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重大活动为牵引,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积极推动文化“两创”工作走深走实,不断激发非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每每说起与剪纸的缘分,非遗传承人刘秋白总是绕不开“喜欢”二字,这几天,她与方桂凤一起悉心打磨作品,十几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到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荣成剪纸非遗传承人刘秋白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创作了很多大天鹅系列的剪纸,想让世界各地的游客看看我们的非遗传承项目,认识一下美丽的剪纸文化。”
两把剪刀,两排天鹅,剪出的是师徒两代人审美理念的差异。历次参展经历让刘秋白深谙图腾化作品已难以贴合当今主流审美,适度融合现代元素才能促进非遗艺术突破发展。
“方桂凤老师剪的是传统味很浓的剪纸,而我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有所创新,但是无论怎么创新,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还是要守正创新,希望更多人能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年轻人喜爱剪纸,把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刘秋白说道。
展品创作热情高涨,非遗推广也在同步推进。在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部室负责人李娜正在对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揭牌活动方案进行后期修改,为最大程度展现我市非遗文化特色,部门成员间的思维碰撞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同时,我市还先后多次组织普查小组深入全市778个行政村开展非遗筛选、立项工作,积极推动本土特色非遗项目的孵化更新。截至目前,已累计申报完成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15个以及市级非遗项目176个,各级别非遗项目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李娜告诉记者:“我们目前正在申报荣成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今年大概能申报22个至23个,我们争取在12月底前把这些项目公布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前几天举行的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揭牌仪式上,涵盖荣成剪纸在内的30余个非遗项目大放异彩,吸引众多游客市民驻足欣赏、打卡拍照。此刻,我市的非遗传承创新有了具象化表现,文化的转化发展形成了良性闭环。
为进一步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推动开展“海洋民俗文化月”“非遗六进”等系列活动,积极争取山东省非遗进社区试点市。以“全市普及、重点打造”为原则,安排面花、剪纸、珠编等20余位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开展40余场次授课活动,重点打造青山社区“非遗小巷”和河东社区“非遗空间,引领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下一步,我市将以文化“两创”为指引创新举办“非遗技艺大赛”,在春节期间策划丰富多彩的特色非遗主题活动,让人们在传统节日的欢乐气氛中感受非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