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荣成>荣成民俗

春节

时间:2023年01月18日 16:36 来源:博物馆 浏览次数:
   春节,过去叫“年”。它的出现,和历法的出现紧密相联。根据历法。十二个月为一年。当十二个月过完之后,新的一年的头一天叫“年”。所以,过春节也叫过年。因为新年伊始,古代又称元旦、元日、元正、元朔、三元等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改行公历。为避免与公历的“年”相混淆,就把阴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但在荣成,无论是机关职员,还是普通百姓,仍把春节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年,仍然习惯叫春节为过年。荣成的存节列为三大节日之首,非常隆重,也非常讲究,持续的时间也长。整个节日可分三个阶段,即节前准备、正式节日、节日延续。
过小年
    过完腊月二十三日小年之后,便拉开了节前准备的序幕,从这—天起,就意味着进入过年的阶段了。过小年的主要活动是辞灶,也叫祭灶。祀灶原是古代五祀之一,时在夏天。相传汉代阴子方腊日见灶神,祭以黄羊。因成巨富。因而把祀灶口改在腊月,唐宋时定在腊月二十四日。到了明代,祀灶日改成“军三民四”或“官三民四”.就是说军队和官府二十三日祭灶,平民百姓二十四祭灶。当时荣成地界驻军很多,除两卫两所外,县地大都是卫所的屯田,许是受到驻军的影响,荣成的祭灶日定在腊月二十二。
    灶王,又称灶君、灶土老爷,据传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察善恶的神,就本质而言,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户的奸细、坐探,从年首到岁末.始终守在各家各户,监视这家人的一言一行,到了腊月二十三日便升天向玉皇密报,报告这家人的善恶。而玉皇大帝呢,则偏听偏信,根据灶王的密报,把这一家在新一年中应行的吉凶祸福交给灶王带回。因此,人们既敬畏灶王是“一家之主”、“东厨司命”,又有点瞧他不起,甚至捉弄他,这点在祭灶仪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祭灶之前,要请一张新“灶马”,荣成俗称“灶马头”,实际上是一种木刻印刷的年历。“灶马”除印有灶王神像外,还印有一年的日历。日历的内容,随历法的不断完善而有所增删。
    祭灶前,先用白泥浆把锅灶粉刷一遍,意思是给“灶王老爷”洗洗脸,修修面,免得他埋里埋汰的。吃过晚饭后,在灶前摆好供品——米饭、饺子、酒菜等,但麦芽制成的糖瓜和秫面制成的黏糕是必不可缺的,有的家还放上一碗用地瓜拌好的酒糟。吃了糖瓜嘴甜,见了玉皇大帝净拣好听的话说。至于黏糕和酒糟则是为那些不受贿赂的灶王准备,把嘴给粘住,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嘴。吃了酒糟的灶土,醉得东倒西歪,昏昏欲睡,哪有心思告密呢?供品摆好后,一家人跪在灶前,焚香叩拜,并将旧“灶马”取下,用“格登棒棒”(即高粱秸)把灶马夹好,在香火中焚化,灶王老爷也就骑马上天了。此时,男主人一边烧一边祈祷:“上天言古庆,下界保平安。”
    旧灶王升天,新灶王便鸠占鹊巢,升为“一家之主”,贴在旧灶土的位置卜。荣成灶王的位置,一般贴在正面东锅台上方的墙上,也有贴在东里房西山墙上,少数人家的“灶马”两旁贴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更多的人家对灶王采取实用态度,除过小年外,平日并不恭敬,“灶马头”实际只起到日历的作用。
    辞灶以后,诸神上天,百无禁忌,长期被各种礼仪、禁忌压抑的人们,突然被解放了,便“肆无忌惮”地准备过年。杀猪宰羊、搬物动土,全不受礼仪和禁忌的束缚,完全自己说了算,大概这也是一种宣泄吧。
打扫灰
