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荣成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在提升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聚焦用力,全市义务教育呈现出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2022年,荣成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试点县”。现将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全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6所,其中小学段31所(含九年一贯制小学部11个),初中段25所(含九年一贯制初中部11个)。目前小学、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等7项资源配置达标率100%,校际间均衡差异系数均低于国家创建标准(小学0.5,初中0.45)。
荣成市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情况统计表
学段 指标 | 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 | 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 | 每百名学生拥有音体美专任教师数 |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 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元) | 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 | 综合 | |
小学 | 差异系数 | 0.273 | 0.361 | 0.373 | 0.302 | 0.45 | 0.397 | 0.378 | 0.362 |
初中 | 差异系数 | 0.375 | 0.394 | 0.36 | 0.355 | 0.426 | 0.292 | 0.419 | 0.374 |
今年,山东省下发了《2022 年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关教育资源配置指标监测情况的通报》,我市所有指标均符合要求。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2015年,荣成市委市政府坚持高端定位,立足当前,瞄准长远,先后研究出台了《荣成市城区教育专项建设规划(2015-2030年)》《荣成市校舍设施建设三年规划》,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一是围绕解决大班额问题。2015年以来,先后投入近30亿元,组织实施了17个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新增校舍27万平方米、班级216个、学位1.02万个,在全省率先解决大班额问题,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的公平性。二是围绕校舍抗震加固项目。2015年来,共投资1.3亿元,拆除重建6幢、加固24幢不达标校舍;2022年,又投资3.4亿元,新建石岛凤凰学校、蜊江小学,续建第二实验中学、第二实验小学、府新小学、世纪小学4幢教学楼,把学校建成最安全的地方。三是提高配套设施设备水平。2015年来,投入8400多万元,实现全市所有塑胶操场“全覆盖”;每年拿出3700万专项资金,推进校车公司化运营,目前全市共配备校车300多辆,专勤保安335人;组织实施了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全市所有学校食堂均达到“明厨亮灶”标准,荣成市被评为“中国学生营养餐示范城市”。
(二)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一是深化联盟化办学机制。2016年,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城乡学校和优质学校为核心,采取“一对多”的形式,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划分成4个联盟,每个联盟有1-2所核心校、若干成员校组成,各联盟学校建立了盟内联络会议制度,每月至少召开1次会议,在教师交流轮岗、联盟联合教研、盟内教师交流等方面一体研究、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二是启动了“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着眼于打造区域教育知名度,2019年起,每年投入600万元,对标江浙沪改革先进地区的品牌学校,启动了为期5年的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先后组织全市中小学校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和教科研人员,跟岗培训40多期3000多人次;开启校长论坛30多期,共培育了11名齐鲁名师、名校长,10名威海名师、名校长;今年又有5人被推荐为齐鲁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候选人,在全省县级市领先;先后打造了蜊江中学、实验小学等11所特色品牌学校,15所威海市特色学校,2个省级、1个市级教育强镇筑基试点乡镇,5所省级乡村温馨学校,推动义务教育成果惠及每一名学生。三是落实全员精准培训。2020年8月,成立了全省首个教师成长学院,围绕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中层贯彻执行力和教师发展源动力,分类型对全体教师实施了全员精准培训。截至目前,教师成长学院共组织培训300多场6万多人次,全面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出台了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建立健全了教学成果培育、奖励、推广、应用的“闭环式”管理机制。设立了“永怀教育奖”“永怀乡村教师奖”,鼓励教师坚守一线、聚焦教研,改革创新、攻坚突破。
