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于2021年11月18日印发,由于《规划》中部分内容与当前国家最新政策及荣成市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根据工作安排,荣成市海洋发展局对《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进行了修订,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如有修改意见和建议,请于2024年12月5日前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市海洋发展局(邮箱:rcyyk@wh.shandong.cn,电话:0631-7587115)。
荣成市海洋发展局
2024年11月5日
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3-2030年)(草案征求意见稿)
荣成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位于东经122°09′-122°42′、北纬36°45′-37°27′之间,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和口岸双开放城市。
荣成市是全国重点渔业县,渔业是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2023年,全市完成水产品产量178.4 万吨,同比增长3.1%;实现渔业总收入1140.8亿元,同比增长5.0%;水产品产量、渔业总收入连续42年居全国县级首位。
2023年全市海水实养面积3.98×102 km2,养殖总产量为95.2万吨,各类养殖品种20多个,形成了鱼虾贝藻参多品种养殖,水面、海底、滩涂、工厂化立体利用的养殖格局。养殖品种以海带、鲍鱼、牡蛎、海参等传统养殖品种为主,其中海带养殖面积达100 km2,总产量约占全国40%,海参养殖面积达146.67 km2,总产量约占全国16%,鲍鱼养殖面积达10 km2,成品鲍产量约占全国8%,成为我国重要的海产品养殖基地。全市拥有国家级海洋牧场12个,省级海洋牧场16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个,国家及省级原良种场11个,各类基地总数居全省县级首位。
当前渔业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养殖空间持续受压,后备空间不足。首先,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经济活动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导致了不同产业对海域空间的需求急剧上升。其次,由于部分产业的海域空间需求存在重叠和竞争,进一步压缩了近海水产养殖用海发展空间。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随着国际贸易壁垒增加和国内消费市场低迷,各类水产品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海水养殖业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而其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方面发展不足,特别是在深远海养殖、高效育种、病害防控等领域,技术瓶颈限制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荣成市水产养殖业也面临新的机遇:
一是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战略机遇。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水产养殖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支持深远海养殖,为水产养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山东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的重要指示,就加快海洋强省建设,发布了《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该计划为荣成市带来了海洋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以及港口建设与港产城融合发展等多方面的机遇。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战略部署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和重要任务,体现了党中央对海洋强国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明确方向。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的有关要求,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转方式调结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农渔发〔2016〕39号)。荣成市编制发布了《荣成市海域使用规划(2018-2030年)》,科学制定分区分类管控措施,为海洋产业规划、海域使用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涉海规划的编制奠定基础,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提供指导,为实现海域的依法审批和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依据最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海洋开发保护的方针政策,结合荣成市海域的实际情况,在《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的基础上,编制《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3-2030年)》,作为荣成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布局依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渔业管理的基本制度,按要求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保护水域滩涂生态环境,设定发展底线,稳定基本养殖面积,保障渔民合法权益,确保有效供给安全、环境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实现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发展目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2002年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24年1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2010年3月1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20年1月1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13年12月28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2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2021年9月1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2016年7月2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2018年12月29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年7月2日;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4月23日;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年1月1日;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8年1月1日;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2年6月1日;
规划编制依据的法规、规章
15.《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10月7日;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8年3月19日;
17.《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2008年12月27日;
18.《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2016年2月6日;
19.《中华人民共和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2010年12月22日;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2018年3月19日;