    即彻底的大扫除。俗话说:“辞灶辞灶,年节来到。”过完小年之后,第一件重要日程是打扫灰。时间上,可以从腊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三天中,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暖和天。因为在一年的时间里,由于各种禁忌和习惯的约束,很少进行彻底的大扫除,所以扫灰这天,全家一齐动手,凡能搬动的东西,或者由于禁忌而没有搬动过的东西,包括桌椅板凳,箱柜衣物,全部移位,有的搬到院子里,有的移位于屋中间。全家人扫的扫,抹的抹,把屋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彻底清扫干净,几明窗净。桌椅板凳或锅碗盆瓢,如有积垢,要用碱水洗刷,使具焕然一新。最后,将扫起的灰尘用簸箕盛起,倒在村头或路边的水沟里,让水冲走。打扫灰的意义不仅是清洁卫生,也预示着将一年的晦气、苦恼和贫穷像灰尘那样,扫净、倒掉,以迎接新一年。打扫灰的习俗在荣成山来已久,深入人心,有很多岁时节日中的习俗被逐渐淡化,但打扫灰的习俗却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即使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也乐此不疲,不仅农村,就连机关、厂矿,春节时也要把办公室、车间清扫干净,门窗擦得光可鉴人。
杀年猪
    一般在腊月二十六七进行,也有提前至二十五日的。过去,农民生活很苦,一年难得吃几次肉。平日喂猪攒粪,年底猪也肥了,加上过年,便将猪杀掉,补偿一年付出的劳动。杀年猪时,充满节前的欢乐。一户杀猪,全村人赶来围观。特别是孩子更为兴奋:由于是年猪,猪的主人大都将猪血留做食用,荣成称为“接猪血”。因为是留做自家食用,接猪血也有一定讲究;首先在盆里放少许凉水、盐、白面,屠刀抽出后让血稍流一会儿再接。这样接下的猪血干净,凝固得快,开水煮后血块中呈蜂窝状,有咬劲,好吃。境内杀猪,无论是否年猪,均剥皮。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看杀巴(屠夫)鼓气、开膛、剥皮;而杀巴们也格外卖弄精神,一边说笑一边操作。干到兴奋处,随手把猪尾巴、猪尿泡割下来,丢给围观的孩子们,让他们烧了吃。猪的主人不仅不嗔怪,甚至白搭柴草。虽说杀年猪是为自家食用,但一般人家只留半扇猪肉,另半扇则略低于市价,分给杀不起年猪的亲戚邻舍。自己留的半扇,割下年节时所需,剩余部分暂时用猪皮裹好。猪皮里面撒少许盐,以防变质。这样处理后,存放在闲屋里,春节时需要则割下一块,不需用则待节后盐制,供平日食用,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农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后,猪肉实行计划供应,平日由国营食品站供应,春节则由生产队屠宰集体饲养的肥猪,记账分给社员过节。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猪肉也敞开供应,杀年猪反倒不合算,所以私户杀年猪的现象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牛羊肉及海产品的追求。
磨豆腐
    一般在腊月二十七,打扫完灰以后进行。过去,农民备年货时十分节俭,能不花钱的尽量不花,以节省下来充做来年的生产资金。那么调剂节日生活的上要副食品,首推豆腐,做豆腐便成为节前准备的主要内容。做豆腐费工费时,程序复杂,邻里间便相互串通、相互帮助,一边说笑一边于活,倒也增添了节前的喜庆气氛。做豆腐首先要用干磨,把豆粒碾成  二至四瓣,俗称“拉豆碴子”。“豆碴”拉好后,加水浸泡,直到豆瓣全部泡透、放开,才能上磨去磨。豆腐磨俗话叫水磨或湿磨,不常设,都是临到年节附近几家邻居商量,用旧磨支架起来。磨床上不搭磨盘,直接支磨。磨床下面放只大盆或者旧锅,磨豆碴时,一边推磨—边用勺子连豆带水舀进磨眼,磨好的豆粕儿,直接落进大盆或锅里。如果大盆豆粕满了,另一个人便舀进桶里,倒进家中的锅里。豆粕全磨完,便用热水稀释,然后舀进面袋反复揉搓,荣成土话叫“纳豆腐”。这样,豆粕变成豆浆和豆腐渣。“纳豆浆”是在锅上的豆腐床上进行的,豆浆直接落进锅里,当豆粕全部“纳”完后,把豆浆烧开,舀进非常洁净的缸里,准备用“湛”。荣成靠海,点豆腐都用卤水,俗话叫“湛子”。下“湛子”点豆腐。十分讲究技术,首先要掌握浆的温度,其次掌握用“湛子”的数量。卤水加早了,加多了,豆腐老,粗涩.口感不好,颜色泛黄,出豆腐也少;卤水加晚了,加少了,豆腐嫩,易碎,切不成块,口感同样不好。所以,“湛”豆腐一般都请有经验的老年人操作。下“湛”后,操作人密切注视着缸内变化,全家人也屏声敛气,仿佛喘口气会殃及豆腐似的。直到缸里豆腐变成豆腐脑,大家才喜笑颜开。连那些躲在炕上、两只小眼目不转睛地盯着地下的孩子们,此时也咧开小嘴儿。家长们便毫不吝啬地满足孩子们的期望,每个人一碗豆腐脑儿。当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时候,大人将豆腐脑舀进铺好白包袱的筐里,盖上盖,压上石头,一家人在浆水的滴嗒声巾酣然入睡。 
蒸供儿
