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发展和改革局在线回答问题

问:国家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省里和威海市相继召开了动员大会,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和工作要点,请问,我们发改局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答: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东的光荣使命,是指引山东奋力“走在前、开新局”,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重大战略机遇。

访谈时间:2023年7月4日

主题嘉宾:党组书记 局长殷波

访谈内容

发展和改革局在线回答问题


问:国家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省里和威海市相继召开了动员大会,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和工作要点,请问,我们发改局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东的光荣使命,是指引山东奋力“走在前、开新局”,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重大战略机遇。我市提前行动、及早部署,相关工作已于去年12月份与威海同步开展,出台《荣成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5个台账。

一是落实落细重点工作任务。对照省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形成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任务书,以此作为我市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抓手和具体指南,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时效化抓推进抓落实。重点围绕争创海洋领域国家农高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重大事项,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强化土地、能耗、资金等要素对接,加强动态调整、滚动推进,争取重大事项加快实施,努力打造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扩大内需、绿色低碳、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改革开放、文化自信、共同富裕、安全和谐十大发展“新高地”。

二是细化量化发展指标。以省、威海市三年行动计划中确定的重点指标为抓手,盯牢盯住“四新”经济增加值、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等重点指标,以及创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省级“雁阵形”产业集群等关键事项,高点定位、高位推动、高效落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三是创新创优试点示范。立足我市资源基础,突出区域特色,构建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海洋生物食品及医药、高新材料、电子信息等“5+2”七大产业链,打造电子信息配套、海洋生物食品、现代物流等8大特色园区,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围绕海洋经济,集成推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农高区、国际海事服务区等重大战略平台建设,促进海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乡村振兴,重点推进伟德山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县试点等创新工作,多角度赋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问:重点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在稳投资、稳增长、稳预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介绍一下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答:发改局作为重点项目综合协调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大抓经济”的工作导向,进一步优化项目调度机制,上下联动,全力加速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在服务项目建设工作中,一方面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密项目调度频次,形成“半月调度、月底验收”模式,直达项目建设一线,了解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难点、痛点,充分调度责任单位项目建设积极性,通过调研督导、定期公示、晒成绩单、亮排行榜等项目推进机制和措施,确保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加强与各项目责任单位、要素保障部门的协调联动,建立健全重点项目要素保障联动机制,发挥好“店小二”精神,帮助企业加快各项前期手续办理,着力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土地、用电等要素保障困难问题。

问: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经济运行态势下,如何调动企业和企业家积极性是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请问,发改局在助力企业冲击新目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答:2022年,威海市印发了《新一轮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方案》,决定自2022—2024年开展新一轮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我市也制定了《新一轮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计划》。主要从三方面助力企业冲击新目标:

一是实行分类培育。围绕“十强”产业、七大产业链,遴选一批市场前景好、内生动力强、产业特色鲜明的优质企业参与冲击新目标行动。聚力突破百亿元企业,培育营业收入过200亿企业1家、100亿企业1家;聚力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培育10亿—80亿企业19家左右,实行统一管理、集中培育。

二是抓好企业服务。将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与大走访活动相结合,对企业反映的问题,精准对接、逐一解决,切实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助力企业冲击新目标、实现新跨越。

三是落实扶持政策。按照《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企业扩张激励办法》,分以下四种情况对企业奖励扶持:一是对基期营业收入在100亿元(含)以上的企业,培育期内每跨越一个百亿台阶,奖励1000万元;二是对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含)的工业企业,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资金奖励。三是对培育期内营业收入达到80亿元、50亿元且年增速不低于5%的企业,分别按照不高于冲击层次1‰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四是对营业收入连续2年实现正增长且当年增速高于冲击新目标企业和“百亿企业”培育工程企业平均增速的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扶持。这是威海市级扶持政策。我市在威海市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对符合第四条政策并且年度纳税总额增幅不低于10%,制造业营收占比超过50%的达标企业,给予荣成市级奖励资金配套扶持,按不超过威海市级奖励标准的20%给予超额奖励,奖励资金不超过企业对荣成市级的税收贡献。

问:青荣城际铁路开通后,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带动了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莱荣高铁进展如何?站点布局、运行速度、通车时间是如何确定的?能给市民带来哪些便利?