(三)全面落实师资配置均衡化。一是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荣成市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自2016年起,组织实施了三轮县管校聘改革,管理方式由校际间竞争上岗转向方向选择式的全员应聘,主要做法是:首先,由各学校结合工作实际设置工作岗位并向全体教师公布;其次,教师根据工作岗位提出个人申请后,学校按照教研组长、班主任、普通教职工的顺序组织聘任,对校内双向选择未上岗的教职工可面向市内缺岗教师进行选择,全市共有4645名教师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应聘到相应的工作岗位,52名教师进行了岗位调整变动,314名教师参与了教师交流轮岗,全市教师资源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二是常态化推进全员交流轮岗。主要通过柔性制度拉动、刚性政策推动等方式,推动教师交流轮岗。①坚持柔性制度推动,对参与城乡交流轮岗的教师在教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适当加分,引导教师主动申请交流;②坚持刚性政策推动,推动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另外,为解决农村薄弱学校个别学科教学质量低的问题,每年都会向薄弱学校设置支教岗位,选派优秀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薄弱学校选派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实习,带动农村薄弱学校的学科提升;近三年来,荣成市每年有300多名教师参与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骨干教师比例超过30%。三是建立职称“能上能下”机制。①向内打通向下的渠道,2021年初,荣成市采取分类竞聘、逐级聘任的方式,开展了教师岗位聘任工作,首先组织各级别已聘任人员竞争,对列入前80%的教师继续聘任,列入后20%的与下一级符合条件的晋升人员空岗竞争,竞争不到相应岗位的落聘,全市共有51名教师落聘到下一级教师职称岗位,逐级晋升教师岗位1596人;②为优秀教师提供能上的机会,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荣誉且考核位列教职工考核前50%的一线教师,或近三年考核位列前15%的教师,可以在本序列等级竞聘中申请越级竞聘,2021年全市共有44名教师越级竞聘。
(四)全面推进资源共享智慧化。一是组织实施了基础网络设施改造升级工程。2016年投入2100多万,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了354个录播教室、367个交互式多媒体教室;2017年投资200万元,实行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探索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教师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2017年,荣成市被确定为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市。2018年,再投入3805万元,购置计算机1260台、多媒体111套、教室互动平台140套。二是实行了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工程。2018年,全市完成了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教学楼和办公楼等骨干网络实现了万兆互联、千兆到桌面,校园内实现有线、无线双网覆盖,信息化设备使用率达到100%,荣成市被确定为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试点县。2019年,与希沃、柯达、讯飞等公司对接,探索实行了5G大数据背景下的线上教学新模式,全面推进智慧教室、精品朗读、电子阅读、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试点改革工作,以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推动教育发展的高质量。疫情期间,线上推动了高中网络课程教研、备课、巡课“一体化”建设,开发课程3000多节。三是扎实推进网络培训活动。每年暑期,定期组织全市6000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暑期培训、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等线上培训,截至目前,共参加“教学实践变革与学习方式创新”“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培育与推进”等培训200多项,培训6万多人次。
(五)全面落实教育关爱制度化。坚持把教育高质量发展纳入到全市发展的大盘子中统筹考虑。一是市级层面,2020年9月,荣成市委市政府组织了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教师补充、职称改革、绩效工资等方面释放了大量的政策红利,传达了尊师重教的鲜明导向;市镇两级政府把教育改革发展摆上重要议事议程,定期关注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落实了市级领导、市直部门和国有企业的包扶制度,各级领导定期入校调研,帮助学校解决发展问题600多个。二是社会层面,各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履职,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慷慨解囊,捐资助学,用于奖励教师、教师培训、教育基础设施提升等项目;设立了教育发展基金,社会各界踊跃捐款1000多万元,用于助学助教;发挥民政、妇联等部门的职能优势,统筹相关资金支持教育发展;新闻媒体开设了专栏,宣传优秀教师的事迹,提升教师形象,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三是学校层面,建立了社会性事务进校园的审查机制,为教师减负;充分利用好师德涵养基地和实践中心,定期开展培训班、专题讲座、心理健康工作坊等团建活动,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全面落实了教师午餐补助、贫困资助等政策;每年组织评选“青苗奖”,推动青年教师热爱荣成教育事业;做好老教师荣退仪式,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六)全面提升学校发展内涵。围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荣成市创新实施德育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构建起“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网络教育为补充”的全环境育人新模式,提升了教育发展新内涵。2022年,荣成市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区”。一是激活学校德育。①德育方面,组织9大文化学科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元素,开发了“德育+学科”示范课60多节。②体育方面,开发了花样跳绳、轮滑等16项特色课程,每年组织开展校级邀请赛、年级对抗赛、班级联赛500多场次。③美育方面,在全市中小学每周增设1 节艺术课、1节鉴赏课,每年组织校园艺术进村居、艺术展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④劳育方面,对接镇街开设校外劳动基地98处,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种植中草药30多种,引导学生养成尊崇、参与、探究劳动的好习惯。 