    腊月二十八日,家家户户蒸供品,荣成俗称蒸供儿。供品的种类很多,包括家堂供儿、天地供儿等等,而且大小不一。最大的,当属家堂供的饽饽,底部直径起码一尺,高六至七寸,顶部三开,插枣,每个少说也在五斤左右,俗称枣饽饽。少数买不起枣的人家,可以蒸光头饽饽,蒸熟后在顶上打个红点儿,俗称点饽饽点儿,以示鲜亮,但大小同枣饽饽一样,数量也都是十个。这样大的饽饽,光用头罗面蒸,连富户人家也蒸不起。过去,农民全年的使费,主要靠卖小麦和花生,所以蒸大饽饽只好偷工减料。发面时,头罗面二罗面同时发。做饽饽时,先把发好的二罗面团成团儿,在外面裹上一层头罗面,顶部厚些,底部薄些,因为摆供品时,都是底部朝下,第四个虽然朝上,但又被第五个底部遮住,没人看得见,不过,饽饽蒸得太好,顶部笑得露出黑面,人们也见怪不怪,家家如此,谁也不笑话谁。天地供儿小,比拳头大点,俗称小枣饽饽,因为个头小,全用头罗面。年糕蒸成板状,俗称板糕,有插枣的,有不插枣的,在糕面上点红饽饽点儿,鲜亮、美观。当供品的,切成大小一致的方状两块,摞在一起,,家堂供儿个头大,蒸时加屉,烧火计时用香。一炷香尽.饽饽蒸熟。
    蒸供儿最忙,劳动强度大,特别揉面更累。邻舍间的主妇们乐于互助,谁家面先开,先帮谁家。甚至孩子和老人也排上用场——插枣儿;供儿蒸好后,邻舍间相互看供儿笑得好不好,如果是新媳妇做的供儿,笑得又好,人们不约而同夸她手巧,新媳妇会美得合小拢嘴儿。
    供儿蒸好后,先放在盘子上、簸箕里,待凉透了,再拾到柳条笸箩里,上面盖好红包袱,以待过年祭神用。如果凉不透.饽饽之间会粘皮,不美观。
办年菜
    腊月二十九日足节前准备最后一天。此前,供品及人们节日食用的主食已准备就绪,所剩的只是办年菜了。年菜分两种:人食和神供。人食的蔬菜,包括白菜、萝卜、菠菜、葱、香菜等。白菜扒去老叶,萝卜切成萝卜丝儿,菠菜、香菜也择去黄叶儿。神供蔬菜,除上述外,沿海人家还备有染成红色的龙须菜。腊月二十九日这天,除把人食和神供的菜肴制成半成品外,主要是油炸食物。荣成人过年或遇有喜庆事,很讲究吃“化鱼”,就是把老板鱼干或鲨鱼干用水泡软,剁成小块,加鸡蛋面粉调成糊儿,拌匀.人油锅炸熟,然后与白菜一起烩食,实际就是烧溜鱼块。既然要炸鱼,索性把想炸的东西全炸了,如炸小丸子——猪肉丸子、萝卜丸子、豆腐丸子等,甚至连走亲戚、压包袱用的面鱼儿、麻花扣也一起炸了,这一天,孩子们都不愿上街玩,而是围着锅台瞅。母亲们心疼孩子,总是把那炸老了或炸得不漂亮的,塞给他们。等到吃晚饭时,这些小家伙们早已嗝饱胀气了。
年三十
    腊月三十包括小尽二十九,荣成习惯地称为大年三十。这一天最忙,主要活动有:
贴对子  荣成俗称贴春联为贴对子,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贴对子与贴春联略有差异。贴对子是在清晨,做妈妈的把新衣新帽准备好,放在子女枕边,子女醒后,穿戴一新,端着糨糊盆同父亲一起敞开大门,先放鞭炮,轰走晦气和贫穷,后贴对子。“对子”的内容有强烈的时代感。清代多用“一元复始,万象回春”、“向阳门第春常在,富贵人家庆有余”之类,连袁世凯当政时,也“国徽翻五色,民帜定八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子”的内容,多为歌颂党的恩情,如“春风绿万里,党恩泽九州”,“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对子”之所以贴得早,与“年”有直接关系。传说“年”是个凶残的妖怪,每年除夕都要吃人害命。有一天,它刚到一个村庄,准备行凶,忽听“叭”的一声脆响,“年”以为是炸它的,拔腿便跑。其实,那是村里人赛牛鞭的。“年”喘息未定.跑到另一个村门,突然眼前红光一闪,向它打来,吓得它抱头鼠窜,这次是个闺女晒红袄,恰巧抡在“年”的眼前,从此人们知道“年”怕响怕红,就发明了鞭炮和春联,“年”再也不敢进村伤害人了。但荣成贴“对子”,和催债讨债有直接关系。过去,贫苦人家遇有红白喜事或灾病,往往向有钱人家借债。年终岁末,债主清理债务,就派人到各借债人家里讨债,踏进腊月门,讨债逼得更紧,无法还债的借债人便躲,只要躲到大年三十,门上对子一贴,讨债人看见对子扭头便走,借债人可以安稳地过年。正是这个道理,荣成的对子都是一大早便贴好。民国年间章村一位老人更绝,他因还不起债,“过小年”那天贴对子:“刀枪剑戟来要账,针尖削铁不能还”,横批:“来年论计”。然后把门一锁躲债去了,不到过年不回家,债主们无可奈何。
    春联不同,可以等吃完早饭再贴,大年三十早饭,崖头以南吃烫面包子,菜很讲究,褶儿细密,非常漂亮,不次于城市里的三鲜蒸饺,取其平安富足之意。崖头北喝面条,谓之钱串,预示来年钱财滚滚而来,必须提前准备穿钱的绳子。