答:莱荣高铁是省 2020 年重大项目,威海市首条设计时

速350公里的高铁项目,该线路西接青荣城际铁路莱西北站,止于青荣城际铁路荣成站,共设莱西北站、乳山南站、威海南海站、文登南站、荣成站等7站,全长192.814km,总投资约297亿元。其中,荣成段长16.286公里,自西向东经大疃、滕家、崂山、城西等镇街;荣成动车存车场规划12条存车线。今年6月25日,莱荣高铁静态验收工作顺利通过,7月10日开始进行联调联试,10月底具备通车条件。

莱荣高铁的开通,实现半岛1小时,全省2小时,与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4小时快速交通圈,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而且带动了沿线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拉动了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成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问:当前,我市夏粮基本收获完毕,农民朋友最关心收购价格问题,请介绍一下今年的收购政策,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答: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作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等重大部署。抓好粮食收购,切实维护种粮农民权益。

一是统筹抓好“政策性收购”,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中央稳定粮食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二是加大监管力度,确保 “有钱收粮、有仓收粮”的要求,夏粮“丰收在田”变为“丰收到手”“颗粒归仓”,确保农民有序售粮、放心交粮。三是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努力营造粮食购销领域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问: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近年来为应对下行压力,国家、省、市陆续出台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包,请向听众朋友解释一下都有哪些政策?获取政策信息和享受政策支持的途径有哪些?

答:近年来,国家和省市聚焦市场主体“急难愁盼”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今年,省政府在去年《“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的基础上,出台了《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目前已发布了三批次。市发改局已经根据职能,细化分工到各部门并督导落实。同时我们还对各级政策进行梳理,汇集上级政策155项及我市出台的87项政策,按照减税降费、金融支持、资金奖补、优化服务等分类,细化责任单位与联系方式,制定形成《2023年涉企政策汇编》,并在首页设置二维码,方便企业查询。前期,《政策汇编》已通过海洋经济发展大会和企业家日印发,并同步下发至各镇街进行广泛宣传,大家可以通过微信搜索“荣成市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网站搜索“荣成市企业一体化服务平台”,每条政策我们都确定了责任单位、责任科室和联系电话,大家可通过平台或者电话查询了解。

问: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确定的重大战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请介绍一下我市在碳汇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哪些重大战略性思考,做了哪些工作,下步打算前瞻性开展哪些工作,来推动碳汇经济发展,为碳达峰实现做好铺垫?

答: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概念。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并逐步回落。碳中和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市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上半年,编制完成了《荣成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实施碳达峰“八大工程”,以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契机,探索碳汇经济转换路径。一是完善政策制度。编制《荣成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围绕生态价值核算、保护补偿机制、绿色金融支持等多领域明确转换方向,目前方案已在省发改委备案。二是完善推进机制。以实施总投资1982亿元的30个重点项目为抓手,每季度开展调度,跟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建设。三是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对核电、绿色养殖、海工装备、海洋生态修复等产业绿色贷款投放力度。

下步,一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完成上年度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报告,为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提供基础支撑。二是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普查摸底。建立生态产品动态监测制度,掌握跟踪土地、森林、湿地、水资源等重要生态产品基础信息,并及时与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同步。三是创新布局涉海绿色信贷产品体系。围绕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新兴蓝色经济行业,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

问:新能源产业有着低污染、清洁高效的优势,将摆脱人们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请介绍一下我市新能源产业的现状和构成,未来有哪些积极有效的探索?

答:近年来,我市核能、风能、太阳能、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有实力的能源装备企业进入我市开展选址、规划,全市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下一步,依托我市核电、风电、光伏资源优势,围绕能源装备制造、运维、衍生利用等,分类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平台搭建等工作,加大产业链高端企业招引力度,通过招商,补充产业链薄弱环节,统筹推进相关产业项目建设,并逐步延链固链,实现核电装备与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问:我市去年入选了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请介绍一下国家层面的战略构想,我市下一步如何发挥基地带动引领作用,整合集聚冷链物流资源,促进冷链物流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集群发展?

