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公开目录>规划计划>其他规划
    • 索引号:113710823285078333/2023-03722
    • 发布单位:荣成市卫生健康局
    • 内容分类:其他规划
    • 成文日期:2023-06-09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 有效性/截止日期:
    • 文号:

卫生健康局2023年工作思路

时间:2023年06月09日 16:36 来源:荣成市卫生健康局 浏览次数:

(一)坚持底线思维,毫不懈怠,夯实疫情防控战线

一是慎终如始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继续把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坚持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以“抓早抓小”为核心,切实发挥好卫健牵头负责的专家、核酸检测、流调、隔离管理、环境消杀、医疗救治6个指挥部下设工作组职能。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形势研判,因时因势不断研究和提出科学精准措施建议,从严从实加强重点环节防控,全面提升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灵敏性,抢抓疫情处置“窗口期”,快速果断处置本土疫情,有效实现“动态清零”。继续指导做好重点传染病终末消毒及个人防护,做好进口冷链及非冷链专仓、口岸、学校等重点场所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导、消毒效果监测和效果评价。继续按照国家要求,结合省、市工作部署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重点工作,进一步巩固免疫屏障。

二是毫不懈怠加强医疗机构院感防控。严格落实院感四级巡查制度,通过定期开展院感管理互查、市级院感质控中心每月抽查、院感专家组“四不两直”检查等形式,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严防发生院内疫情传播。强化院感防控队伍建设,配齐配强院感防控人员并定期组织培训。加强重点环节院感防控工作,重点加强对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基层发热哨点等重点部位及医疗废物管理、无菌操作技术、消毒灭菌质量及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等工作的监测与控制,推动院感防控工作标准化建设。

(二)坚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一是深化医疗集团改革。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组建市医疗集团为抓手,促进公立医院资源整合,逐步构建为发展思路明确、管理职责清晰、目标定位准确的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前期将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石岛人民医院作为4个分中心整建制划入集团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到2023年底,完成对医疗集团内部管理、人力、设备、信息和服务等机制基本理顺;到2024年,区域管理统一、内部管理规范、资源分配合理、专科特色明显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到2025年,各公立医院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初步形成区域协同、中西医并重、优质高效的具有荣成特点的公立医院管理体系,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实现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主体作用。

二是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确保基层医疗机构中,中医类别医师占全院医师总数比达到25%,中医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达到35%。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促进《中医药法》落地生根;推动中医医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服务能力;促进落实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持续探索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医院运行机制。

三是加快疾控标准化建设。在做好疾控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全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推进“6+1”“数字疾控”建设规划体系,加快理化实验室改扩建、设备购置及项目扩增,建立液相实验室、液质实验室、气质实验室、放射防护检测实验室、职业卫生检测室,配套达标县级疾控A类标准仪器设备,拓展检验项目、扩大检测范围、提高检测能力,力争检验项目开展率达到85%以上。

四是创新举措提升管理质效。完善双随机系统执法人员名录库、监管对象名录库,认真完成国家、省及威海下达的双随机抽检任务,统筹协调相关科室各司其职,做到部门职责事项检查全覆盖。规范乡村医生队伍执业管理,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开展2022-2023年度乡村医生考核工作,经考核合格的,方可继续执业,考核不合格且经补考仍不合格的,将注销其执业注册,并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三)坚持业务提升,学思践悟,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开展重点专科创建工作。推进人民医院超声科,中医院脾胃病科、内分泌科3个威海市级重点专科的创建工作。二是加快临床中心建设。持续推进人民医院、石岛人民医院心衰中心创建工作,依托慢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为心衰患者提供规范化服务;明确妇幼保健院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的功能定位,统筹建立急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会诊、转诊等机制,理顺孕产妇用血、转运等保障体系;规范设置产后重症监护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各项制度和流程,提高孕产妇及新生儿危急重症的救治水平。三是强化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完成人民医院五大中心(检验中心、影像中心、心电诊断中心、病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建设,利用智慧医疗系统积极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集中阅片等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四是做好新技术、新项目推广应用。对人民医院所开展的左心耳封堵术、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改良泪前隐窝入路处理上颌窦良性病变等创新医技,中医院开展的粘膜刀辅助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带蒂息肉等成熟项目进行大力推广;对人民医院日渐成熟的子宫动脉栓塞术、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中医院熟练应用的浮针及独龙针疗法、督灸疗法,石岛人民医院的前庭康复治疗技术,妇幼保健院的TVT-O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消融术、宫颈冷冻技术及脱敏治疗等新技术进行广泛应用;对于石岛人民医院拟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新技术,借助引进山东省肿瘤医院专家团队,助力肿瘤微创介入更好发展;妇幼保健院儿科加入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福棠儿医脑电图远程会诊中心的远程会诊联盟单位,开展脑电图检测新项目,进一步完善神经专科门诊功能。