    早饭过后,家长们忙着敬神的事务,子女们则在家里贴春联,如迎面墙贴“抬头见喜”,箱柜贴“招财进宝”,米囤贴“五谷丰登”,畜栏贴“六畜兴旺”、“骡马成群”等等。“福”字不仅贴在门纂上,而且到处可贴,并且故意将“福”字倒贴,谓之“福到了”。至于小姑娘们则贴窗花,什么盛虫(小龙)啦,合和二仙啦,年年有余、喜上眉梢啦,尽其所能,花样不断翻新。若家中成年死者不满三周年,不贴红纸对子,如贴应用素纸。贴春联的习俗不仅延续到今天,内容也有所增加。从抗日战争时间起,荣成百姓出于对保家卫国的军人及为国捐躯的烈士家属的尊敬,每逢大年三十都敲锣扑鼓地给烈军属贴春联,挂红灯,挂光荣牌,以示崇敬和慰问。
    摆供桌  早饭过后,男主人便摆供桌,供桌一般摆在客屋家,如果没有客屋家,则安置在堂屋正位。供桌擦洗干净,围上绣花桌衣。供桌摆正后,将家谱从阁龛里取下,面南悬挂在供桌北面墙上,两旁配有对联。因为是家谱,不是祠堂,所以对联一般不追溯家族的由来,而是带有家训的含意,如“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读书得真味,饮酒肆狂言”。家谱悬好,将神主从阁龛取下,在家谱下面按世次排列,但不摘神主套(过去叫启椟)。同时,将祭祀神主的专用器皿,如酒盅、茶盅、碗、盘、碟、香炉、蜡台等洗净抹干,按次序摆好。摆好后,该斟酒的斟酒,该斟茶的斟茶。香炉装沙,以便插香。蜡台的蜡扦上插上描金的火红蜡烛。当主妇将供品、菜肴办好后,男主人按次序摆放。从神主向外延伸:第一行酒盅、茶盅、筷子;第二行米饭、水饺交替摆放;第三行菜肴,四盘四碗,四盘是鱼(必须是有鳞鱼)、鸡、猪或猪头  (过去有很多人会用猪肚加细绳系成小猪,里面楦上萝卜丝儿,涂上糖色,酷似烤乳猪)、锅塌豆腐。四碗—般是炸小丸子、化鱼、扣肘子、粉条,办供品时,主妇们大搞形式主义,特别是大碗,里面全是熟萝卜丝,只在上面摆上薄薄的一层做好的菜,另将整棵的香菜、红色的龙须菜加以点缀,显得非常好看。第四行是菜碟,包括四水果碟:苹果、金枣、白果、核桃或柿饼。以前,荣成不产水果,买的数量有限,一般是两个苹果、六颗金枣、白果、核桃。四点心碟:桃酥、江米条、燎花、麻花扣。儿,第五行正中是香炉,香炉两侧是蜡台,蜡台两侧摆枣饽饽,每摞五个。下面仨呈品字形,正放;第四个倒扣在品字上,第五个放在第四个底部。这样摆放,比较牢固平稳,即使受到震动,也不致滚落。大概神们不食人间烟火吧,供品中饭莱大都半生不熟。那只鸡顶多在开水里打了个滚儿便装盘上桌,老爷老婆能否咬动,似平没人理会。
    午夜饭  从前农业生产到了月日便地了场光,进入农闲时期,荣成百姓也从这天起吃两顿饭,晚饭叫“两顿夜饭”,时间在3点半到4点之间。年三十的晚饭,便叫“年夜饭”。荣成年夜饭很讲究,酒菜丰盛。不同的是富庶人家质量好些,贫苦人家质量差些,但必须满盘子满碗,数量以双数为吉利,而且各有名称:四个菜叫“四季发财”,六个菜叫“六六大顺”,八个菜叫“四平八稳”,反正都是吉利词儿。年夜饭有个规矩,—律不招待客人,也不邀请客人,吃饭时邻舍间也不串门,只有—家人坐在热炕头上,吃团圆饭,喝团圆酒。主食是大米干饭,没煮熟之前,舀出部分留待发纸用,然后煮熟自食。凡是年饭,包括早晨的包子、晚上的干米、初一的饺子都要多做,全家人吃饱吃好还有剩余。剩饭一定存放在粮囤里,盖上红色包袱,寓意“年年顿顿有富余”。
    吃完年夜饭,主妇们忙着包发纸的饺子,男主人便领着孩子,端着香纸供品盘子,扛着木锨,提着灰篓子,到场院祭场。祭场时,先焚香纸。酹酒叩拜。拜毕,男主人用木锨铲草木灰,在场院上撒上圆圈,圈内十字交义,在十字中心点上放上撮粮食,谓之“打粮囤”。圆圈旁边用灰撒成梯状,谓之粮梯。意思是粮圈太满太高,只有踏着梯子才能够得着。粮囤扑好后,再焚烧纸燃放鞭炮,磕头叩拜。祭场回来,又在各自的门前撒一粮囤,放上五谷,预示来年五谷丰登。走进街门顺手将早已准备的桃木棍横挡在门槛前,叫“挡门棍”,挡住财宝,防止外流,同时又能阻挡厄运进门。放下香纸盘子、木锨、灰篓。男主人便将一种纸制的几何形、长条刻纸品,插在自己的屋檐下,荣成土话叫“吊贯”。挂上“吊贯”,等于宣布过年正式开始。因为挂上“吊贯”后,除寝膳事务外,禁止一切劳务活动,并有诸多禁忌,如不耕不织,不浆不洗(指衣服),不缝不补,不罗(雀)小捕(鱼),不推(磨)小捣(碓),不搂(草)不挑(水)。不锄(草)不扫,不泼(水)不掏(灰),禁说不吉利的话。
