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在项目攻关、人才引进和企业融资等方面多点发力,打好科技服务“组合拳”,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科技支撑。
在山东中船线缆股份有限公司机械性能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在测试新研发的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抗拉强度。作为连接风力发电设备塔筒与机舱的关键零部件,项目的成功研发投用将为海上风机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山东中船线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祥生介绍说:“目前研发生产的耐扭转耐严寒风能电缆可实现产品长期于室外、垂直悬空敷设运行,在频繁扭转且接触油污、盐雾、海水腐蚀、耐极寒零下55℃的环境中仍可保证其正常使用性能,预计风能电缆生产线投用后将实现年产值10亿元。”
在项目研发初期,较大的资金需求让企业犯了愁。市科技局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企业存在资金周转难的情况,立刻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全面了解企业情况及需求,从科技政策宣传贯彻、鼓励申报、疑难解答、“一对一”指导,多方发力,多元服务,帮助企业获批25万元财政扶持。
“我们将持续聚焦‘5+2’七大产业链创新需求,以重点研发项目为抓手,积极引导企业新申报省级科技项目20个以上。同时,做好18个新实施威海市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全流程监督管理,确保落地开工率达到100%。”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鑫说道。
为拓展助企成果应用,让科技服务、政策红利惠及更多有共性需求企业,市科技局进一步加大与企业沟通力度,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对接,破解企业技术难题。今年,威海百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化工大学等专家团队合作开发的“重要抗衰老关键中药组分生物制造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项目,获批三项高价值发明专利。
威海百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石晔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大大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公司先后承担了省级重大研发项目2项,获批山东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累计获批上级无偿扶持资金近2700万元,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全面落实“荣归故里”计划,聚焦人才需求,强化引智驱动力,深入拓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启动高端人才引育行动、开展“院士专家荣成行”、“人才专题院所行”等对接活动7次,助企引入北京化工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申报各类人才项目27个,目前已获批10个,为企业发展装上“智力引擎”。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结合“荣归故里”计划,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培育引进一批站在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的领军人才和团队,新申报人才计划项目2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和省级15个以上,威海市级5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