21.《海底电缆管道保护规定》,2004年3月1日;
22.《山东省风景名胜条例》,2017年8月1日;
23.《山东省湿地保护条例》,2024年12月1日;
规划编制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2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2015年4月25日;
2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国办发〔2024〕7号),2024年3月6日;
26.《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2013年06月25日;
27.《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2015年04月16日;
28.《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6〕1号),2016年5月4日;
29.《农业部关于印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农渔发[2016]39号),2016年12月22日;
30.《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优化养殖用海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3〕55号),2023年12月13日;
31.《水利部关于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的指导意见》(水河湖〔2022〕216号),2022年5月20日;
32.《水利部关于加强水库库容管理的指导意见》(水运管〔2023〕350号),2023年12月20日;
33.《国家海洋局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国海发〔2017〕2号),2016年11月1日;
3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2019年6月26日;
35.《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鲁自然资发〔2023〕1号);
36.《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2018年11月30日;
37.《山东省水资源条例》,2018年1月1日;
38.《威海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威政字〔2020〕11号),2020年2月22日;
39.《威海市海上交通安全条例》,2019年7月1日;
40.《威海市海岸带保护条例》,2020年1月17日;
41.《威海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2020年1月17日;
42.《威海市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管理办法》,2024年2月1日;
43.《荣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2024年2月4日;
44.《成山角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安全监督管理细则》,2020年1月1日;
45.《关于公布山东沿海部分航路的通告》(鲁航通〔2021〕0376号),2021年8月15日;
46.《关于公布威海沿海船舶紧急锚泊避风区的航行通告》(鲁航通〔2024〕0676号),2025年1月17日;
47.《威海港总体规划(局部修订)》(鲁政字〔2020〕143号),2020年8月6日。
本规划期限为2023-2030年。
结合荣成市海域岸线曲折、海域开阔、环境优良、开发利用水平高等特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编制基于养殖容量评估的《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通过规划,进一步明确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范围,规范和保障开展渔业活动所需的养殖水域滩涂空间;优化养殖生产布局,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促进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依据水域承载力评价结果,控制养殖规模、密度、模式,确保有效供给安全、环境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引导养殖生产持续向绿色、生态、健康高质量发展,推进海水养殖向深海、海底、立体拓展,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加强渔业文化旅游开发,推动水产养殖业与休闲渔业深度融合。到规划期实现全市养殖水域滩涂布局合理,近岸与近海层次分明,平面与立体互补,因地制宜形成高效集中的海水养殖板块,确保可用海水养殖水域滩涂面积不低于2000 km2。
规划重点做到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稳定基本养殖水域,严格控制限养区规模,将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养殖、水域环境受到污染不适宜养殖以及岸线向外一定距离内的海域划为禁养区,压缩近海养殖规模,拓展外海养殖空间。科学布局海水养殖,支持推广生态养殖,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养殖模式,打造立体集约、多营养级、综合性的藻、贝(鱼)、参(鲍)海洋牧场设施养殖生态。
明确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范围,按照养殖容量合理确定养殖品种、密度和面积,统筹规划陆地配套设施、使用岸线等,实现养殖与城市建设和景观的协调统一;调整并优化养殖生产布局,引导发展空间从近岸向深海利用拓展,保障养殖渔民正常生产生活所需的养殖水域滩涂;进一步推行健康生态养殖模式,深入调整养殖结构,引导从单品种养殖向立体化养殖转变,打造立体集约、多营养级、综合性的藻、贝(鱼)、参(鲍)海洋牧场设施养殖生态。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荣成市水域滩涂自然状况和水产养殖业的实际情况,本次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荣成市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结果和水产养殖业发展需求,形成本区域养殖水域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体思路,根据省指南、农业部规划编制规范和大纲的具体要求,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制定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管理的具体措施,在原规划基础上科学修订规划。
——坚持生态优先、底线约束的原则。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水域滩涂利用评价,保护水域滩涂生态环境,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将饮用水源、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保护或公共安全红线和黄线区域作为禁止或限制养殖区,设定发展底线。
——坚持合理布局、转调结合的原则。要稳定海水池塘和工厂化养殖,调减近海过密网箱、筏式养殖,发展深远海养殖;稳定淡水池塘养殖,发展生态养殖,支持设施养殖向工厂化循环水方向发展,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实现内陆、海域养殖区域的整体规划、合理储备、有序利用、协调发展。
——坚持总体协调、横向衔接的原则。将规划放在区域整体空间布局的框架下考虑,规划编制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同时注意与荣成市城市、交通、港口、旅游、环保等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避免交叉和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规划中的养殖水域滩涂是指荣成市行政区域管辖水域滩涂内,已经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和目前尚未开发但适于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的所有(全民、集体)水域和滩涂。
荣成市市辖海水和淡水区域,向陆至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海岸线,外缘线向海至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或海域使用规划)边界及省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GIS数据绘制形成,以及荣成市辖区内淡水水库等涉淡水区域。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总面积为4953.945 km2。
