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荣成>荣成民俗

端午节

时间:2023年06月06日 11:34 来源:博物馆 浏览次数:
    荣成俗称五月端午,日期是阴历五月初五。
    端午的起源,说法不—,按现在最普遍的说法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以也叫“诗人节”。但过去,农村比较闭塞,文化落后,说端午节百姓包粽子纪念屈原,恐怕有些牵强附会。再说屈原不是神,只是—个在读书人中间出名的人,北方不识字的老农民祭祀他也没有道理。另一种说法是古人恶五,认为五是个不吉利的数字,而五月五日两个不吉利凑在一起,就更加不吉利了。因此,要避邪驱鬼,祈福禳灾,以驱散这个不吉利的日子。第二种说法,似乎符合荣成端午节的活动内容,避邪驱鬼,祈福禳灾。
拉露水
    端午节清晨,家家户户要起大早。孩子们起床之后,带着小毛巾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手巾拉草叶上的露水洗脸,据说用露水洗了脸,一年不害眼病。大人则牵着牲口,到沟边夼旁,一边拉露水洗脸,—边看牲门啃嫩草,据说牲口吃了端午带露的嫩草,不得杂病。当时,沟夼都归私人所有,平时,任何人不得放牲口,但端午例外,不论牲口吃了谁家地堰夼边,都不计较。   
采  艾
    拉露水时,大人顺便采些艾蒿,并拔—墩青小麦回来,同原先采来的昌蒲、柳枝、桃枝一起悬挂在街门框上端门楼下,据说这样做,既能避邪,又能驱鬼兵。挂菖蒲和柳枝,荣成最广泛的说法是当年黄巢起义,发现一位逃难的妇女,怀里抱着六岁的孩子,手里却拖着两岁的孩子。黄巢觉得奇怪,便问这位妇女,妇女答道:“大孩子为前母所生,小孩乃自己所养。”黄巢很受感动,便告诉这位妇女:“你回家去吧,五月五血洗你村时,你只要在门前挂上蒲、柳,即可免遭杀害,”妇女回村后,遍告村邻,结果黄巢兵至,各户均挂蒲柳,因而得免于难。至于桃枝,早在初一就插在门窗上。上述说法是真是假,无以查考,但同时挂在门上的布猴儿,那可是神通广大。试想,有齐天大圣看门,别说盗贼,就是神鬼也不敢靠近呀,门上挂棵青蒜,“百病消散”。不过,艾蒿和青麦,节后万万不可丢掉,要妥善保管好,若本年度生了孩儿,过“三日”时,用它烧水给孩子洗澡,孩子百病不生.
搿五索
    五索又叫长命缕,是用五色绒线搿在一起,系在手脖脚脖和脖颈上。《风俗通义》称:“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能保证孩子好养、平安,所以又叫长命缕。不满十二岁的男女小孩都戴。荣成俗话说:“初一戴,十一开,不得病,不招灾。”
戴笤帚、香囊儿
    笤帚用染成金黄色的苘片,加绿色丝绒线扎成,拇指甲大小,非常精致,端午这天男女老少各戴一枚,去病祛灾。青年男女则戴香囊,俗称香荷包,缝成心状,里面装上雄黄、中药材等香料,以驱邪祛秽。
包粽子

    早年间,荣成包粽子大都用秫米、芦叶,三角形,勒丝为绳。另一种叫胡秫桶子,用黏高粱米,苞米胞儿裹住,外用马兰勒紧。同时,要煮鸡蛋、咸鸭蛋,这是端午的正式食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糯米陆续进入荣成,现在多以糯米粽子为主,地方风味反倒淡了。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