、企业、商户、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紧密联结,形成“村企互动、商家让利、社会参与”的信用共同体,实现从“村庄自治”到“社会共治”的变革。
“爱心互助信用联盟”促进村与村团结协作。联盟常态化开展跨村大型志愿服务,如荒地整治工作中,罕山村10余亩回填荒地布满乱石,人力短缺、农时紧迫。信用联盟倡议后,附近多个村庄志愿者火速集结,原计划召集50人,实际到位120多人,上演“荒地攻坚战”。如今,“一村有需、多村响应”的互助网络形成,镇域凝聚力增强。罕山村党支部书记赵洪丰感慨:“信用联盟像‘互助网’,哪村有困难都来帮忙。”
“爱心企业信用联盟”和“爱心商家信用联盟”引导市场力量反哺乡村。四年来,超百家企业与商户响应号召,投身公益,涵盖多个行业,捐赠物资累计价值数十万元。这些善举改善了乡村居民生活条件,营造了互帮互助、崇德向善的氛围。
信用联盟的平台效应还吸引了医疗机构、学生志愿者等更多社会力量加入。俚岛镇卫生院与村庄建立医疗共建关系,定期送健康下乡;中小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志愿服务。在“美德信用宣传月”活动中,新成员单位为诚信群众提供优惠和礼品,村民周春雨表示:“信用让我得实惠和尊重,以后更要带头讲诚信。”信用建设升华为社会风尚和价值追求,凝聚起“讲诚信、守信用、甘奉献”的社会共识。
如今,虎山镇信用建设氛围浓厚,“讲诚信、守信用、甘奉献”成为各信用主体共同追求。辖区各村成立200多支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近1万人,每年开展约3000场次志愿服务,受益群众5万多人次。环境面貌干净整洁,服务群众有机制有保障,社会治安案件率连年下降,干群关系和谐,党组织凝聚力增强——信用正以强大力量,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美丽乡村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