荣成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东与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距韩国最近的地区。截止到2022年底,全市土地总面积1555.59 km2,其中耕地面积462.5265 km2,海岸线曲长493 km(出自2023威海年鉴)。辖12个镇、10个街道,分别为宁津街道、港湾街道、桃园街道、王连街道、东山街道、斥山街道、崖头街道、城西街道、寻山街道、崂山街道、俚岛镇、成山镇、埠柳镇、港西镇、夏庄镇、崖西镇、荫子镇、滕家镇、大疃镇、上庄镇、虎山镇、人和镇。
荣成市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因三面环海,受海洋调节显著,海洋性气候特点表现突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少严寒、夏无酷暑、季风明显、空气湿润、降水集中等特点。荣成市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区的东端,海拔虽不甚高,但地形复杂,群山连绵、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海岸多为岩岸,曲折多湾,陆上山丘直插入海,形成陡峭的海岬或海蚀阶地,山谷则形成港湾,湾内冲积物大量堆积,沙坝绵亘。沿岸水系属沿海边缘水系,很不发达,多为季节性间歇河,源高、流短、涨快、退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荣成市海涂面积广阔,全市拥有可利用的滩涂面积36.67 km² , 20m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水域面积1330 km², 其中包括沿海10个较大的海湾,即桑沟湾、爱伦湾、俚岛湾、荣成湾、石岛湾、黑泥湾、王家湾、龙眼湾、马栏湾、临洛湾,和近岸50个大小岛屿的周边水域。荣成市岸线西北自茅子草口的小海湾内与环翠区交界处,向东绕过山东半岛东部到靖海湾湾顶靳家店字村东南与文登交界处,海岸线蜿蜒曲折,海岸类型基岩港湾型海岸,基岩、砂质海岸线相间分布或相互组合,潮间带狭窄,滩面倾斜角度较大。从茅子草口中间线到成山头的北部海区,除东部10余公里的岩礁海底外,其余部分基本属于砂质类型,滩面倾斜角度较小;从成山头到镆铘岛头276km的东部海区基本属于岩礁为主的沙岩混合底质类型, 滩面倾斜角度较大;从镆铘岛头到凤凰尾的南部海区,基本属于岩礁底质类型,滩面倾斜角度较大。
——荣成北部海域。该海域海岸属北黄海南岸,岸线主体走向为近东西向,多自然岸线,其中西半部多为砂质海岸线,东半部多为基岩海岸线。该海域大部分区域平均水深约22m~25m,地形较为平坦开阔。近岸处水深变化较为明显,海岸附近水深略浅。在近岸,水深等值线基本呈东西走向,从南向北,水深逐渐从19m增大到24m左右。荣成北部海域海底地势变化较为缓慢,坡度较小,东部表层底质类型以淤泥为主,有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淤泥质沉积层分布广泛,且厚度较大,大部分区域基岩面埋藏较深,不可见。该区域内有龙眼湾、马栏湾。
——荣成东部海域。该岸段北起成山头,南至南部石岛之间的区域,岬湾相间,海岸线蜿蜒曲折。荣成东部岸坡较陡,岸坡平均长约18km,坡脚水深约20m,岸坡平均坡降为0.11%。成山角北侧向西南至苏山岛有一陆架潮流冲刷槽,槽宽约13km,长约120km,水深变化在30~70m之间。成山角和石岛近海分布着黄海最典型的海釜。成山角近海海釜南北长约18km,东西宽约6km,最大水深约75m,从釜底至釜口的坡降达0.83%,釜底沉积物以砂为主。石岛近海海釜为长椭圆形,长轴约24km,短轴约6km,最大水深约37m,从釜底至釜口的坡降为0.11%,釜底沉积物以砂为主并含砾。荣成东岸依次分布有荣成湾、养鱼池湾、临络湾、俚岛湾、爱莲湾、桑沟湾、黑泥湾和石岛湾。
——荣成南部海域。该岸段自石岛东鱼鸣咀起,向西靖海湾湾顶的靳家店字村东南与文登交界处。荣成南部有靖海湾,位于荣成与文登交界处,湾口东起荣成靖海角,西至文登前岛村南二岛,沿湾海岸线长111.5km。湾内有两个溺谷型汊湾:近口门东侧为涨蒙港,东西展布,长近8km;靖海湾湾顶处为长会口湾,又称张家埠港,呈北北东向展布,由长会口伸入陆地长达13km,宽约2km。沿岸为海拔20m~60m的缓波状变质岩剥蚀准平原。长会口湾内沿岸局部发育高5m~10m的海蚀崖,海滩由湾口向湾顶由窄变宽,由岩滩渐变为砂泥滩及泥质潮滩,低潮时大部干出,湾内留有狭长水下深槽,深6m~8m。
荣成市属于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湿润气候,四季变化明显。近十年(2014-2023年),荣成平均气温12.77 ℃,年平均日照数2382.88 h,年平均降水量753.72 mm,最大年降雨量为1191.30 mm,雨季主要集中在 7-8 月份。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荣成市具有年温适中、气候温和等特点。另外,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荣成市又有夏凉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大风多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
荣成近岸海域海洋表层水温季节变化明显。2023年荣成近岸海水水温3月份平均值为4.8℃, 5月份平均值为13.2℃,8月份平均值为23.0℃,10月份平均值为18.4℃。
荣成近岸沿海盐度值在27.0~33.5之间,分布趋势均为河口低、外海高。东部海域受外海水团和潮流影响,海水盐度略高于北部和南部海域,盐度范围30~32。
荣成北部海域,最高水位不超过1.50m,最低水位不低于-1.50m,该海域潮汐振幅的空间变化很小,潮位迟角差较小。荣成东部海域属于正规半日潮或不正规半日混合潮型,平均大潮升为1.41m~3.14m,平均小潮升为1.19m~2.39m。每天潮汐略有一定差异,一般昼长期,夜间潮大于白日潮;夜长期,夜间潮则小于白日潮。荣成南部均为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约2.50m。
荣成沿海风浪是冬季多北向浪,夏季多南向浪,波高一般在2m~3m,最大波高可达9m(成山头)。主浪向SSE,强浪向SE,平均波高0.8m,最大波高5.8m。
荣成沿海受沿岸流和黄海暖流的影响,这两种不同方向的海水流动形成了黄海反时针方向的环流。沿岸流和黄海暖流都是冬季强,夏季弱。近岸流速较小,一般为0.15-0.5m/s;10米等深线以外流速较大,一般为0.8-0.9m/s。成山头处流速最大,为1.44m/s。流向:北部海区西南~东北向,东部海区西南~东北向,南部海区西北~东南向。
荣成市属于沿海边缘水系,为季节性间歇河流。全市集水面积在1km2以上且单独入海的河流有106条,干流总长度469.9km,集水面积1150.2km2,长8km以上的有沽河、小落河、车道河等。其特点是源高、流短、落差大、涨快退速,易造成水土流失。
荣成沿岸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海冰、海浪、风暴潮、赤潮、绿潮等。
荣成的大部分岸段岸线较为稳定,只有靖海卫海滩岸线自1980年代以来,总体上呈较快的侵蚀后退状态,平均侵蚀速率东段约为2m/a~4m/a。东段侵蚀严重,约4m/a~5m/a;西段稍缓,约为1m/a~2m/a。侵蚀季节性变化明显,在冬季侵蚀、夏季淤积的总体特点下,表现出夏季淤积量少于冬季侵蚀量,侵蚀陡坎不断向岸移动的侵蚀特征。
在地形影响及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条件下,荣成市地下水自然径流方式为西部地下淡水向东排泄入海。进入80年代,由于10年多的连续干旱及需水量的增加,地下淡水的开采量越来越大,在市中区以东逐渐形成了一些地下水降落漏斗,制约着咸淡水接触带的地下水运动。荣成市由陆到海地下水位变化趋势明显,水位不断下降,越靠近沿海地区水位下降梯度越大,其中荣成市中心附近水位梯度变化最为显著,地下水降落漏斗较深。
根据历史监测结果,荣成各海湾中,桑沟湾初冰日通常为每年的12月中旬至翌年的1月上旬,终冰日在翌年的2月下旬。石岛湾个别异常寒冷的冬季,湾内和港池可出现少量薄冰,甚至短时间封冻现象。
影响荣成风暴潮的天气系统主要是气旋、热带气旋和冷锋,气旋类占64%,热带气旋类占24%,冷锋类占12%。
荣成近岸发生赤潮的海域较少,主要发生于桑沟湾。个别年份有零星绿潮影响荣成近岸海域。
荣成北部海域初级生产力为380mgC/m2d~840mgC/m2d,平均460mgC/m2d。荣成南部初级生产力为246mgC/m2d~809mgC/m2d,平均353mgC/m2d。荣成东部初级生产力为199mgC/m2d~319mgC/m2d,平均252mgC/m2d。荣成北部近岸表层海水叶绿素a平均7.18mg/m3,底层海水叶绿素a平均4.597mg/m3。荣成南部近岸表层海水叶绿素a平均13.04mg/m3,底层海水叶绿素a平均11.28mg/m3。荣成东部近岸表层海水叶绿素a平均5.29mg/m3,底层海水叶绿素a平均4.60mg/m3。
荣成北部海域浮游植物3门51种,硅藻是主要优势类群,主要优势种有洛氏角毛藻、日本星杆藻、布氏双尾藻、丹麦细柱藻、中肋骨条藻、柔弱角毛藻、三角角藻。浮游植物密度在1.86×104cells/m3~33.69×104cells/m3,平均为11.38×104cells/m3。荣成东部海域浮游植物3门30种,硅藻是主要优势类群,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日本星杆藻。浮游植物密度在1.12×104cells/m3 ~14.54×104cells/m3,平均为7.83×104cells/m3。荣成南部海域浮游植物3门85种,硅藻是主要优势类群,优势种为印度翼根管藻,重要种为三角角藻、斯托根管藻、辐射圆筛藻、丹麦细柱藻、纺锤角藻、长角角藻和细弱圆筛藻。浮游植物密度在1.6×104cells/m3~12.1×104cells/m3,平均为6.85×104cells/m3。