(四)坚持培优强基,筑巢引凤,壮大卫健人才队伍

一是统筹人才招录引进。以市医疗集团改革为契机,赋予人才招聘自主权,由医疗集团在编制总量内,根据各公立医疗发展需求,自主制定招聘方案、岗位计划、招聘时间和次数,按程序报批备案后组织实施;简化紧缺人才招聘程序,对公立医疗紧缺的血管外科、神经外科等专业紧缺和高层次人才,积极申报威海市紧缺和高层次人才目录,经批准后免笔试直接面试方式进行招聘。对确有专长、填补我市技术空白的高端人才引进,可实行“一事一议”;2023年,市级公立医院计划推出102个招聘名额,其中,对急需紧缺专业的研究生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采取免笔试直接面试方式进行招聘。

二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由市医疗集团统筹各公立医院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国内知名医院,积极融入知名医院专科联盟、远程协作网络,借助优质资源优势,在医院管理、技术引进、专科建设等领域开展紧密合作。与知名医学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力争在荣成医院设立专家工作站。实施“医疗卫生学科带头人引领计划”和“医疗卫生骨干人才培育计划”,每两年选拔1次,管理期4年,每人每月分别给予1500元、1000元工作津贴。持续实施“青苗”“拔穗”“育英”计划,定期选派医护人员赴国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学习或到高校进行定向培养,在2022年基础上,新增协作医院和引进专家团队分别达到3个以上,外派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30人次以上。

三是优化基层卫生队伍。突出做好大中专毕业生聚荣就业支持计划相关政策的落实,计划为镇街(社区)卫生院招聘专业技术人员26人,安排定向培养生20人到镇街卫生院工作。继续做好基层医疗机构招聘的符合条件的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免试申领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工作,优化乡村医生队伍,争取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数或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较2022年度基础上继续提升,逐步达到占比55%的目标要求,努力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坚持严实作风,狠抓纪律,提升群众满意度

一是强化纪律约束,增强责任意识。修订行风建设网格化管理和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两项问责机制,结合群众反馈的问题,进一步扩大问责范围,有效规范医务人员行为,强化干部责任意识,使全系统行风满意度得到实质性提升。

二是深化品牌服务,改善干部作风。建立常态化行风建设自查自纠规范管理制度,通过民生诉求回头看、三级回访制度等,找短板补弱项促整改,以自查自纠和抽查督导两阶段推进行风建设落实落细,确保全系统干部作风持续改善、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实现我市医疗卫生领域行风建设向优向好。

三是突出榜样引领,加强正面宣传。以“争做人民群众满意的医务工作者”为目标,继续组织开展最美医生、最美护士等评选活动,在全系统营造学典型、学先进的浓厚氛围,打造优质服务品牌。

(六)坚持民生为本,呼应需求,提高健康服务能力

一是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疫情防控方面,投资1.23亿元,将市第三人民医院改造并设置为我市“一点两区”救治医院,新建病房楼1栋,续建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项目,新建1处应急医疗救治场所;卫生基础建设方面,投资1.074亿元,整合市眼科医院和市人民医院眼科,建设荣成市眼科医院(荣成市人民医院眼科分院区),新建桃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斥山街道卫生院,续建人和中心卫生院综合病房楼1栋。