答:2020年,国家发改委启动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并公布了首批包括江苏苏州、山东济南、青岛西海岸新区等在内的17个国家基地建设名单,全面推进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发展。

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正式将威海市列为“鲁陕藏大通道和“东部沿海大通道”纵横双向通道的交汇节点城市。根据《方案》有关部署,到2025年,全国将建成100个左右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构建“四横四纵”8条冷链物流骨干通道,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

2022年9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将威海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列入“十四五”首批国家级基地建设名单之一。

基地依托石岛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总面积约2466.08亩,建设产地生产服务型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发展“海产品冷链物流+海洋捕捞+近海养殖+精深加工”产业链新模式,建设全产业链海产品、速冻食品工贸集散基地和海带等海洋产品产销集配中心,构建冷链物流有机嵌入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冷链物流与三次产业联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衔接协同,打造集聚高效的冷链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基地建成运营后,带动提升全市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运行水平,串接京津冀等城市群与华东、华北、东北等农产品主产区,更好融入鲁陕藏冷链物流大通道和东部沿海冷链物流大通道,发挥通道沿线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基础支撑作用,打造国际物流“黄金通道”和货物集散地,为全省乃至全国冷链物流行业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今后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力推进:

一是推动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与“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融合发展。2021年我市现代海洋冷链物流产业集群获批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是威海市唯一获批的县级产业集群,围绕全市总库容284万吨、373辆冷藏一体车的基础优势,进一步整合集聚优势存量资源,把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作为“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做大做强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动产业集群提质扩容。引导136家规模以上冷链物流企业参与基地共建,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和信息互联互通,建设冷链分拨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标准装具循环公用设施,主动瞄准前沿领域、高端产业、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培养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

二是推动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与海洋专业园区融合发展。建立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专班,按照实施方案联合多部门建立推进台账,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定期梳理总结基地建设运营情况、工作成效。统筹推进5大涉海园区建设(国家级农高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渔港经济区、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石岛渔港国际冷链物流产业园),谋划好五区协同、互补发展问题,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借助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契机,为其他基地园区提供仓储服务、集配转运、信息咨询等全产业链服务,共同推动我市冷链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推动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与重点项目融合发展。聚焦政策导向谋划项目,时刻关注国家、省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实施一批引领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紧盯齐东海通现代冷链物流、蓝润蔚蓝谷、亿嘉冷链物流等重点冷链项目,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库,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做好督导调度,统筹上下联动,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重大项目、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双招双引”重点签约项目、补短板项目。

四是推动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内企业融合发展。发挥现代物流产业链专班作用,对内精准发力建设“四园区、一平台和N个物流节点项目及支撑企业”,对外全面畅通国内及东北亚双向物流通道,打造全国海洋渔业供应链冷链物流示范区和“跨境电商+内贸”现代流通物流发展桥头堡。推进各产业链业态融合,冷链物流与海洋渔业、海产品加工业快速融合,促进鑫发集团、赤山集团、鑫汇水产公司等企业签署的基地共建协议书实施落地,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和信息互联互通,构建起大中小企业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圈。

问: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创新推出了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贴息等财政金融政策,请介绍一下各项金融工具的申报条件、贷款期限和利率等方面的政策。

答:政府专项债券方面: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精神,党中央、国务院着手部署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体制。在此背景下,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43号文明确规定地方政府能够发行专项债券,相应地,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预算法》赋予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法定权利,自当年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开始发行。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的、约定一定期限内以公益性项目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还本付息的政府债券(发行年限有3年、5年、7年、10年、15年、20年、30年等。年利率一般在2%-4%之间)。关键点是:①必须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不能是市场化运作的产业项目。②必须包装出一定收益。③项目实施主体应为政府主管部门、国有平台公司、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如果民营企业想参与,就需要与政府就项目资产、资金分配等问题进行商定。④项目应该符合十一大领域:在原有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国家重大战略等九大领域的基础上增加了新能源和新型基础设施。2023年上半年我市共7个项目发行了6.3亿元,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极大程度上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拓宽了基础设施领域融资渠道,对支撑地方经济增长、提升经济社会基础设施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方面:为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制造业重点项目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国家发改委自2022年9月启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备选项目申报,主要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重点行业领域信息建设、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产业等18个重点领域,申报项目要求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完成立项并具备相关建设条件,在申报年度能够开工建设或有资金支付需求,形成实物工作量。2022年—2023年,我市7批次73个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已推送至金融机构开展市场化信贷合作,为银企合作搭建了桥梁。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上级部署,常态化开展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申报和推送,着力解决银行端和企业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打通“银行找项目”“企业找贷款”之间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