荣成北部海域浮游动物57种,包括节肢动物24种,浮游幼体14种,原生动物3种,腔肠动物7种,多毛类2类,端足类2种,毛颚动物1种,线虫1种,被囊动物1种,鱼卵1种,仔稚鱼1种,主要优势种有双刺唇角水蚤、强壮箭虫、小拟哲水蚤、中华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亚强真哲水蚤、肥胖箭虫。浮游动物密度在101.30ind./m3~1654.20ind./m3,平均为529.64ind./m3。荣成东部海域浮游动物21种,其中水母类8种,节肢动物7种,浮游幼体4种,此外为尾索类、毛颚类各1种,主要优势种为强壮箭虫、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锡兰和平水母。浮游动物密度在15.30ind./m3~118.5ind./m3,平均为54.14ind./m3。荣成南部海域共获得32种,其中节肢动物16种,浮游幼体10种,毛颚动物和被囊动物各1种,水母类2种,其它2种,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和墨氏胸刺水蚤两种。浮游动物密度在55.3ind./m3~331.6ind./m3,平均为193.5ind./m3。
荣成北部海域底栖生物51种,其中多毛类35种,棘皮动物1种,节肢动物7种,软体动物6种,昆虫类2种。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1.14g/m2,平均栖息密度为45.83ind./m2。荣成东部海域底栖动物28种,其中多毛类21种,节肢动物3种,软体动物2种,棘皮动物2种。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7.92g/m2,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为166ind./m2。荣成南部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数为52种,其中,多毛类32种,软体动物7种,节肢动物11种,其它类动物2种。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6.62g/m2,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为268ind./m2。
荣成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82种,其中多毛类有37种,节肢动物7种,软体动物27种,棘皮动物6种,腔肠动物3种,其他类2种。优势种有穗鳞虫、短滨螺、托氏昌螺、中华圆田螺、纵带滩栖螺、长牡蛎、猫爪牡蛎、文蛤、肉球近方蟹、绒毛近方蟹、海岸水虱、高脊藤壶等。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89.8ind./m2。荣成东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90种,其中多毛类有40种,节肢动物8种,软体类32种,棘皮动物8种,腔肠动物6种,其他类2种。优势种有穗鳞虫、短滨螺、中华圆田螺、纵带滩栖螺、长牡蛎、猫爪牡蛎、文蛤、肉球近方蟹、绒毛近方蟹、海岸水虱、高脊藤壶等。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为805.2ind./m2。荣成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115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扁形动物1种,纽形动物1种,原环虫类1种,多毛类57种,寡毛类1种,软体动物15种,节肢动物32种,棘皮动物3种,头索动物1种,鱼类2种。优势种有穗鳞虫、短滨螺、中华圆田螺、纵带滩栖螺、长牡蛎、猫爪牡蛎、文蛤、肉球近方蟹、绒毛近方蟹、海岸水虱、高脊藤壶等。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872.6ind./m2。
荣成北部发现游泳动物为52种,其中鱼类33种,甲壳类15种,头足类4种。主要优势种有鳀、口虾蛄、日本枪乌贼、脊腹褐虾。荣成东部发现游泳动物为36种,其中鱼类28种,甲壳类5种,头足类3种。主要优势种有鳀、玉筋鱼、脊腹褐虾。荣成南部近岸海域出现种类48种,其中出现鱼类38种,甲壳类7种,头足类3种。主要优势种为玉筋鱼和细螯虾。
根据威海市生态环境局荣成分局发布的《2023年荣成市生态环境质量公报》,荣成市近岸海域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荣成增养殖区养殖面积约390 km2,养殖区海域水深约10~25m,底质主要为砂底、泥底,养殖品种主要为河鲀、鲈鱼、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梭子蟹、鲍鱼、扇贝、海胆、魁蚶、海带、裙带菜、海参等20余个养殖品种等,主要采用筏式养殖、底播增殖、网箱养殖等。增养殖区海水水质监测结果总体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超标污染物。
荣成近岸海域海水pH值分布范围为7.8~8.45,北部和东部海域呈均匀分布,南部海域海水pH值略高于其他海域。
荣成北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化学需氧量含量随时间变化不大,平均0.83mg/L;底层海水化学需氧量均0.75mg/L。荣成东部近岸表层海水化学需氧量平均为1.08mg/L;底层海水化学需氧量平均1.05mg/L。荣成南部近岸表层海水化学需氧量平均1.21mg/L;底层海水化学需氧量平均1.15mg/L。
荣成北部近岸表层溶解氧平均9.26mg/L;底层海水溶解氧平均9.13mg/L。荣成东部近岸表层海水溶解氧平均8.88mg/L;底层海水溶解氧平均8.91mg/L。荣成南部近岸表层海水溶解氧平均7.42mg/L;底层海水溶解氧平均7.23mg/L。
荣成北部近岸海域表层的无机氮平均0.299mg/L;底层海水无机氮平均0.265mg/L。荣成东部近岸海域表层的无机氮平均0.287mg/L;底层海水无机氮平均0.238mg/L。荣成南部表层海水无机氮平均0.286mg/L,;底层海水无机氮平均0.266mg/L。
荣成北部近岸表层海水活性磷酸盐平均0.0256mg/L。荣成东部近岸表层海水活性磷酸盐平均0.0136mg/L;底层海水活性磷酸盐平均0.0131mg/L。荣成南部近岸表层海水活性磷酸盐平均0.00783mg/L;底层海水活性磷酸盐平均0.00695mg/L。
荣成北部近岸表层海水平均氮磷比为20.50:1。荣成东部近岸表层海水平均氮磷比为35.7:1。荣成南部近岸表层海水平均氮磷比为39.4:1,底层海水平均氮磷比为41.2:1。表底层海水平均氮磷比值均高于22:1,说明磷酸盐为藻类繁殖的限制因子。
针对不同养殖对象,对规划的养殖区进行了环境承载力估算。结果如下:根据全省初级生产力测算公式,荣成市养殖承载力为133133.8475万吨。具体养殖主导类型方面,规划的筏式(吊笼)贝类养殖区承载力为:5530t/km2;底播(贝类、刺参、盘鲍)养殖区承载力为:759t/km2;人工鱼礁养殖区(刺参、盘鲍)承载力为:110t/km2;网箱(鱼类)养殖区承载力为:23001t/km2;贝类滩涂养殖区承载力为:5000t/km2;池塘(刺参)养殖区承载力为:1600t/km2;围堰(刺参)养殖区承载力为:787t/km2;筏式(海藻)养殖区承载力为:73t/km2。
水域滩涂承载力计算公式如下:
1.整体承载力测算
注:F:潜在资源量;P:初级生产量;E:营养转换效率(15%);n:营养阶层的级数(分别为1,2,3);有机碳与生物量鲜重之比为1:20。
山东省近岸海域海水初级生产力平均在400 mgC/(m2·d)以上,叶绿素a浓度年平均值为1.35 mg/m3(0.51~1.35 mg/m3)。测算分析山东省近岸海域年产有机碳可达1550万吨,可支撑食植动物4600万吨,食肉动物690万吨。2022年,山东省近海渔业养殖年产总量为380万吨,海洋捕捞年产总量为239万吨,合计年产资源量为619万吨。山东省海洋初级生产力充足,具有较大海上养殖发展潜力。
2023年荣成市水产养殖面积399.60 km2,其中海水养殖面积397.80 km2,较2022年增加9.06 km2,滩涂养殖面积106.06 km2。
养殖种类齐全,鱼虾贝藻皆有养殖,其中2023年荣成市鱼类养殖面积4.18 km2,甲壳类养殖面积12.41 km2,贝类养殖面积66.88 km2,藻类养殖面积150.72 km2,其他种类养殖面积156.88 km2。
2023年荣成市海水养殖总产量94.9863万吨,与2022年相比增加2.9337万吨;其中鱼类0.1097万吨,甲壳类1.2866万吨,贝类22.9537万吨,藻类66.1535万吨, 其他4.4828万吨。
2023年荣成市淡水养殖总面积1.80 km2,淡水养殖总产量2000 t。
2023年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已利用面积397.80 km2,荣成市海域使用规划的养殖区和增殖区总面积为25.6×102 km2,开发利用比例为15.19%。
荣成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与韩国隔海相望,是我国距韩国最近的地区。陆地面积1526 km2。辖三区、12镇、10个街道、826个行政村、118个居委会,67万人。拥有石岛港、龙眼港两个一类开放港口。
