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农业农村局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重点实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12345”行动,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再创佳绩、再开新局。
(一)争当排头兵,跻身全省全国现代农业强市第一梯队
主动对标全省全国先进地区,比学赶超、奋勇争先,争创全省全国一流,年内争取省级以上荣誉2个以上。
一是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争当“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排头兵,2023年重点投资10.82亿元,实施鼎山谷农文旅综合体、伟德山现代甘薯产业集聚区等18个威海市级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二是争创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百强县。结合我市农业病虫害发生的实际,实施“四减四增”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强化病虫害监测预警、植物检疫、科学用药等关键措施,着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
三是争创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探索适合不同生态类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
(二)树牢底线思维,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一是保证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①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将粮食安全纳入镇街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定55万亩年度粮食播种任务,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落到镇街,积极做好农业全程生产技术指导,确保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单产“三增长”;②健全撂荒地整治长效机制,组织镇村开展新一轮撂荒地专项整治行动,加快信息摸排、建立台账、制定整改计划,结合“春播”“夏播”实现应种尽种。③健全种粮保险支撑体系,继续推行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投保率分别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全覆盖;积极探索5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保险和100亩甘薯收入保险试点,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④实施种粮增收“头雁”工程。在大疃、上庄、滕家、崖头建设4个千亩规模种粮示范方,在崖西、埠柳、夏庄打造3个千亩传统农业经济作物示范方,建设3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
二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①着力保持政策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落实教育、医疗、住房以及民生兜底等9类26项保障政策,继续实施“雨露计划”“乡村公益岗”、跨省务工就业补贴等救助措施,健全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管护长效机制,全面推动乡村建设信息采集工作,密切关注帮扶政策落实到人到户情况。②强化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建设胶东地区首个县级“防返贫监测帮扶数据指挥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脱贫历史数据库与各行业部门业务数据,打造集返贫监测预警、帮扶监督管理、辅助决策分析于一体的监测平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③加大特殊群体就业增收。保持本级财政投入不少于1682万元,因地制宜发展一批规模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旅游等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逐步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抓好已建产业项目管护运营,确保年度收益突破1200万元,带动脱贫群众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通过设置乡村公益岗、以工代赈等方式,保障脱贫人口就业数量稳中有增,年内实现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6000元,脱贫人口收入增幅超过11%、收入降低户比例控制在5%以内。
(三)争做样板工程,打造乡村振兴“三个示范区”
一是争创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在伟德山周边,重点建设一个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夏庄现代农业产业园、崖西现代甘薯产业园两大产业园,花生、羊肚菌、葡萄、矮秆高粱四大产业方,“三品一标”提升、镇村融合发展、红色文化提升、农文旅融合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大示范区,通过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人才培养、就业带动、巩固成果六大内容,积极探索总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模式新路径。
二是建设伟德山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①建设现代甘薯产业集聚区,在伟德山周边镇建设甘薯产业基地,通过“甘薯联盟党总支+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将鲜食甘薯种植规模扩大到1万亩,新建130亩的种苗扩繁基地,建设3000吨甘薯存储窖及甘薯分选车间,重点培育产值过500万元的甘薯加工企业2个,同步配套甘薯科教研发中心等服务产业,打造胶东地区最大、全省有较高知名度的甘薯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年总产值1亿元以上,争取入选威海市现代农业产业园。②建设2000亩高油酸花生育种基地,引进鲁花农业科技推广有限公司合作,在崖西镇规模流转2000亩耕地,发展“订单农业”,探索高油酸花生和油菜混合种植模式,同步开发花生研学、油菜观赏等衍生产业,示范带动崖西镇花生产业发展。
三是争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以宁津街道石岛渔家风情样板片区为中心,规划在样板片区内18个村建设五大振兴项目10余个,打造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面提升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同时,持续抓好海牧蓝乡、伟德山·花果里、美丽田园、桃园·里4个威海市级重点样板片区建设,年内争取海牧蓝乡样板片区入选威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片区。
(四)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四大行动”
一是实施精致宜居美丽乡村巩固提升行动。①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成效,健全农村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三大战役”,制定2023年农村环境管护工作考核办法,开展1轮全域化验收检查,2轮差异化检查,建立镇村双层评价机制,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推动村容村貌由“清脏”向“治乱”转变。②扎实推进省级清洁村庄创建,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巩固提升272个省级清洁村庄创建成果,年内新增省级清洁村庄78个以上,总数达到350个,覆盖率达到45%,实现由扮靓“面子”向提升“里子”延伸。③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重点推进、打造精品”原则,启动实施7个省级、33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通过示范引导、穿点成线、连线成片等方式,着力打造石岛渔家风情、伟德山花果里、海牧蓝乡、桃源里等7个美丽乡村示范带,加快由“统一”向“特色”演进。
