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荣成市作为全省试点,出台“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核心内容解读如下:
一、改革核心目标
打破传统预算“基数依赖”,构建“以零为起点、以项目为基础、以财力为上限、以分类保障为核心”的预算机制,分三阶段推进:2025年取得阶段性成效并形成可复制举措,2026年完成试点打造荣成特色模式,2027年巩固成效,实现预算管理水平居全省县区前列,同时推动机关持续过紧日子,强化财政对重大决策的保障能力。
二、本地细化试点
荣成市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财政科学管理的意见》(鲁政发〔2025〕8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山东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字〔2025〕115号)为根本遵循,结合本地财政运行实际、部门履职特点,在适用范围、管理机制、操作细则等方面开展本地化创新,增强政策可操作性,具体从以下五方面推进:
(一)支出清单管理创新
省文件仅提出“分类保障”原则,未明确具体清单类型及内容。荣成市在此基础上,创新构建“五位一体”支出清单,涵盖行政履职保障类、民生与公共服务类、城乡建设与更新类、产业与经济发展类、应急储备及其他类,并详细列明每类清单的具体支出范围。例如,城乡建设与更新类涵盖智慧城市、乡村振兴等,让财政投入方向更清晰。
(二)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细化
省文件将事权分为独立事权、共同事权等大类,但未细化县级具体责任。荣成市结合自身实际,将县级事权细化为独立、上级委托、共同、引导性四类,明确每类事权的支出责任。比如,上级委托事权县级不承担支出责任,引导性事权需结合财政可承受能力确定保障标准,避免盲目执行上级政策导致过度保障。
(三)分级管理体系构建
省文件提出“项目分级管理”方向,未明确具体层级设置。荣成市据此建立“分支领域+政策任务+一级项目+二级项目”四级管理体系,规定一级项目数量原则上不超过6个,并要求整合目标相似的二级项目,有效解决项目交叉重复、责任不清的问题。
(四)过紧日子管控量化
省文件要求严控“三公”经费等,但未明确量化标准和负面清单范围。荣成市严格落实省文件要求,实行“三公”经费分类分档定额管理,制定涵盖“三公”经费、编外人员、论坛展会等的负面清单。其中,编外人员新增原则上不超过本单位编制数的10%,论坛展会确需开展的优先线上举办。
(五)预算评审机制完善
省文件提出“加强预算评审”,未明确评审流程和参与主体。荣成市按照省文件精神,建立“部门初审—财政复审—机构联审”三级评审流程,引入人大代表、审计、发改等部门参与重点项目集中审核,专业性强的项目委托第三方机构评审,大幅提升评审公信力。
三、四大重点任务
(一)重构财政资源分配格局。第一,取消支出基数。所有项目以零为起点编制,不参考往年规模,聚焦中央、省及本市重大战略,优先保障必要项目。第二,全生命周期管项目。预算支出均纳入项目库,按“人员类、运转类、其他运转类、特定目标类”分类,未入库项目不安排预算,且需结合中期规划分年度测算需求。第三,明确财政保障边界。优先保“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重大战略及风险防控,减少对市场有效领域的直接补助,通过“专项资金+政策+基金”撬动社会资本。第四,厘清事权与支出责任。将事权分“独立、上级委托、共同、引导性”四类,对应明确县级支出责任,避免盲目执行上级政策导致过度保障。第五,评估调整支出政策。对现有政策分类评估,低效、超财力政策及时取消或调整;新政策除特殊情况外,实施期限原则不超3年,本级政策实行“进一退一”优化存量。第六,建“五位一体”支出清单。除必保的“三保”和债务还本付息外,其他支出分为行政履职保障、民生与公共服务、城乡建设与更新、产业与经济发展、应急储备及其他五类,明确资金投向。第七,分级管理支出。按“分支领域+政策任务+一级项目+二级项目”分级,整合相似二级项目,优先支持高效项目。第八,强化财力约束。以收定支,先定年度支出总规模,再分五大类清单及分级项目设定限额,部门按轻重缓急在限额内安排预算。
(二)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从制度、经费、活动、人员、资产、内控六方面严控支出:建立过紧日子“1+N”制度体系及负面清单;优化“三公”经费管理,实行全口径编报;压缩论坛、节庆等活动,优先线上举办;编外人员总量控制,原则“只减不增”;新增资产优先调剂,严禁无预算配置;聚焦预算、采购等关键环节强化内控,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
(三)统筹资金资产资源。第一,统筹收入预算。衔接“四本预算”,将国有资源收益、特许经营权收入等纳入管理,健全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机制。第二,统筹上级资金。优先用上级资金保障项目,规范统筹流程,上级资金能满足需求的,本级不再安排。第三,跨部门/单位统筹。重大任务由财政牵头统筹专项资金,整合相近领域资金;部门各类收入全纳入预算,非财政资金能覆盖支出的,不安排财政资金。第四,统筹存量与资产。结转超1年资金年底收回,结余资金及时收回;盘活低效资产,推动行政事业资产调剂、经营性资产划转或拍卖,挖潜土地资源变现。
(四)推进配套改革。第一,全过程绩效管理。绩效评估嵌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流程,绩效优的项目优先保障,差的暂缓或终止预算。第二,建科学支出标准。推进通用、专用、资产配置等标准建设,“先有标准再编预算”,无标准且无法制定的原则不安排预算。第三,强化预算评审:项目需经“部门初审—财政复审—机构联审”,未评审不安排预算,引入外部评审提升透明度。第四,管控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前审核资金来源,无明确来源不批准;项目变更超规需重新审批,投资不超概算。第五,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明确购买主体边界,未列入预算的项目不购买,严禁将部门直接履职事项纳入购买范围。第六,严控预算调剂。无预算超预算支出,一般性增支优先调结构,重大紧急追加需评估后报政府审批,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优者下年优先保障。
四、组织保障措施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市级领导分领域推进;财政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作为实施主体,加强内部协调与制度建设;同时强化政策解读、业务培训与宣传,确保改革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