202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9.8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5.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340.5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544.0亿元,增长4.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7:32.5:51.8,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72.3%,增长35.5%。获评“中国海洋预制菜之乡”,预制菜产业规模达到160亿元。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2.4亿千瓦时,增长14.3%。其中,工业用电量21.3亿千瓦时,增长19.3%。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环境空气质量全省领先,成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3575元,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292元增长9.4%。
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十四五”期间,荣成市根据自身条件和国内发展趋势,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到2035年,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力、影响力、竞争力大幅跃升,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经济总量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到2025年,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展现荣成担当,提供荣成样本、荣成智慧、荣成力量。
实施创新驱动,激发实体经济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特色经济增长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突破60%。
统筹陆海联动发展,建设现代海洋强市。提升海洋发展动能,推动陆海联动统筹发展,推动海洋生态发展。“十四五”末,力争全市每年育苗量达到300亿单位,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海洋种业基地,创建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海洋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力、走在前列。
2023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7116.17万吨,同比增长3.64%。其中,养殖产量5809.61万吨,同比增长4.39%;捕捞产量1306.56万吨,同比增长0.47%;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例为81.6∶18.4。2023年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50.48千克,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的增长主要来自水产养殖业的贡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水产品的消费量预计将持续增长,将为水产养殖行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同时,技术创新和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提升水产养殖的效率和质量。预计未来水产养殖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并在技术和管理上取得新的突破。
水产养殖产业是中国农业结构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我国的水产养殖技术在逐年优化,养殖产出效率逐年提高,工业化养殖成为潮流趋势。此外,水产养殖行业正朝着绿色生态的方向发展。国家不断推动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如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
因此,可以说未来水产养殖业生产发展的潜力巨大。
根据荣成市水域滩涂资源、水文气候条件、水生生物资源、水域环境状况,进行水域滩涂承载力分析,形成评价结论。根据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和国际国内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趋势,形成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开发总体思路。
从养殖空间上,着力协调各类用海需求,优化养殖区域布局,推进发展空间从近岸浅海滩涂向深海拓展,以确保开展渔业养殖活动的基本空间需求。
从养殖方式上,深入调整渔业养殖结构,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推进传统养殖业向休闲渔业、旅游渔业等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发展,以推进养殖业的提质增效。
从养殖容量上,仔细评估海洋资源承载力,在范围内健康发展海水养殖业,实现渔业生产的标准化、养殖产品安全化,有效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禁止养殖区
(1)海水禁止养殖区
①自然保护地禁止养殖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
②交通运输用海区禁止养殖区:已利用或不兼容渔业的交通运输用海区。
③游憩用海区禁止养殖区:已利用或不兼容渔业的游憩用海区。
④工矿通信用海区禁止养殖区:已利用或不兼容渔业的工矿通信用海区。
⑤特殊用海区禁止养殖区:已利用或不兼容渔业的特殊用海区。
⑥其他禁止养殖区: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区域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从事水产养殖的区域。
(2)淡水禁止养殖区
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养殖区: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②自然保护地禁止养殖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
③交通运输禁止养殖区:已利用或不兼容渔业的港口、航道区域。
④安全保护区禁止养殖区: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等公共设施安全区域。
⑤其他禁止养殖区: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区域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从事水产养殖的区域。
2. 限制养殖区
(1)海水限制养殖区
①自然保护地限制养殖区:除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外的自然保护地区域。
②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限制养殖区:自然保护地以外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③生态保护红线限制养殖区:除自然保护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外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
④生态控制区限制养殖区:除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的海洋自然区域。
⑤交通运输用海区限制养殖区:兼容渔业或基本功能未利用时兼容渔业的交通运输用海区。
⑥游憩用海区限制养殖区:兼容渔业或基本功能未利用时兼容渔业的游憩用海区。
⑦工矿通信用海区限制养殖区:兼容渔业或基本功能未利用时兼容渔业的工矿通信用海区。
⑧特殊用海区限制养殖区:兼容渔业或基本功能未利用时兼容渔业的特殊用海区。
⑨其他限制养殖区: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限制养殖区。
(2)淡水限制养殖区
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限制养殖区: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②自然保护地限制养殖区: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核心保护区外的自然保护地区域。
③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限制养殖区: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外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④生态保护红线限制养殖区: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外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
⑤河湖水库限制养殖区:河湖管理、水库大坝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的区域。