二是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组织各基层医疗机构对照新修订的《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要求,利用三年时间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复核评价“回头看”,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做好2023年度第二批村卫生室重点人群智慧随访设备和康复理疗设备配备工作,按计划为150处村卫生室配齐相关设备,实现村卫生室设备配备换代升级。

三是持续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推广中医“五个全科化”等诊疗模式,组织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优势及适宜技术遴选应用,开展中医经典和“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及技术普及,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推进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国医堂)能力提升,打造精品国医堂,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占比;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强中医养生保健膏方推广及技术培训,发挥好中医药在健康养老的重要作用;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与传播,继续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中医药“六进”项目,指导《中医说》等中医科普节目录制,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基层文化建设。

四是持续抓好各类试点创建工作。全力开展卫生乡镇创建工作,定期对已申报的4处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单位进行督导,确保顺利通过暗访、技术评估,提高卫生乡镇覆盖率;有序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工作,2023年拟创建各类健康细胞示范单位10个,健康家庭20个。建立近视综合防控长效机制,按照国家第二批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由眼科医院负责开展每年两次的中小学生视力筛查,保障青少年用眼健康。继续推进“三高共管 六病同防 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工作,优化三级协同服务的数据采集、远程诊疗、质量控制等功能,到2023年底,纳入管理的“三高”患者治疗率、控制率明显提升,“六病”实现定期筛查、精准治疗、有效恢复和减少复发,全市通过技术评估的“三高”中心达到3家,“三高”基地达到26家,“三高”之家至少达到50家。

五是持续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确保孕产妇零死亡率 ,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扎实开展妇幼健康项目精细化服务,继续做好婚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农村妇女增补叶酸等11个妇幼健康项目的实施,与财政、妇联等部门联合制定实施新一轮适龄妇女“两癌”筛查方案;积极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养育照护服务工作发展,发挥市妇幼保健院婴幼儿养育照护指导中心及省级普惠托育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托育机构健康发展;加强与行政审批、民政、教体等部门的沟通联系,每月共享注册登记信息,共同促进托育服务多样化发展,2023年底每千人托位达3.8个。统筹推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扎实推进“银龄安康”保险工作,指导各镇(街)对全市60—80周岁老年人及50-59周岁的五保、低保人员进行调查摸底,配合保险公司做好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的参保工作,预计为全市17万左右老年人办理保险,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继续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救治救助工作,优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管理,确保报告管理率保持在4.5‰以上,各项管理率、规范服药率均达到规定要求。

六是持续加强免疫预防工作。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加强疫苗招标、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全链条管理,保证预防接种安全;做好“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和成人门诊建设,2023年新建1处“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满足群众对高质量预防接种服务的需求;适时开展成人门诊建设,规范和优化预防接种预约、预检、登记、接种、留观等各个环节工作流程,整合预防接种基础数据,构建预防接种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精确调配疫苗种类和数量,减少过期和损耗。

七是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组建由4家市级医院90余名骨干医护人员组成的卫生应急处置队伍3支,每月调度卫生应急物资储备,随时做好应对突发应急救援事件;对在线超过8年的“120”救护车进行更新换代,组织对救护车驾驶员及院前急救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并半年开展一次演练考核,提高急救能力;配合市应急办做好每年一次的全市综合演练,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七)坚持党建引领,深思笃学,全面激发内生动力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2023年卫健系统首要政治任务,统筹谋划,周密安排,深入理解内涵,精准把握外延,切实全系统干部职工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

一是多措并举,抓好理论学习。坚持领导带头,组织全系统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为全系统党员干部作表率;抓好全员培训,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集中学习和党员常态化教育的中心内容,确保实现全员培训、无缝覆盖;做到学用结合。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密结合,聚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各项任务,立足我市卫生健康工作实际和本职岗位,推动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党的二十大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二是结合党建,贯穿工作始终。夯实党建工作基础,以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为抓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实行“3+N”主题党日模式,深化党支部评星定级管理,细化党员量化积分考核,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做贡献,树立行业良好形象,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深化“健康先锋”党建品牌建设,开展“党旗飘扬强堡垒 奋发卫健当先锋”主题活动,坚持在疫情防控、重点专科建设、服务群众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卫健系统的各项工作“走在前、做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