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公开目录>规划计划>国土空间规划
    • 索引号:11371082004235640H/2023-00672
    • 发布单位:荣成市自然资源局
    • 内容分类:国土空间规划
    • 成文日期:2023-02-02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 有效性/截止日期:
    • 文号:

荣成市“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

时间:2023年02月02日 10:52 来源:荣成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一、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新时期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环节。基础测绘对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政府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基础测绘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正面临新形势、新需求、新环境、新技术、新服务等一系列挑战。加快推进基础测绘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有利于实现跨界融合、精准服务,开创“精致城市”建设新局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和《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条例》的规定,按照《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十四五”全国基础测绘规划》《山东省“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威海市“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荣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草案)》确定的目标,结合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规划范围为荣成市所辖行政区域。

二、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全市基础测绘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基础测绘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保障性作用。

(一)发展基础

1.基础测绘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政策环境日益完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条例》颁布实施,省政府制定的《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山东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为基础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管理机制更加健全。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编制全市基础测绘规划、组织管理基础测绘和其他全市性重大测绘项目,完善了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和“两统一”职责履行机制。

2.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

测绘基准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开展了85座一类和二类测量标志GPS点、水准点、三角点日常管理和巡查工作。完成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有力促进全市地理空间数据基准统一。

遥感影像数据日益丰富。共享省市地理信息资源,获取了全市域0.5米和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了主城区和石岛城区99平方千米0.05米分辨率遥感影像1次;获取了主城区周边、石岛城区周边312平方千米0.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1次;获取了海岸线以西、将军南路以东、崂山街道以北、北外环路以南范围内66平方千米0.05米分辨率倾斜航空影像1次。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逐步完善。完成了主城区、石岛城区99平方千米1:500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地图、数字高程模型更新1次;完成了主城区周边、石岛城区周边312平方千米1:1000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地图、数字高程模型更新1次;完成了建制镇30平方千米1:500数字线划地图更新1次;完成了海岸线以西、将军南路以东、崂山街道以北、北外环路以南范围内66平方千米1:500数字正射影像图1次。

基础测绘数据内容逐渐丰富。将城市三维模型、地名地址、地下管线、建(构)筑物数据库4类数据纳入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范畴。完成了主城区、石岛城区及建制镇441平方千米地名地址数据更新;完成了2277千米地下管线修补测和5900千米地下管线三维模型建设;完成了66平方千米地上三维模型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测绘成果服务领域不断扩展。“十三五”期间,全市测绘行业围绕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生态城市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为政府部门整体调控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保障。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全市多个智慧应用项目共享基础测绘成果,基本实现了交通出行、市政管理、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全面覆盖,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基础测绘成果的服务价值。

基础测绘应急保障服务不断增强。为加强测绘应急管理,提高测绘应急保障能力,逐渐建立和完善测绘应急保障机制、测绘应急保障预案,成立了测绘应急保障领导小组和测绘应急保障队伍。为智慧安全平台建设、防火监控网络等应急保障工程,提供全面、准确的基础地理信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全市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的新发展格局,基础测绘在支撑产业现代化、城市国际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绿色化、治理现代化等方面还存在以下短板。

1.基础测绘保障环境仍需加强

“十三五”期间,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了部分基础测绘规划重点项目,获取的基础地理信息测绘成果资料在现势程度和覆盖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保障政府单位决策需求和国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发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2.基础测绘资源体系仍需完善

随着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化测绘技术和产品已经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础测绘也由数字化向信息化转变。走信息化测绘发展道路,推进测绘信息化发展,是信息社会对测绘发展的基本要求。传统基础测绘体系产品不够多样、服务不够宽泛、生产体系不够完善等短板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建设新型基础测绘体系,更有利于实现新时期测绘工作支撑各行业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3.基础测绘服务能力仍需提升

随着城乡统筹程度的不断提高,各行业和部门对基础测绘服务的需求逐年增加,并对基础测绘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备性和方便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全市现有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从空间范围、尺度、类型、要素等方面覆盖不够均衡,同时在基础测绘成果种类、信息丰富程度、服务大众化民生等方面较为薄弱,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测绘的服务保障能力。

三、发展趋势和需求分析

(一)发展趋势

1.新形势孕育新机遇

顺应新时代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发展,国家对地理空间数据给予政策扶持,推行地理空间数据深度融合多种数据源的空间信息,建成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提供更多地理空间数据应用服务,为基础测绘全面深入参与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指明在2030年前全面建成“全球覆盖、海陆兼顾、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2021年山东省获批国家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试点,带动基础测绘产品体系、技术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等方面创新实践,为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带来新机遇。