⑥生态控制区限制养殖区: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的陆地自然区域。
⑦其他限制养殖区: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限制养殖区。
3. 养殖区
养殖区指规划范围内,除禁止养殖区和限制养殖区外,按照相关规定已经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和目前尚未开发但适于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的区域,包括海水养殖区和淡水养殖区。
规范和保障渔民正常生活所需的养殖水域滩涂,依法保护水产品基地等重要自养水域;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动,加强名优新品种研发培育,推进海水养殖向深海、海底、立体和异地拓展,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在做好渔业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加快海洋开发由渔业为主向海洋资源综合利用转变,由近海向近海深海远洋并举转变,由粗放式开发向集约式开发转变,由重开发利用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更全面地发挥荣成市乃至威海市的海洋优势。
饮用水水源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等旅游区。
本次规划海水禁止养殖区26个,总面积229.947 km2。分别为:
1. 镆铘岛自然保护地禁止养殖区 5.831 km2
2. 桑沟湾湿地自然保护地禁止养殖区 7.714 km2
3. 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止养殖区 5.177 km2
4. 成山头省级自然保护区禁止养殖区 67.448 km2
5. 伟德山国家森林公园禁止养殖区 1.821 km2
6. 苏山岛群岛自然保护地禁止养殖区 16.022 km2
7. 朱口自然保护地禁止养殖区 1.102 km2
8. 石岛湾交通运输用海区禁止养殖区 55.645 km2
9. 龙眼港交通运输用海区禁止养殖区 11.458 km2
10. 凤凰尾交通运输用海区禁止养殖区 5.103 km2
11. 靖海湾锚地交通运输用海区禁止养殖区(一) 21.467 km2
12. 靖海湾锚地交通运输用海区禁止养殖区(二) 3.878 km2
13. 马山港交通运输用海区禁止养殖区 0.690 km2
14. 蜊江港交通运输用海区禁止养殖区 7.094 km2
15. 俚岛港交通运输用海区禁止养殖区 7.510 km2
16. 俚岛东锚地交通运输用海区禁止养殖区 2.187 km2
17. 龙眼湾锚地交通运输用海区禁止养殖区 4.634 km2
18. 长会口交通运输用海区禁止养殖区 2.040 km2
19. 茅子草口游憩用海区禁止养殖区 0.046 km2
20. 宁津近岸游憩用海区禁止养殖区 0.038 km2
21. 石岛湾游憩用海区禁止养殖区 0.108 km2
22. 石岛大小王家岛游憩用海区禁止养殖 0.956 km2
23. 好运角游憩用海区禁止养殖区 0.080 km2
24. 沽河口游憩用海区禁止养殖区 0.076 km2
25. 临洛湾工矿通信用海区禁止养殖区 0.103 km2
26. 石岛湾北部工矿通信用海区禁止养殖 1.719 km2
本次规划淡水禁止养殖区7个,总面积34 km2,分别为:
1. 湾头水库禁止养殖区 1.116 km2
2. 后龙河水库禁止养殖区 1.503 km2
3. 逍遥水库禁止养殖区 0.536 km2
4. 纸坊水库禁止养殖区 1.178 km2
5. 小落河防汛禁止养殖区 20.447 km2
6. 沽河防汛禁止养殖区 4.144 km2
7. 车道河防汛禁止养殖区 1.710 km2
禁止养殖区内现已开展的水产养殖由地方政府依法依规提出处理方案。核心保护区内原住居民原有的养殖活动和设施实施有序退出,对暂时不能退出的,可以设立过渡期,允许开展必要的、基本的生产活动,但不能再扩大发展。
本次规划海水限制养殖区38个,总面积611.327 km2。分别为:
1. 荣成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部分)限制养殖区 0.893 km2
2. 桑沟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限制养殖区 4.720 km2
3. 东褚岛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限制养殖区 2.187 km2
4. 荣成朱口东圈滨海生态保护红线限制养殖区 1.647 km2
5. 石岛湾北部生态保护红线限制养殖区 1.319 km2
6. 东褚岛生态保护红线限制养殖区 13.013 km2
7. 养鱼池湾生态保护红线限制养殖区 4.815 km2
8. 柳夼北生态保护红线限制养殖区 0.212 km2
9. 海西头至白龙河口生态保护红线限制养殖区 20.979 km2
10. 东高家生态保护红线限制养殖区 0.033 km2
11. 石岛湾北部生态控制区限制养殖区 8.397 km2
12. 桑沟湾生态控制区限制养殖区 21.803 km2
13. 石岛湾至镆铘岛生态控制区限制养殖区 21.208 km2
14. 黑石岛生态控制区限制养殖区 0.700 km2
15. 马栏湾交通运输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0.928 km2
16. 石岛港外锚地交通运输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2.402 km2
17. 石岛港鑫弘交通运输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8.079 km2
18. 石岛王家岛交通运输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3.746 km2
19. 威海港-龙眼湾交通运输用海限制养殖区 23.969 km2
20. 荣成北部锚地交通运输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10.707 km2
21. 荣成南部航道交通运输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283.186 km2
22. 荣成南部锚地交通运输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35.463 km2
23. 王家湾交通运输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1.576 km2
24. 朱口游憩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3.094 km2
25. 鸡鸣岛游憩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0.989 km2
26. 柳夼-西霞口游憩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7.246 km2
27. 荣成湾近岸游憩用区限制养殖区 6.173 km2
28. 仙人桥北游憩用海限制养殖区 8.589 km2
29. 虎头角游憩用海限制养殖区 0.058 km2
30. 荣成滨海游憩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20.931 km2
31. 桑沟湾游憩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6.397 km2
32. 朝阳港游憩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3.128 km2
33. 荣成宁津工矿通信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60.501 km2
34. 凤凰尾至扁口工矿通信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17.496 km2
35. 马山头工矿通信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0.565 km2
36. 俚岛湾工矿通信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0.695 km2
37. 长会口特殊用海区限制养殖区 3.478 km2
38. 北港西村特殊用海限制养殖区 0.007 km2
限制养殖区由各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等政策要求对养殖方式、品种、容量或养殖期限进行适度限制,提出具体管控要求。自然保护地限制养殖区、生态保护红线限制养殖区仅允许原住居民和其他合法权益主体,在不扩大现有规模和利用强度的前提下,开展捕捞、养殖(不包括投礁型海洋牧场、围海养殖)等生产生活活动,修筑生产生活设施。对于基本功能未利用时兼容渔业的限制养殖区,地方政府应依法依规在其基本功能利用时清退养殖活动。限制养殖区内不符合法律法规的水产养殖,限期进行治理,治理不达标的由地方政府依法依规提出处理方案
本次规划海水养殖区17个,总面积4078.671 km2。分别为:
1. 马栏湾海水养殖区 1.374 km2
2. 靖海湾海水养殖区 12.694 km2
3. 威海港至龙眼湾海水养殖区 50.426 km2
4. 临洛湾海水养殖区 1.252 km2
5. 荣成北部海水养殖区 1143.121 km2
6. 荣成南部海水养殖区 559.037 km2
7. 荣成东部海水养殖区 (一) 292.130 km2
8. 荣成东部海水养殖区(二) 16.917 km2