二是实施“千里山海路”农旅融合提升行动。①依托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深入挖掘农业农村在文化传承、休闲度假、教育培训等方面潜力,整合沿线周边休闲基地、美丽乡村、红色旅游点等218个高品质乡村资源,规划24条乡村旅游线路,统一抓好品牌标识推介和软硬件管理,年内集中打造特色镇村20个、休闲驿站6处、农旅文化产业园20个。②大力开发休闲农业新业态,以农民丰收节为契机,聚焦区域资源特色优势,举办荣成苹果节、甘薯文化艺术节、葡萄采摘节等系列节庆活动,规划中小学农耕劳动实践、亲子农事体验、农业研学、摄影网红打卡等基地20处以上,推动“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吸引市民游客打卡,唤醒“年代记忆”。
三是实施集体经济增收“筑基提效”行动。①规范农村合同管理。在全市开展农村集体不规范合同专项整治行动,对问题合同全部建立台账、分类整治,2023年2月底完成整治;加强基层经管人员业务培训,按照分级分批原则,对镇村干部开展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培训,培训人数1500人以上,面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②探索农村财务“码”上公开新模式,将村级合同全部录入村级“三资”管理“3+2”平台,按照“一村一码”生成“二维码”,实现村级事项“码上知”、权力运行“码上督”、群众诉求“码上办”,着力破解当前村级事务公开不彻底、监督不到位、服务不高效等突出问题。③创新农村集体资产“一图”管理模式。配合组织部复制推广崖西镇北崖西村、夏庄镇北山冷家村、东山街道楼底下村、斥山街道盛家村集体资产资源分布图模式,年底前全市780个行政村实现“一张图”全覆盖,探索将地理信息应用和“三资”管理结合起来,实现资产信息可视化、区域分析智慧化、预警提示智能化、人员管理痕迹化。
四是开展农村土地“清查”行动。抓好耕地流转风险管控,对全市100亩以上的土地流转进行全面摸排统计,区分村合作社、外地种植大户、本地种植大户、本地工商企业、外地工商企业,重点摸排种植面积、种植结构、企业和大户的经营情况、信用情况等,建立台账,逐个进行研判,建立“事前审查+事中监管+事后奖惩”全程闭环监管机制,创新试行经营主体土地流转“红黑名单”,每年至少开展2轮调查,重点对存在经营风险和异常的经营主体按照“一村一策”制定预案和解决方案,对拖欠一年以上的列入“黑名单”,推送至各镇街,每季度向信用、金融、市直有关部门通报,实行联合惩戒。
(五)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实施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五大工程”
坚持规划引领,印发《全市种植业布局调整规划》,持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快农业转型升级。2023年重点依托“1+4”共富党建产业联盟,做好规模种粮的巩固提升、甘薯和花生的突破提升、苹果和无花果的转型提升“三篇文章”,年内实现苹果、甘薯、花生、无花果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达到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申报标准。
一是实施农业科技振兴工程。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平台,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①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行动,成立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编制土壤普查工作方案,分三年完成,2023年重点在全市布设采样点位,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外业调查采样、内业测试化验,开展技术实训、质量控制,填报数据库。②打造高标准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基地,繁育推广黑小麦和杂交玉米等原种;同时在滕家东滩郭家、上庄东上庄、大疃东沟北疃村建设粮种试验示范基地,年试验示范小麦、玉米新品种90个以上,用2—3年筛选3—5个适合我市的主推粮种。③争创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支持荫子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创建省级示范基地,与国家甘薯产业体系合作成立荣成试验站,建立鲜食甘薯覆膜滴灌示范基地50亩以上,辐射带动周围2000亩,支持埠柳镇盛兴农产品公司、恒广果蔬合作社、田园风光蔬菜合作社创建威海市级示范基地。
二是实施农田基础保障工程。①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重点由新建转为改造提升,利用中央和省市专项资金,改造提升已建项目3万亩以上③抓好高标准农田排查问题整改,重点对2011年以来实施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存在的196处泵站断电、设备损坏等问题开展整改,通过持续提升农田路网、水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丘陵薄地变为稳产良田,保障粮食安全。
三是实施农产品地标品牌提升工程。①主推苹果、甘薯、花生、无花果4大地理标志,启动“荣成农产”宣传标语网络征求活动,拍摄“春、夏、秋、冬”四季农产品宣传片、制作海报,开发地理标志文创产品,利用好线上线下渠道,多层次多维度宣传地标品牌。②打造荣成地标农产品集群品牌,设计地标农产品集群LOGO以及苹果、无花果、甘薯、花生4个子LOGO,举办“荣成地标农产品”推介会,加强地理标志专用权保护,规范授权管理,将地标品牌与企业品牌深度融合、齐力打造,邀请国内知名商超、果蔬经销龙头、著名媒体公司现场洽谈签约,引入高流量网红“田间地头带货”,全面扩大地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③加快推动地标品牌“走出去”,引导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企业品牌,年内争创省市级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3个以上,组织企业外出参加绿色有机博览会、亚果会、农交会等国内知名展会大型展会5次以上,提升产品知名度和认可度。将荣成农产打进北上广中高端市场。
四是实施智慧农业工程。①提升智慧农业平台整合力度。创新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整合农业投入品追溯、农产品质量监管、承诺达标合格证等平台数据,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数字化”监管新模式,加快推动承诺达标合格证由点向面突破,制定《荣成市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全面推广应用,年内实现208家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全覆盖,辐射带动散户500户以上。②探索数字农业生产新模式,年内推广5000亩现代果园“物联网+现代苹果”模式,打造全程数字化管控智慧园区,实现良果率达到80%以上。
五是实施农业从业者素质提升工程。①重点筛选特色产业突出、发展势头良好、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参加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筛选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支部优秀代表参与“耕耘者”振兴计划,年内培育10名“头雁”、10名“耕耘者”。②创新试点高素质农民领办“师傅带徒”模式。从“土专家”“田秀才”中遴选1名高素质农民大师领办“师傅带徒”项目,通过“双向对接、自主选择”,最多招徒15名,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徒提升技术技能素养。③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围绕全市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需求,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及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者为重点,分期分批培训高素质农民555人,培育壮大高素质农民和农村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