2.新智慧指明新方向

新型智慧城市,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成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测绘指明了新的方向,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不同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保障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时效性,推进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为新型智慧城市提供现势性强、覆盖面广的数据基座。

3.新定位赋予新使命

新时期基础测绘工作要准备把握“两服务、两支撑”的根本定位。在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把握机构改革带来的思想观念、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变革,把握自然资源管理的要求、方向和趋势,另一方面要完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体系,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牢责任意识,强化担当精神,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海洋强市、乡村振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战略。在支撑各行业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展壮大测绘地理信息产业,以新视角、新理念探索发展新方向,加强各行业需求对接,推进基础测绘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转型升级。

4.新技术注入新动力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技术以及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势必为基础测绘发展提供新动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国家高分辨率卫星和商业遥感卫星不断增加,遥感影像信息获取向全天候、准实时方向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互联网地理信息更加丰富,数据更新频率越来越快,将推动空间信息挖掘、遥感影像解译、地图制图等实现高程度智能化,不断涌出从地上到地下多维度的三维地理信息新型产品,地理信息数据来源和数据产品更加多样。

(二)需求分析

1.精致城市建设的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全域精致城市发展理念,以城乡融合发展为路径,把城市片区这个新引擎做强,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引领作用,加快威海海高园、好运角旅游度假区突破发展,推动人和、虎山西南片区全面崛起,成为全域精致城市的典范”,发展精致城市,对新型基础测绘提出了新要求。

《威海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为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以集约共享的基础设施、多元普惠的民生服务、智慧高效的城市治理、绿色低碳的宜居环境、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等为主要内容,这迫切需要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支撑。地理信息资源是服务政府管理决策,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基础数据,智慧城市的建设,需以地理空间信息为载体,以高新技术融合为手段,逐步孕育开放创新的精致城市。

2.自然资源管理的需求

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管理普遍存在数据管理分散、应用孤岛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管理。新形势下,服务好全市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支撑好全市自然资源多要素综合管理,需要综合运用高分卫星、倾斜摄影和激光雷达扫描等新一代地理信息技术,实现自然资源要素快速获取,摸清自然资源家底,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等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同时,要更加深入研究基础测绘与土地、矿产、林草、海洋等业务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业务关系,强化服务聚合,发挥自然资源整体服务效能,形成自然资源管理新模式。

3.数字赋能转型的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事关全市全局和长远发展,需要新型基础测绘进一步走向纵深,更加深入系统的把城市数字化转型向前推进,让地理信息更好地服务于数字荣成建设,满足各行各业新需求,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城乡融合、文旅融合和生态友好的大美荣成,着力打造“自在荣成·自由呼吸”的生态宜居新典范。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保护红线、森林覆盖率、河长制、耕地红线等指标的深度落实,都需要基础地理信息提供强力的数据保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线,坚持区域、城乡、陆海、生态环保“四个统筹”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对基础测绘提出了新的需求。

5.服务社会民生的需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为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和准确性,并提供多样性的地理信息产品。完善公益性地图保障服务,普及国家版图和地图知识,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的地图需求。打造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健全联动指挥、网格治理、信用建设、智慧城市、心理服务、文明实践六大治理体系,搭建综治联动一体化平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需要地理信息提供实时服务保障。深化平安荣成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和突发事件高效处置能力,更需要二维、三维等多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支撑。

四、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测绘工作“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各行业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定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为引领,全面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断开创“自由呼吸·自在荣成”新局面,推动荣成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持续发展

基础测绘工作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定期更新、保障安全的原则。坚持基础测绘与自然资源统筹,完善基础测绘的共建共享机制,发挥基础测绘公益性、基础性作用,促进基础地理信息的高效利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测绘保障。

2.需求导向,强化服务

紧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发挥基础测绘支撑作用,理清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优先次序和关键环节,强化基础测绘服务,促进测绘地理信息在智慧城市建设、应急救灾等关键领域的应用,推进地理信息资源的资源共享,提高基础测绘服务能力。

3.创新驱动,深度融合

在“科技兴测”战略的引导下,加强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水平,深度加强地理信息产业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其他领域技术融合,催生出新的新服务、新生态、新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能量。