9. 荣成东部海水养殖区(三) 15.627 km2
10. 荣成东部海水养殖区(四) 489.566 km2
11. 荣成东部海水养殖区(五) 789.621 km2
12. 荣成南部近海海水养殖区 697.722 km2
13. 俚岛湾近海养殖区 0.154 km2
14. 成山头海水养殖区 0.400 km2
15. 东楮岛海水养殖区 2.097 km2
16. 朝阳港海水养殖区 5.903 km2
17. 养鱼池湾海水养殖区 0.629 km2
养殖区内符合规划的养殖项目,应当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使用药物,防止造成水域的环境污染,养殖生产应符合《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的要求。
养殖区管理方面,保障港口、航道、习惯性航路、锚地等海域功能,在不影响海上交通安全条件下开展养殖活动,保持锚地建设的海域、航路和航道两侧一定范围内的通航安全水域,包括海上交通安全通航重点水域。对现在已有养殖区引导企业进行逐步调整,科学设定密度和养殖间距。科学设定深水网箱用海,建议单体网箱总面积占其项目用海域面积的比例建议保持在8~10%;人工鱼礁用海应科学论证,合理确定礁体占用海域面积,离岸距离建议在2000m以上;通过合理密植,提高养殖产品质量,降低养殖生产的自身污染,保护海洋环境。
加强陆基工厂化养殖区管理。陆基养殖应配套建设尾水处理设施,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严禁直排。严格投入品监管,建立从苗种、饲料到渔药的全链条可追溯体系,杜绝使用违禁药物。推行标准化生产,要求陆基养殖户完善生产、用药和销售记录,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引导陆基养殖产业集约化、园区化发展,并强化日常监督执法,推动陆基养殖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完善全民所有养殖水域、滩涂使用审批流程,推进集体所有养殖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工作,规范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加强渔政执法,查处无证养殖,对非法侵占养殖水域滩涂行为进行处理,规范养殖水域滩涂开发利用秩序,强化社会监督。
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渔业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坚持渔业基础地位、公益性产业的特点,研究制定有关体系,保障和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要根据各时期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将水产养殖规划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渔民权益保护、渔业投入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以形成水产养殖发展的政策文件支撑发展体系。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评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新趋势,研究提出规划内容调整的意见,以便更好地发挥规划行动纲领的作用。
要加强对渔业的领导,把养殖水域规划的实施纳入工作日程,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工作方案,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严格依照《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核发养殖证,做好确认水域滩涂养殖权工作,用法律手段切实保护养殖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养殖水域资源。
在出让海域时,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原则,在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公开交易,对符合条件的海域的使用权以挂牌出让的方式为主,以招标、拍卖出让的方式为辅,实现海域使用权价值的合理利用。同时通过合理设定出让海域用海方式,引导养殖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城市发展相适宜的养殖项目,缓解养殖产业发展与城市整体风貌之间的矛盾。对于现有养殖用海,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促进海域使用权流转,扩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重视合作社的规范发展,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科学化管理及产业化发展水平。
荣成市渔业主管部门和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对损害养殖渔(农)民利益的行为依法予以打击,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保护生产者的利益;对荒废、侵占养殖水域的责任人,依法追究其责任。要加强渔政监督管理队伍的建设,在重点镇配备渔政监督管理人员,为渔政执法人员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设备,以保证及时履行监管职责和查处违规、违法案件。
要强化对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要加强养殖水环境的管理,防止工农业废水、生活废水污染,尤其要加强海洋保护区、港道等重要渔业水源的保护,防止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不得向养殖区、增殖区、资源保护区排放(倾倒)未经处理或虽经处理但未达到渔业水质标准的废水或垃圾,造成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或者渔业污染事故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要加强渔业水资源的水质监测,减少渔业生产自身对水资源的污染。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和处理养殖水域污染事件,保护养殖者的合法权益。履行养殖环节的执法监督职责,对养殖生产中苗种、药物、饲料的使用及质量等方面实施执法监督管理。
健康养殖是模拟和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和功能,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养殖,是实现水产养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在今后养殖生产中全面推行。今后,荣成市针对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加强养殖品种创新,大力发展水产种业,培育绿色生态特色品种,调减结构性过剩的大路货,做到产得出、产得优、卖得出、卖得好。要在巩固发展传统优良品种养殖的同时,坚持分类指导、各有侧重,推动优势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优势产业区和特色产业区,将发展特种水产业与无公害基地、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与产业化经营、休闲观光结合起来,与现代化渔业示范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水产品,提升养殖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实施养殖证制度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且直接关系广大养殖从业者的切身利益。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广泛动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墙报、宣传手册等多种渠道与形式,深入开展政策解读与宣传工作。通过广泛宣传,使社会各界充分了解规划内容、深刻认识规划意义,自觉参与水域滩涂资源保护与科学开发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切实增强规划执行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渔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思路,加强渔业推广体系建设,充实和稳定基层推广组织,组织学习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了解最新技术信息,指导养殖生产;积极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实现渔业新跨越。
