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中心>区镇动态

构建“四位一体”种粮模式全力打造强村富民产业

时间:2022年06月16日 08:00 来源:荣成市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我市“三夏”农业生产拉开序幕,田间地头,处处是一派繁忙的麦收场景。


规模种粮面积突破8万亩,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200万元,带动778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过10万元……截至2021年底,我市交出了这样一份粮食安全答卷。

近年来,我市构建政策扶持、流程保障、区域协作、收入托底“四位一体”种粮模式,打好规模种粮“组合拳”,让丘陵薄地变成稳产“良田”。

既能流转又能托管

规模化种植高效低成本

在人和镇邢家村,村党支部书记姜忠强忙活着为田地施肥灌溉。说是他忙活,其实很多工作都是由大型农机来完成。“我们流转了1700余亩地,托管2000余亩地。”他介绍说,村里成立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有35台大型农机,能满足1万亩土地的耕种需求,在全市算是规模比较大的了。

用姜忠强的话说,不管是流转还是托管,规模化种植好处多多。“现在村里很多都是70多岁的老人,自己种地困难。实现规模化种植后,他们种地难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同时,机械化作业的效率也大大提升,要比人工提升40%左右。”据他介绍,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成本能比农户自己采购节省10%。

“我们村620户村民,已经全部在合作社入股,每年除了能领到10公斤面粉和10公斤花生油,还能按入股多少分红。”姜忠强自豪地说,其他村流转的土地,按照每亩每年500元左右的数额给付,托管土地的话,只要亩产达到一定数量,村民也能得到一部分收益。

培植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开发全流程志愿项目

像人和镇邢家村这样以点带面、多村抱团的合作社联合体模式,只是我市规模种粮新模式的一个缩影。我市配套制定“提供托管服务10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每亩补贴70元”的扶持政策,培植起虎山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滕家一方水土等托管5000亩以上的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6家、全程托管能力达4万亩。

通过孵化滕家镇东滩郭家村、人和镇邢家村等6家具有跨村服务能力的村级合作社,对120个自耕自种能力较弱的村实行跨村托管,目前托管面积已达3.5万亩。同时,将农户参与规模种粮工作与农村信用建设挂钩,在引导群众以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的基础上,开发“耕种管收”全流程志愿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削减种粮劳动力成本300万元。

创新贷款与双保险模式

免除种粮后顾之忧

为源头化提升村民集体种粮意愿,我市对村集体规模流转种粮的地块每亩补贴300元,连补3年,目前已累计流转土地11.8万亩。创新推出“种粮创业贷”,对规模种粮每亩提供1000元无担保、无抵押的低息贷款。安排400万元“购机资金”,对村集体购置的大型农机每台补贴10%至30%,带动270余家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采购大型农机98台,全市机械化作业率达96%。

我市建立“气象为农”服务机制,由气象、农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对可能影响粮食生产的天气因素进行综合研判,及时通过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农民推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内技术推广覆盖率将达到95%以上,粮食产量提高10%以上。

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种粮收入保险”双保险模式,由市财政为小麦、玉米每亩投保30元、31.5元,保亩均毛收入700元,差额部分由保险公司赔付。同步推出“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每亩保费分别为36元、42元,农户自身仅承担20%,目前全市270余家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已全部投保,每亩保额最高可达950元。

激活农村生产力

端稳粮食安全“铁饭碗”

规模种粮新模式的实施,让我市端稳了粮食安全“铁饭碗”。相比“一家一户”的传统种粮,规模种粮在土地整理、种植技术、项目支撑等方面都有显著优势。生产关系由松散孤立变成多元融合,激活了农村生产力。同时,规模种粮也激活了乡村经济、聚拢了群众心气,为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善治等稳固发展夯实了经济基础。

在规模种粮新模式下,群众不愿种、不能种的撂荒地问题迎刃而解。撂荒地基本属于种粮产量低、收益低,种粮大户不愿流转的山耩薄地,通过政策激励,由村集体集中流转、统一耕种,既有效解决了粮食生产问题,又实现集体经济增收,成为部分内陆村、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重要支撑。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