4.深化改革,转型发展

深化新型基础测绘改革,夯实测绘地理信息全面融入自然资源管理,支撑“两统一”职责的履行。在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测绘地理信息正朝着自动化、智能化转型。通过相应的技术和服务,及时解决各行各业的实际问题,满足用户对地理信息服务的动态需求。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建立地理信息二三维一体化数据库,为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提供保障;建立健全的基础地理信息测绘创新机制,加强新技术在基础测绘领域的应用,提升基础地理信息测绘应用能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形成现代化地理信息服务保障新格局。到规划期末,形成科学高效的地理信息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和“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不断开创“自由呼吸·自在荣成”新局面,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走在更前列。

五、主要任务

(一)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提升供给能力

其一,加强测量标志管理和维护。优化测量标志管护机制,时时掌握测量标志状态,确保测量标志完好可用,为社会各领域提供定位精准、运行稳定、服务高效的空间定位基准;积极参与省、市高精度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建设,推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交通出行、市政管理、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其二,加强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获取。共享省级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全市优于1米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自主获取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优于0.05米分辨率、规划区范围内(除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外)0.1米分辨率、其他区域优于0.2米分辨率航空影像获取。其三,依托无人机倾斜摄影和激光雷达点云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主城区实景三维数据,完成实景三维模型建设。其四,开展全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实现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1:5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规划区范围内(除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外)1:1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逐步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提升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在国土空间规划、应急救援、调查监测等领域的供给能力。

(二)逐渐融入自然资源管理,提升支撑能力

随着自然资源机制改革完成,基础测绘站在了新的起点,赋予了新的使命,在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测绘服务保障的同时,全面融入自然资源管理,支撑“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履行。在数据方面,利用不同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数据,开展自然资源常态化遥感监测,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多维、定制化的影像和信息支撑。在技术方面,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信息技术融合,开展智慧荣成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为自然资源实时监测、现状变化快速调查等管理提供技术支撑;运用空天地一体化遥感技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为全市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海岸带生态保护等生态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三)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提升服务保障

以公共服务为牵引,按照服务需求,阶段性更新服务平台框架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效能。按照“多层次、全方位、灵性化”的需求,进一步推进智慧荣成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卫星影像、实景三维、地形测绘等数据的获取、处理、服务等统筹机制,促进地理信息的共建共享,为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城市提供服务保障,实现“一部手机游荣成”。定期组织应急测绘合作单位联合开展应急测绘演练,提高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测绘服务能力和测绘保障能力。加强基础测绘成果的深度挖掘与分析,不断丰富基础性公共地图,提供线上、线下、定制等多种地图服务,满足政府管理决策及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四)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提升发展潜力

完善测绘科技创新体制,引导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与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5G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地理信息数据自动化、智能化处理,增强全市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竞争力。

加强县级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和奖励机制,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方式,与省、市测绘技术单位、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政府举办的“才聚荣成·智创未来”创新创业大赛、“高层次人才走进荣成”等系列活动,引进测绘地理信息高技能人才,给测绘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全市基层测绘人才队伍科技水平,有效的支撑新型测绘服务体系。

六、重点工程

为保障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顺利完成,实现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市基础测绘投资完成以下重点工程项目:

(一)测量标志管护工程

统一建立和完善荣成市基础控制网,建立测量标志普查和巡查制度,继续开展全市85座一类和二类测量标志GPS点、水准点、三角点日常管理和年度巡查工作,对破损的测量标志及时申请修复,建设全市测量标志数据库并根据日常测量标志普查情况及时更新和维护数据库。

大力宣传测量标志在国防、科研及规划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保护”与“宣传”有机统一,进一步增强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测量标志保护意识。

(二)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获取工程

1.遥感影像数据获取

2022年、2024年获取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213平方千米0.05米分辨率遥感影像2次;获取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除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外)242平方千米0.1分辨率遥感影像2次;获取市内其他区域1103平方千米0.2米分辨率遥感影像2次。2023年、2025年获取全市域1558平方千米优于0.2米分辨率遥感影像2次。根据日常业务需求,进行局部和重点区域航空影像数据获取,灵活补充遥感影像,同时积极推进遥感影像的综合利用,提供社会化服务。

2.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获取

获取全市陆域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满足全市1米格网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表面模型更新以及数字三维城市建设、三维地形获取、三维文物重建等领域的需求。