大力鼓励、培育、扶持技术咨询、信息服务、鱼苗种供应、水产品销售等服务实体和中介组织,健全渔业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苗种繁育体系和品种的改良、驯化、引进等良种苗种基地建设,保证全市水产增养殖对优良苗种的需要。把技术培训作为重要职责,加快培训体系建设,努力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抓好水产病害测报体系、渔业环境监测体系、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和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水产配合饲料研发和推广,替代减少冰鲜野生幼杂鱼使用。要切实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开展“三鱼两药”等重点品种、重点问题的专项整治,实施检打联动,保持监管高压态势。切实加强水生生物安全监管,强化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支持渔用疫苗研发推广,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推进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试点,从源头控制疫源疫病传播。
关于《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3-2030)(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现就《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3-2030)(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起草情况说明如下:
一、起草背景和过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的有关要求,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转方式调结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农渔发〔2016〕39号)。结合我市实际,荣成市依据最新的《荣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组织修订了《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3-2030年)(草案征求意见稿)》,科学制定分区分类管控措施,为海洋产业规划、海域使用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涉海规划的编制奠定基础,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提供指导,为实现海域的依法审批和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二、出台目的
作为荣成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布局依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渔业管理的基本制度,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保护水域滩涂生态环境,设定发展底线,稳定基本养殖面积,保障渔民合法权益,确保有效供给安全、环境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实现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发展目标。
三、制定依据
该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全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1-2030年)》、《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山东省养殖水域滩涂管理规定》、《威海市渔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威海市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农业部关于印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农渔发〔2016〕39号)以及《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等制定。
四、主要内容
《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3-2030)(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表述采用条目形式,共分为五章十七节三十四条,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 总则。立足于荣成作为全国渔业强县的产业基础,针对当前养殖空间受限、技术创新不足等挑战,抢抓乡村振兴、海洋强国和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等战略机遇,依据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优化养殖布局,严守生态底线。规划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推动养殖模式从近岸向深远海、从单一向立体多营养层级转型,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态养殖,促进渔旅融合,目标到2030年稳定养殖水域滩涂面积不低于2000 km²,保障水产品供给安全、生态安全和渔民权益,实现渔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规划范围涵盖全市适宜水产养殖的海水与淡水区域,总面积达4953.945 km²。
第二章 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评价。系统评估了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的资源禀赋与环境承载力,全面梳理了其地理气候特征、水文条件、岸线类型、自然灾害风险及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域的水生生物资源分布状况;基于水质监测和初级生产力模型,测算出不同养殖模式的单位面积承载力。结合2023年海水养殖的产业现状,以及全国水产养殖向绿色化、智能化、三产融合发展的趋势,规划提出“优化空间布局、拓展深海养殖、调整产业结构、严控养殖容量”的总体开发思路,旨在推动荣成水产养殖业实现生态优先、集约高效、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 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划。本部分系统划定了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的三类功能区:共划定禁止养殖区33个(海水26个、淡水7个),总面积约263.95 km²,涵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港口航道、锚地及工矿通信等区域,严禁水产养殖;限制养殖区38个(均为海水),总面积611.33 km²,包括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及部分兼容性用海区,允许在不扩大规模前提下开展有限养殖并严格管控品种、密度和方式;养殖区17个(均为海水),总面积达4078.67 km²,作为产业发展主阵地,重点推进生态化、立体化和深远海养殖,并要求科学布设密度、保障通航安全、配套尾水处理、规范用药与确权登记,强化绿色生产和执法监管,构建起“禁养严控、限养有序、可养高效”的空间管控体系,支撑渔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第四章 保障措施。围绕《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3–2030年)》的顺利实施,系统提出了全方位保障措施: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将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并动态评估优化;强化监督检查,依法确权发证,推进海域使用权市场化配置,严厉打击侵占、荒废等违法行为;完善生态保护,严控污染排放,全面推行健康生态养殖,优化品种结构,提升水产品品质;健全科技与服务体系,加大科研投入,强化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检测和饲料替代,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强政策宣传,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和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切实保障渔民权益、水域生态安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五章 附则。规定了《规划》及其附件的效力。
市海洋发展局于2024年11月5日至2024年12月5日,在政府门户网站对《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3-2030)(草案征求意见稿)》进行意见征求,截止到12月5日,未收到反馈意见。
2024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