    请神  也叫请神灵,实际是一种祖先崇拜。吃完年夜饭、祭完场之后,天擦黑儿,男主人领着儿子,端着香纸盘子和供品,提着灯笼,到祖墓请祖先回家过年。首先摆好供品,提上灯笼,按世次高低,绕每座坟转一圈。荣成称奶奶为婆,转时嘴里要虔诚地念叨:“请老爷老婆回家过年,请老爷老婆回家过年……”每座坟都照完,收拾起香纸盘子和供品,提灯前面引路,路上仍要念叨,直到把“老爷老婆”引导到摆供桌那个屋,俗称伺候神主的家,才停止念叨,禀告“老爷老婆”到家了。然后,将灯笼别在供桌左手桌面上,男主人先把神主套揭下,古代叫启椟,再点烛上香,焚纸叩头。这套程序完成后,方能将引路的灯笼熄灭移开。请神之前,家庭成员及供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人不团圆,财不完整,这也是年夜饭必须全家人一起吃、不招待外人的理由。此后,供桌上的烛火常明,香火缭绕,每日三时烧纸叩拜祖先,香台前的纸灰不能扫掉。同时,神灵请来,后辈必须严守规矩,供桌两旁座位,任何人不得擅坐,免得和祖先争位。不得吵嘴骂阵,以免惊动祖先,或对祖先不敬。不得把自己喝剩的水泼在地上,混淆浇奠。祭神时不得大声呼唤小孩的名字,以免门外的野鬼游魂听到而索命,使小孩不好养。
    神主牌位只祀太、高、曾、祖、父五世,太祖以下者入家谱,悬挂祭祀。逝世未满三周年者,不能当神供奉,因此不入家堂,而是单独设供桌供奉,供品可以比家堂简略些。
    发纸  除夕晚上,发纸、迎则财神、辞岁,都在半夜子时进行,兴许这就是守岁的由来吧。发纸,在天地桌前进行、除夕白天,在庭院正南方位设天地供桌,为走路方便,天地桌一般用六仙桌或饭桌,供品不如神主桌兴盛、齐全,供牌上写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君之神位”,祭祀时间在晚饭前。祭祀时焚香酹酒,磕头跪拜,祈求天地老爷保佑。最后,烧道黄表才能起来,说是“送钱粮”。此神也许是玉皇大帝,要不,普通百姓为什么要给它纳“皇粮国税”呢?这叫祭天地。
    请神回来以后,全家围坐在热炕上,开始守岁。过去年岁,一般都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到了半夜子时,各家各户在天地桌上摆好供品:饽饽、水饺、米饭、酒、菜等等。家长带领全家人焚香烧纸,鸣放鞭炮,先叩拜天地神,再按顺序叩拜门神、灶神、家堂,最后祭祖,在进行这些仪式的同时,家庭主妇将一棵白菜拦腰切开,口中念道:“切白菜,(家)发得快!”  切完白菜,接着切开一个方瓜,念道:“切方瓜,打的粮食触(荣成方言念“促”)屋笆!”谓之“借口彩”。发纸的饺子,煮时要烧苞米或谷秸,发时口中念念有词:“烧得壮,庄稼人丁都兴旺。”日广过得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发纸时,语言要谨慎,严禁不吉利之词,对儿童及刚过门的媳妇,家长再三叮咛。发纸后到家堂祭祖,祭祖起来,顺手将预先放在供桌旁边的升拿走。端上香盘子,按“灶马头”所示当年财神所处方位,到村外焚香叩拜。然后顺手摸起一块石头(不一定是石头,凡是手最先触到的硬物,如泥块、柴棒等,摸到什么拿什么),轻轻放进升里,扭头回家,路上严禁说话。回家以后,将升放在供桌下面,升上盖以红布。有些地方在家里专设财神供桌,悬挂财神像,摆下供品,焚香祭祀。这叫“迎财神”。财神要比祖先祭祀的时间长,从迎财神起,到正月十六日大祭一番,才能将升从供桌下拿出来。因为“十五”已过,百事俱兴,财神也就负起责任,保证一家财运亨通。
    当男人迎财神的时候,主妇在家里包饺子、煮饺子。过去,辞岁饺子和初一的饺子,要包成元宝形,俗话叫“元宝馉扎”。即将捏好的饺子,两角交替捏在一起。迎完财神后,全家围坐一起,吃辞岁饺子,也叫辞年饭。农业合作化以后,这些习俗逐渐消失,守岁也流入形式,一般是全家人坐在一起,象征性地摆摆样子,既不发纸,也不迎财神,便各自安寝。这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加上电视机的普及,电视节目的新颖、吸引力强,守岁、辞岁饺子重新兴旺起来。看完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已是深夜一二点钟,老年人和孩子们兴许睡了,青年人哪有心思睡觉?发纸被鸣鞭炮所代替,从半夜12点,一直放到大年初一早晨,而且鞭炮越来越大,越来越响。  
初  一
    拜年  初一早晨开门前,首先要燃放一串鞭炮,防止无主的野鬼游魂无处过年而闯进门来捣乱,然后拜年。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早年的“压岁钱”,只是象征意义。一般是几枚制钱或几枚铜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压岁钱也不过三五角,最多不超过一两元。新媳妇过门后,即属自己家里的人,拜年时因为年龄大了,一般不给“压岁钱”。同辈相见,抱拳致意,或道声“恭喜发财”、“春节好”。家拜之后,到族内未出五服的各家拜年,除长辈外,还要叩头拜祖。最后给邻舍拜年。拜年活动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能联络感情,捐弃前嫌,培养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传统美德。拜年之后,由家长端着香纸盘子、供品,到土地庙祭祀土地老爷。有宗祠的,早饭后全族人齐集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