二是夯实家庭德育。①结合“舒心荣成”建设,组成“百名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展咨询服务、家庭教育讲座100多场;2022年6月、2023年3月,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分别被省教育厅、中国教育报推广。②结合“书香城市”建设,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评选书香家庭”等实践活动120 多场,带动学生、家长共同提升文化素养。③结合“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成立了“荣老师”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倾听心灵的呼声”等特色志愿活动300多场,关心特殊家庭260多个。“荣老师”志愿服务总队被评为省级优秀志愿服务团队。 三是借力社会德育。①开展爱国宣讲“千人千语行动”。协同妇联、团委、政法委等部门,开展爱国主义宣讲40多场,引导青少年学生赓续革命精神。②开展捐资助学“圆梦行动”,联合社会企业、爱心人士,打造“希望小屋”“金秋助学”等16个公益品牌,救助孤儿、残疾学生、困难学生等2800余人。③开展课后服务“护苗行动”。组织400多名体育、艺术和科技人才,利用社区场地、信息资源,开展好课后服务。四是清净网络德育。①开设“红色印迹直播间”,宣传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伟德将军碑廊等2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0处红色印迹。②开通“德育之窗”“德育园地”等80多个专栏,定期发布网络特色活动、典型案例,提高师生网络素养。③招聘80名思想过硬、专业突出的志愿者,组建网络德育专业团队,定期走进校园开展网络安全、网络文明等活动,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问题。从荣成市教师年龄结构分布情况中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40周岁以上,占比74.8%,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控制教师补充,退补比例失调导致的。自2010年以来,我市共补充教师996人,退休1777人,由于“退得多、补得少”,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全市教师平均年龄44.1周岁,51周岁以上教师1061人,占比22.3%,教师呈现轻度老龄化。
荣成市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分布情况
年龄段 | 30周岁以下 | 31-40周岁 | 41至50周岁 | 51周岁以上 |
人数 | 410 | 686 | 2493 | 1061 |
建议:按照“退三补一”的方式,继续加大教师招聘力度,优化教师年龄结构,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二)教师“321”职称政策问题。教师“321”职称政策主要是为优秀乡镇教师提供晋升的机会,吸引广大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但受教育环境影响,教师“321”职称政策在荣成落地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影响城区教师工作积极性。荣成市相对来说交通便利,城乡距离较短,加之乡镇学校教学压力小,大多数教师进城工作积极性不高。“321”政策以及基层高级教师政策实施以来,乡镇教师评聘职称渠道多样,对承担教学任务重、教学压力较大的城区教师不够公平,城区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二是“321”政策中明确提出符合条件教师参与评审时可不受学校岗位限制,评审后不占学校常设岗位,但是该部分教师职称岗位发生变化后,却需要占用学校职称岗位,由此将引起“职称红利”变“职称黑洞”。同时因荣成中小学职称实行全县域统筹使用,还会引发城区教师职称名额提前被农村教师占用的问题。
荣成市教师职称岗位设置情况
学段 | 正高级 | 副高级 | 中级 | ||||||
空岗数 | 设岗数 | 聘任数(不含321) | 空岗 数 | 321 人数 | 设岗数 | 聘任数 (不含321) | 空岗数 | 321 人数 | |
合计 | 85 | 1125 | 1056 | 69 | 231 | 2718 | 2213 | 505 | 410 |
建议:优化“321”教师职称政策,从省级层面明确相关要求,或允许地方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统筹落实“321”教师职称政策,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乡镇小规模学校发展问题。随着城镇集约化发展,人群越来越向中心城区集中,城区生源逐年增加,内陆乡镇和中心城区学校逐年减少,出现了部分年内陆乡镇和城区近郊学校一个年级的学生不超过20人的现象。
荣成市部分学校2023年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表
单位 | 滕家 | 埠柳 | 崖西 | 大疃 | 荫子 |
一年级入学 新生人数 | 34 | 25 | 13 | 13 | 21 |
日前,省教育厅、省委编办、省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优化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的指导意见》,要求各乡镇均应保留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和完全小学,原则上每个乡镇保留一所初中学校。其中按域内小学在校生规模测算待入读初中人数达到每年级两个教学班规模的乡镇,现有初中学校乡镇内统筹布局,不得全部撤销。从我市目前现状看,个别乡镇年级学生总数不超过20人,仅能组成一个班级。如果按照上级文件,一个乡镇要保留完全小学,则小学5个年级学生总数不超过100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校舍和教师资源浪费,且全市教师还存在结构性缺编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建议:各地区可以根据区域实际,合理解决乡镇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问题。一是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对临近几处小规模内陆乡镇学校,按照生源数逐步进行撤销合并,形成规模相对较大的几处乡镇中心校,一方面可以合理配置师资,缓解县域内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健康发展。二是城郊几处小规模学校,按照距离远近,逐步合并到就近市直学校,通过合理调配校车,有效解决学生上下学的交通问题。
荣成市教育和体育局
2023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