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市财政局高级会计师杨建民对《荣成市关于开展“深化零基预算改革”财政科学管理试点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解读。
一、改革突破点:破解传统预算管理三大痛点打破“基数固化”壁垒,释放资源配置弹性。传统“基数+增长”模式易导致预算分配与实际需求脱节,部分低效项目因“惯性”持续占用资金。零基预算以“零为起点”重构分配逻辑,通过项目库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五位一体”支出清单分类,让资金向重大战略、民生刚需等高效领域集中,从源头解决“钱往哪花”的精准性问题。例如,对超财力、低效能的既有政策实行“动态退出”,新政策设定3年期限并推行“进一退一”,倒逼财政资源循环优化。强化“财力约束”刚性,筑牢财政可持续底线。改革明确“以收定支”原则,先定年度支出总规模再分解限额,同时通过统筹“四本预算”、盘活存量资产(如结转资金收回、低效资产调剂)等举措,将分散的财政资源“拧成一股绳”。这一机制既避免了盲目扩大支出导致的债务风险,又能通过“专项资金+政策+基金”撬动社会资本,破解地方财政“紧平衡”下的保障难题。推动“管理闭环”升级,实现预算全流程可控。将全过程绩效管理、科学支出标准、三级预算评审等配套改革嵌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各环节,形成“编制有标准、执行有约束、绩效有评估”的闭环体系。例如,无支出标准且无法制定的项目原则不安排预算,政府投资项目严格审核资金来源,从制度层面堵住“重投入、轻效益”的管理漏洞。
二、实践价值:为县域财政治理提供可复制经验,树立“过紧日子”长效机制的县域样板。从制度、经费、人员等六方面构建过紧日子“1+N”制度体系,如“三公”经费全口径编报、编外人员“只减不增”、资产优先调剂等举措,不是短期“节流”,而是通过制度固化形成长期节约型政府建设路径,为同类县区提供可参考的操作范式。探索事权与支出责任匹配的基层路径。将事权细分为四类并明确对应支出责任,避免了以往“上级政策、下级买单”的过度保障问题。这种“权责清晰”的分配模式,有助于提升基层政府执行政策的科学性,减少财政资源的浪费。
三、实施关键:需把握“刚柔并济”的平衡艺术改革落地需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刚性约束”与“动态调整”的平衡,在严控预算调剂的同时,要为重大紧急事项预留合理空间;二是“部门主导”与“财政统筹”的协同,部门作为项目实施主体需强化前期论证,财政部门则要做好总量把控和绩效监督;三是“短期成效”与“长期目标”的衔接,2025年阶段性成效需聚焦重点领域突破,同时为2027年全省领先目标奠定制度基础。总体而言,荣成此次改革是现代财政制度在县域层面的生动实践,若能持续深化落地,将为地方财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