    在小孩及男人外出拜年时,妇女在家里包饺子。包饺子时,主妇有意在饺子里包上硬币、红枣、花生等。煮时,饺子碎了不怕,但不能说碎,要说挣了,图个吉利。反正从大年三十开始,到初二结束,说话—定不能犯忌,不能说不吉利的话,饺子碎了说挣了,蒜不叫蒜叫义合菜,禁忌特多。饺子煮熟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一碗敬灶君,然后盛给家人吃。盛时碗要多,要满,希望人丁兴旺,满满当当。由于主妇们在饺子里做了手脚,所以吃饺子时充满欢乐气氛:一会儿,他吃出花生,就祝他“长命百岁”;一会儿,他吃出个枣,大家就祝他“早早发财”。如果小孩吃出钱来,父母喜不自胜,预示着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发财致富,并给赏钱以示祝贺。
吃完饺子、祭完祖,这一天可以尽情地玩耍,不要为营生操心,特别是主妇们,乐得清闲。   
    请麸姑娘娘  初一早饭后,停止一切劳务活动,年纪稍大的妇女便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看纸牌。纸牌也叫叶子,—寸宽,三寸多长,打法跟麻将差不多,不过拿在手里。同麻将一样,有万字,有饼子,只是条子改成小鱼儿,一共108张。每张的顶端,印有梁山一名好汉的画像。后来,兴扑克,兴麻将,农村的老年妇女反倒不习惯。过去,妇女打纸牌完全是娱乐,讲输赢,不讲赌注,打起来津津有味。年小的娃娃吃饱后,到街上放鞭的放鞭,跳房的跳房。这两种娱乐,年青姑娘都不参加。斗纸牌,怕人说不稳重;跳房儿,怕人说没有大人样儿。所以,年青姑娘们凑在一起请“麸姑娘娘”,先用“格登棒棒”在顶端一侧用香头烧上像人的耳鼻口眼,用彩纸剪成小衣小褂,贴在“格登棒棒”上,打扮成姑娘的样子,这就叫“麸姑娘娘”。请娘娘时,用香在娘娘头顶烧个小洞,捏上一撮麸皮,把娘娘插在盛满豆子的碗里。每位姑娘手里拿根沾了花牛油的鸡翎,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捻着鸡翎来回磨擦。生热后,将鸡翎靠近“麸姑娘娘”头顶上的麸皮,口中祈祷:“人说麸姑娘娘有神灵,有灵有神早上来,无灵无神早回程,好年头吹打着吃,坏年头带糠吃。”同时眼睛盯着鸡翎,如果鸡翎沾上麸皮,则预示着今年收成好,否则年景可能欠佳。这是姑娘们请“麸姑娘娘”可以公开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姑娘心灵上的隐秘。这种隐秘可以不公开,而在心里默默祈祷。
    初一的晚饭比较简单,早年间仍然包饺子,但小必做菜,,从搬硬套顿饺子,便改为煺着吃,如饽饽、发糕等,腾出时间尽情玩耍。
初  二
    请狗子  初二早饭吃面条,谓之“钱串”,寓意在新的一年里,财源茂盛,滚滚而来。吃早饭时,把豆腐、发糕、地瓜、馒头、米饭。、饺子用木盘端着,送到狗的面前。一是因为初二是狗的生日;二是犒劳它一年来辛辛苦苦,看家护院有功;三是通过请狗来预测年景。木盘送到狗的面前后,任其选食,先吃哪样,就预示着哪样庄稼丰收。
    送神  初二晚饭热冷饭吃,包括大年三十的包子、米饭,初一的饺子、饽饽等,陈年饭与新年饭混合,取意“年年有余”。菜肴必须丰盛,一家人围坐—起,喝酒吃莱。过去,酒只有两种,一是当地烧的老白干,或营口运来的高粱烧;二是家酿的黄酒,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烧黄二酒。进入80年代以后,酒色多了,除白酒外,一般都备有葡萄酒、白兰地、老酒、啤酒等,甚至专为孩子们备有饮料。天擦黑,收起吊贯,预告明天可以恢复正常劳务,解除禁忌。初二最重要的活动是送神。送神,也叫送年。就是把大年三十从祖坟请回家过年的“老爷老婆”,重新送同祖坟。深夜时分,鸡不叫,狗不咬,先在神主供桌前焚香烧纸,磕头,朝着祖坟方向焚香烧纸,再次叩拜,表示把祖先送回阴宅。送神时,往返路上,禁忌说话。回家后,卷起家谱,套上神主套,撤下饭菜。但果碟不撤,可以一对—对地扣在一起,留待十五供奉。烛亦熄灭,惟香一天三时三炷。至此,解除禁忌,恢复常规。
主示日
