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中心>今日荣成

乡土文化传承的荣成实践

时间:2024年06月03日 08:00 来源:荣成市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一曲《上春山》,火遍整个春天。这充分说明乡土文化传承跟上时代节奏,会异常有生命力。

近年来,我市一直在探索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艺路径,坚持“到人民中去”,文艺精品创作实现新突破;强化宗旨意识,打造“党旗飘飘·文艺筑梦”党建品牌,文明实践文艺活动正风生水起;坚持融合发展,弘扬与传承乡土文化,学校创新行动成果喜人。

以文化人 讲好新时代发展故事

“沿着山东半岛往东走,往东走,一直往东走,在跌入大海之前,石岛将作最后的挽留。”我市本土诗人东涯这样描述自己栖居的渔岛小镇。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青年诗群”代表诗人,东涯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她曾获泰山文艺奖的诗集《山峦也懂得静默》,就是以其生活的渔岛小镇和辽阔的大海为背景,对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存体验进行深度挖掘,带有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

未来一段时间,她将从山东半岛至福建泉州,通过对古今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察,挖掘海上丝绸之路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海洋文明、讲好中国故事,进而完成新诗集的创作。

用脚步丈量发展历程,以文艺解读生动实践。近年来,市文联积极组织开展“四力”主题实践和“写荣成、画荣成、摄荣成、唱荣成”活动。按照“文联出题目,协会搞创作”的思路,组织创作19篇、20万字反映脱贫攻坚成果的《决胜——荣成市脱贫攻坚报告文学集》,为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编写《宣传思想文化大事记》,填补空白,记录时代;编辑出版报告文学集《乡村治理的荣成实践》,组织作家协会会员在全市择取30个典型村居深入挖掘,采写“志愿+信用”与乡村社会治理报告文学30篇、近40万字,充分反映了基层“志愿+信用”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工作成果。

文艺工作者走出书房,深入群众“接地气”,走进基层“抓活鱼”,从广袤大地、火热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2023年,我市3件文艺作品(中国画《家山新韵》、京剧《郭永怀》、院线纪录片《大洋追鱼记》)获泰山文艺奖,获奖作品中均包含地方文化元素。

以艺通心 激活基层文艺正能量

65岁的方阿姨家住崖头街道三环社区,这几天她常到社区居委会向工作人员打听:“今年还有老师来教剪纸和手机照相吗?去年没学够,要是有培训的话,记得帮俺报个名!”

2023年,我市开展了“文艺进社区”活动,在15个社区开展摄影、书法、剪纸等艺术培训和文艺宣讲,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今年,我市自4月启动实施文化社区建设“文艺进社区”活动,活动持续到12月底,对25个社区提出的书法、美术、摄影、剪纸等门类的艺术培训需求进行精准调研,以“专家点单”等方式,组织文化文艺工作者到各社区常态化开展文艺培训,举办文化大集,培育社区特色文化与优势,培养社区文化文艺骨干,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德治内涵,打造社区美好文化生活共同体。

“送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种文化”普及艺术教育、营造美育氛围、增强群众审美能力。近年来,我市文艺工作者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

随着我市全域范围内镇级文联和镇村两级文明实践文艺服务队的成立,文艺爱好者各展其才,“文艺下乡”真正变成了“乡下文艺”,广大群众参与文明创建、公益活动、文艺表演、文化健身的越来越多,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拓了“县域之治”新路径。

守正创新 融通乡土文化校园教育

“这是一只戴帽子的小燕子,它嘴里叼的是一枝花,呀,花掉了!”日前,在市实验小学的劳动实践课堂上,几团橡皮泥在学生们的巧妙构思下,被捏成各种生动形象的动物。不知不觉间,也为非遗“花饽饽”面塑制作打下实践基础。

而高年级的学生,正在探索项目化课程。“咱们当地的海草房,屋顶是人字坡形的,马鞍式屋脊厚重、高耸,整体为灰白色调,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草屋。海草房的屋顶比普通屋顶陡峭得多,顶角大约是50度。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课程《海草房屋顶角的秘密》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大家搜集资料,调查研学,开展试验……

围绕将“送文化”转为“种文化”,我市深入开展文化文艺进校园活动,探索乡土文化校园传承的有效途径,“荣成市非遗进校园的探索与实践”入选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校园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工作者或作为导师传授非遗技艺,或带领孩子进行实践体验,引导孩子自主探究,让乡土文化从“进校园”转化成“在校园”,有效推动乡土文化在校园的普及和传承。

学校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从课程目标、规划、开发、实施、评价等五方面进行课程改进,构建乡土课程体系。通过学科融合,有效融通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美术课程中的剪纸课程,拓展融入极具当地特色的渔家剪纸;依托数学“统计”单元,设计“数说荣成市”项目,让学生去发现家乡发展的各项数据;将沙式武术、陈氏太极在体育课程中加以体现;将豆面灯制作、鲅鱼水饺等纳入劳动课程……

“乡土+”学科融合课程使学习内容植根于真实生活场景,让乡土文化传承有了场域支持,让学生在体验参与中获得情感认同。学校在乡土文化传承方面的探索形成可复制、具推广价值的传承路径和经验,传承模式被联盟学校等30余所学校采用。

上级文联为乡土文化传承及素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持:我市在连续3年实施山东省文联蒲公英儿童合唱团培训项目、中国文联“圆梦工程”管乐和舞蹈培训项目的基础上,2023年又争取实施了中国文联“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文艺志愿服务合唱项目。

截至目前,我市已实施中国文联“圆梦工程”项目4个,累计开展免费培训260多个小时,惠及全市5.6万名学生和438名专业教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