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 72 个镇街全部建成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综合文化站平均面积居全省首位……过去几年,山东省威海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交出亮眼成绩。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为引领,统筹城乡文旅资源,激发乡村文旅创新创造活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基层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体系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截至今年 12 月初,威海市已经建成 24 处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乡村书房。其中,环翠区魏桥乡村书房入选山东省“最美乡村书房”,荣成市大庄许家村农家书屋获评“全国最美农家书屋”。30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遍布城乡,文登区设计谷入选“山东省最美乡村文化空间”。新建成的临港文化中心整合全区文化资源,形成了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标准打造 10个威海市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12个市级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近年来,威海市探索公共文化多元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模式,走出一条社会化助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创新道路。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地连续 5 年通过政府引导资金开展服务项目 200 多个,服务群众 20 万人次,培育基层文化志愿团队 500余支。同时,威海市着力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今年开展了 300 余场“四季村晚”活动,荣成市大鱼岛村、西霞口村先后入选全国“乡村村晚”成果展示活动。
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抓手。为加强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威海市深入挖掘海草房历史文化底蕴,争创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荣成市以海草房文物保护利用促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入选山东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实施小西海草房修缮工程和大庄许家海草房修缮工程,编制《荣成市关于创建海草房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做好留村石墓群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升级工作,目前已完成留村石墓群石质文物本体保护前期勘查研究。当地还利用传统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大力发掘乡村传统文化活动。今年在渔民节、樱桃节等文化节庆期间,策划了渔民节、渔家秧歌大赛、千人祭日大典、“百鱼上岸 福满万家”成山头吃会等特色文化活动,让民俗文化焕发新生机、绽放新魅力。旅游推介,是带动乡村土特产消费的重要手段。
威海市相关部门联合举办“乡村好时节·Let’s 购”主题系列活动,打造乡村振兴文旅新名片;开展“‘听见山海’主题音乐荟”融媒直播活动,借势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网络宣传矩阵,开展乡村旅游宣传推广;积极发展“后备箱经济”,将特色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在丰富“旅游+农业”内涵、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有效促进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此外,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把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与乡村建设、周边环境提升相结合,沿线布局 15 个国家级海洋牧场、49 家 A 级旅游景区、80 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66 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8 个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和 22 处文化主题驿站,打造威海特色乡村振兴路。今年,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入选全国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十佳案例,配套发布的自驾公路《驿站建设及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标准化示范典型经验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