    节日的延续,当从初三开始。主示日虽然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十,但初一初二恰是正式节日,可以不计。初三呢,晚饭吃饺子,预示正式节日已经过完,接下来便是节日的延续了。主示日,根据每天的晴阴,占卜十种事物的丰歉兴衰。据东方朔《占书》上说,这十种事物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看来这位老先生有点主观主义,忽略了地方特点。荣成在春秋时代就“煮海为盐”,灶场遍地。把盐剔除,似乎有违荣成民心。所以,荣成人也不买老先生的账,改为:一鸡二犬,三猫四盐,五马六羊,七人八谷,九子十成。这种改法,既突出了地方特点,又为马做生日作了公断。东方朔的“五牛六马”,山东百姓都不买账,硬是撇开牛,过“五马日”。初五这天早晨,将干饭、饽饽、发糕、饺子及菜肴,用木盘端到牲口棚,犒劳大牲畜。对此,人们是非常虔诚的,一面看它吃,一面用手梳理它的鬃毛,感谢它一年所付出的辛劳。
初七收人儿
    初七这天家家都改善生活,祝贺“人日”。崖头以南,“人日’’吃饺子,祈求平安。崖头以北则喝面条,谓之“拴小孩儿”。特别是有小孩儿的家庭,面条擀得又细又长,拴住小孩好养。荣成有段笑话,据说有家新过门的儿媳妇,春节期间成天串门,直串到初九,跑得鞋都破了,露出一对白白嫩嫩的脚后跟。老公爹看在眼里,恼在心里,但媳妇新过门,不便直说,便拐弯抹角地批评道:“—七人八谷九颠蒜,十上好天收鸭蛋。”颠蒜即捣蒜,荣成方言谓走得快为捣蒜。鸭蛋暗指儿媳的后跟。儿媳—听,不由得一愣,回身一看,恍然大悟:哦,你在点拨我哪!儿媳不恼不怒,朝公爹莞尔一笑,反唇相讥:“七人八谷九点龙,十上好天收牙猴!”荣成土话称雄性动物为“牙”,如公猫叫“牙猫”,“牙猴”就是指那个爱管闲事的“老公猴”。
耍光景
    早年间没有电影电视,农民的文化生活十分枯燥,春节期间耍光景,成为人们最丰富的文娱活动。耍光景的项目很多,包括龙舞、狮子舞、跑旱船、跑驴、活报秧歌、大戏(京剧)等。荣成的活报很有特色,除西天取经的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外,大多是水族精灵,如蛤精,都选美丽少女,身背蛤壳扮演,一举一动带着满身灵气。虾将军、鳖元帅,都由孔武有力的男士扮演。不过,担任前导、开场子的,还得首推唐僧师徒,,当人们挤得水泄不通时,孙悟空的金箍棒、猪八戒的九齿粑派上用场。开始抡棒、跑小圈,人们怕挨棍,自然往后靠,场子越扩越人,光景就有用武之地:跑旱船的跑早船,扭秧歌的扭秧歌。也有以舞龙开场子的,龙随绣球上下左右翻滚,着实令人叫绝。荣成耍光景,不止在自己村里耍,还到外村外疃耍,叫做串村。光景到了哪个村,那个村就敲锣打鼓到村头迎接,然后伴着光景队来到表演场地。场地边排好长凳、条桌,备好开水,用柳条笸箩盛满炒花生,请光景队稍事休息,会首和光景队的领队握手言欢,互道辛苦,并对光景队的到来表示感谢。演出结束后,会首送上几色带有红帖的桃酥,富裕的村还买儿盒“古印”香烟,并敲锣打鼓将光景队送出村外。虽然光景队领队几次辞行,但锣鼓不能立即煞住,必须待光景队走远,或拐了弯,或看不见了,送行的锣鼓方能撤回。如果是串村送戏,接待仪式要比光景队隆重。那时都是子弟班儿,懂得农家的辛苦,一般情况下不吃村里的饭,等演出结束回家再吃。实在饿了,可吃几块桃酥充饥。演出结束,会首会给演出者少量钱,意思意思。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荣成耍光景的习俗长盛不衰。宁津、王连、东山等乡镇的光景队——包括高跷队,曾串村到四十里外的石岛。后来,业余体育活动以及电影电视的普及,取代了耍光景,如崖头等村,都在春节期间举行农民运动会。
走亲戚
    早年间,正月初二叫圆拜日,是专门探访血缘亲族的日期:“先看姑,后看舅,丈人丈母在后头。”不知从什么时间起.荣成的圆拜日被岳家所取代。每到这一天,女婿都要走丈人家,特别是头一次去岳家拜年的新婚女婿,总要陪新娘探访岳家。所带礼物样称为一色,贫苦人家至少四色:酒、肉、点心、锔锔。富庶人家或八色,或十色,外加烟、糖。不管几色,都要成双成对,切忌单枚。岳家对女婿,特别对新婚女婿的招待,既要盛情,又要周到,不能有半点马虎。否则,给女婿留下坏印象,女儿跟着受气不说,甚至遭姑爷欺负。吃饭时,尤其要注意,先打听姑爷的酒量,既让姑爷喝足,又别叫姑爷喝醉。总之,要使姑爷满意而归。姑爷所带的礼物,岳家不能全留,留几色添几色。如酒,姑爷如带西凤酒,岳家可换成山西汾酒,这叫“换换儿”。除初三外,初四也可以走亲戚,但初五绝对不能走亲戚。早年间,中国人称五为恶数,很忌讳,就像欧洲人忌讳三、韩国人恶四那样讨厌五。所以,正月初五又称破五,谁也不走亲访友。但商家称初五为财神爷的生日,每到这天便鸣鞭放炮,祭祀财神,开门营业。五六十年代以后,春节按国务院规定放假三天。由于假期时间短,走亲戚的时间提前在正月初二,而且不约而同地走丈人家,从而形成初二访岳家的新习俗。
正月十五