(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

1.数字正射影像图更新

2022年、2024年,基于0.05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制作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213平方千米1:500比例尺数字正射影像图2版;基于0.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制作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除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外)242平方千米1:1000比例尺数字正射影像图2版;基于0.2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制作市内其他区域1103平方千米1:2000比例尺数字正射影像图2版。2023年、2025年,基于0.2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制作全市域1558平方千米1:2000比例尺数字正射影像图2版,实现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图年度覆盖,满足自然资源管理的需求。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

2022年、2024年,利用0.05米分辨率遥感影像,更新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213平方千米1:500数字线划地图2次,利用房地一体、确权登记等数据完成建制镇及村驻地1:5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利用0.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更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除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外)242平方千米1:1000居民地、管线及附属设施等基础地理信息要素采集与更新2次,完成1:1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

3.数字高程模型、数字表面模型更新

利用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更新全市陆域范围1米格网数字高程模型、数字表面模型,满足全市工程建设土方计算、环境与规划、防震减灾等相关领域的需求。

4.地名地址数据库更新

在收集民政、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地名信息和地址信息的基础上,开展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455平方千米地名地址数据调查更新工作,逐步实现精细化地名地址全覆盖。同时建立地名地址更新机制,实现地名地址数据年度更新,满足社会交流交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政府管理和时空大数据服务平台的需求。

(四)实景三维荣成建设工程

1.实景三维模型更新

采用0.05米分辨率倾斜航空影像,完成主城区、石岛城区、高新园、成山镇66平方千米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更新和模型单体化建设;共享省级基础测绘地形级三维模型数据,整合全市已有地下管线三维模型数据,实现地上地下三维一体化的实景三维荣成。

2.实景三维服务平台升级

探索开放的实景三维服务框架,构建具备地理空间综合查询、二三维一体化等服务能力的平台。将实景三维模型数据纳入荣成时空大数据云平台中,实行统一管理,促进三维时空地理信息服务应用,满足国土空间规划、多测合一、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五)现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更新及推广应用

按照市县一体化要求,开展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213平方千米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年度更新。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深度挖掘地理空间数据,进一步拓展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应用范围,提升平台影像力和使用效能。

2.智慧荣成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

从数字走向智慧,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十四五”期间,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据挖掘、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时空信息数据库;将“数字荣成”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升级为“智慧荣成”时空信息云平台,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多时态、多类型的时空信息和集成、处理、挖掘和分析服务,并拓展在交通、规划、环境监管、旅游、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智慧应用。

3.应急测绘保障

加强应急测绘系统建设,制定年度应急测绘演练计划,选择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配合有关部门每年度开展一次应急测绘演练,以现有测绘成果为基础,快速进行无人机视频采集、航空摄影影像获取、数字产品生产和应急测绘专题地图制作等,提高应急测绘协同指挥水平,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快速获取和处理测绘数据的能力,为全市提供强有力的应急测绘保障。

4.地图服务保障

落实《地图管理条例》向社会公布公益性地图,供无偿使用,及时组织收集与地图内容相关的行政区划、地名、交通、水系、植被、公共设施、居民点等的变更情况,用于定期更新公益性地图,满足社会大众对多样化地图的需求。按年度开展全国测绘法宣传日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活动,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地图管理条例》等测绘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强化公民国家版图意识,维护国家版图尊严,推动地理信息工作更好地融入、服务、支撑自然资源工作。

5.自然资源软硬件升级改造

为提高自然资源数据承载能力,开展数据存储、计算机资源、服务传输网络等升级改造,满足“十四五”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获取、实景三维建设、现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的硬件需求。

为确保地理信息安全,逐步实现系统软件国产化。同时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制定数据异地灾备管理制度,建立同城和异地测绘档案容灾备份机制。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实施管理

切实加强对基础测绘工作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基础测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完善基础测绘工作机制,使基础测绘工作能适应全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全面加强测绘队伍管理工作,引进管理体系完善资质种类齐全的测绘队伍,将“十四五”期间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精准分解并严格落实,保证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加强经费保障,注重体系建设

新《测绘法》更加明确了基础测绘工作所需经费,将列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预算,第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将基础测绘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建立科学完善的经费管理体系,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测绘成果能够满足政府科学决策以及水利、交通、环保、规划、建设等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迫切需要。

(三)实施科技兴测,加强人才引进

实施科技兴测、人才强测战略是推动地理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迎接新挑战的必然要求。完善人才引用、培养、使用和奖励机制,统筹安排工作经费,使有限的资金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倾斜,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布局,打造一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型测绘队伍,为全市测绘地理信息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