    因为是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又叫元宵节。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是天官的生日,也叫上元节(另两元是七月十五的中元、十月十五的下元,分别是地官和水官的生日)。据史籍记载,正月十五,原意是主拜职掌旱涝风雹的月神,以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占卜一年农业的丰歉,推导全年气候发展的趋势。荣成有条谚语:“八月十五下大雨,正月十五雪打灯。”正是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这样一条气象规律。古人也说:“上元日晴,主春旱。”所以,正月十五从原始意义上说是祭祀主管阴阳变化和农业丰歉的太阴神。后来佛教传人中国,佛教教又把火光比做佛的威神,所谓“无量火”,照“无极”,灯便成了佛前的供具之一。另一方面,佛教中的燃灯佛,是授记释迦牟尼的老师,释迦牟尼前世为菩萨时,他就预言释迦牟尼会成佛。因此,佛教中视灯为光明。而释迦牟尼示现神变时,恰恰是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举行燃灯法会,燃灯风俗随之而来。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流行十全国,从此,元宵节又称灯节。
    灯节一经传播便不可收拾。一年之中,在各种礼教约束下的人们,唯唯诺诺,恪守礼法,无人不感到沉闷、压抑、难以解脱。一旦宵禁解除.灯火光明,人们长期被压抑的冲动和激情猛然进发,抛开礼法陈规,回归自然,尽情狂欢,以至于“人戴面兽,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谩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此情此景,恐怕连西方的狂欢节电自叹不如。宋代以后,此风逐渐消失。   
荣成的正月十五,不像城市或大的集镇那样举行灯会,各家各户,除彩灯悬挂于街门或庭院,主要活动为“散灯”。散灯均用生豆面捏制,分“月灯”和“生肖灯”。豆面要和得硬,先捏月灯,每月一个,共十二个,闰年月加捏一个。月灯简单,圆柱体,直径约二寸,高三寸,顶部捏成灯碗,灯碗的边缘按月份顺序捏上摺痕,一个月一个摺痕,十二个月要在灯碗边缘捏上十二个摺痕。遇到收获的月份,月灯下面另外加捏囤底,囤底上面捏盛虫(蟠龙)盘绕在月灯上。捏好月灯后,再捏生肖灯,荣成俗话叫“属儿”。生肖灯比较复杂,实际是一种面塑,按家中所有人——包括外出谋生及出嫁不足三年的闺女的生肖,捏出各人的属相再捏一个灯碗,驮在生肖的背上。同时,要捏鱼灯、马灯、鸡灯、猪灯、蛤蟆灯等。   
    正月十五仍然吃两顿饭,晚饭吃饺子、酒菜。吃完晚饭后,天擦黑就要点上灯笼悬挂起来,同时要手提灯笼到祖坟送灯,并请祖先回家过节,请神仪式与大年三十大同小异,供桌要重新布置—番,将初二送神反扣在一起的碟子正过来,恢复原样,饭桌重新摆好,家谱展开,神主肩椟,点烛焚香,如同初一。当家长伺候神主时,命孩子提灯串街串野,到自家每块地转一圈,祈祷来年丰收。此时,漫山遍野,灯火一片,煞是壮观。
    二更时分,合家团聚,一家人围在一起,先用贝草(菅草)梗儿捻上棉花插进灯碗,充当灯捻儿。再将豆油或花生油等舀进每个灯碗,另用一根缠了棉花沾了灰的草棍在每个捻上抹一抹,让灯捻儿沾点灰,否则很难点着。月灯点着以后,按月份散开来,如六月收麦,就把六月灯放进麦囤;七月收苞米,就把七月灯放进苞米囤。鱼灯放在水瓢里置于水缸中,然后将瓢旋转,等瓢稳定后,龟头朝哪儿,则预示着那个方向鱼产丰收。马灯鸡灯猪灯,分别放在牲口棚、猪圈盖、鸡窝顶上。蛤蟆灯放在锅台后和门槛底下,吃苍蝇、蚊子和虫儿。这就叫“散灯”。至于生肖灯,不散,一家人围在一起观看,谁的属相灯旺,油尽残灰多,意味着谁在新的一年里时运亨通,无灾无病。月灯燃尽后,看哪个月灯残灰多,则预示着那个月风调雨顺。
    十六日清晨,焚香烧纸,将神送走,然后将家谙卷起取下来,神主套上套儿,放在阁龛里。供桌撤除,升里的“财神”也取出,移位于房外。因为十五已过,百事兴起,各路神仙自会保佑。而月灯、生肖灯,也被切成薄片晒于,留做馇萝卜丝子吃。   
    荣成的春节,至此方告结束。农业合作化后,因黄豆低产,生产队多不愿种,或种得很少,人们为节省豆面,不再捏豆面灯,但崖头以北兴起用白面蒸属相。80年代已普及到崖头以南。至于元宵节吃元宵,境内早闻其名,但未见其实,真正在境内流行,还是六七十年代的事。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