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荣成市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是各行各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时期,也是推动现代化精致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推动荣成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党中央提出的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 年远景目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山东省教育厅等11部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荣成市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全市教育系统以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为核心,全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多项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在全省率先出台学前教育三期提升计划,率先核定幼师编制、解决大班额问题、民办信用资金监管等经验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被评为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中国学生营养餐示范城市”;特色品牌学校创建经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经验在全省基础教育重大改革会议上作典型交流;教育规范化满意度在省政府督导评估中位列前茅。
1.教育普及水平迈上新台阶。全市现有幼儿园71所,其中公办园49所,民办园22所,在园幼儿共1.67万人,学前三年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9.5%。普通中小学共计45所,在校学生4.8万人,其中初中24所,在校生2.2万人;小学21所,在校生2.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70人;竞技体育运动学校1所,在校生390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1处,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始终保持在100%。普通高中3所,在校生7800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2300多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330多人。高校3所,在校生1.93万人。全市基本形成了各类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2.教育硬件设施得到新加强。先后建成新一中、新三中、新实验小学、新青山小学等5所高标准学校,改扩建30所农村中小学、新建幼儿园36所,加固21所学校28幢教学楼,为29处学校建设标准化塑胶跑道,校舍水平达到了“全省一流”标准。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学校教学办公楼等骨干网络实现万兆互联、千兆到桌面,有线、无线实现校园双网覆盖。推动“校园美化绿化工程”,将全市所有校园都打造成“四季有花、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花园式学校。
3.教师队伍建设展现新面貌。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首次完成校长职级认定,建立校长资格准入、干部优胜劣汰和学年度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稳妥推进两轮“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积极开展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组织开展职称特岗、农村“321”教师职称管理改革,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聘任21名农村特级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提升农村学校教学水平;倡树教育发展正能量,每年700人次获县级荣誉表彰,累计30多人次获省部级以上荣誉;持续引进教育高层次人才,共引进齐鲁名校长1人、齐鲁名师2人,地市级名师5人,优秀在编在职教师14人,“双一流”院校毕业生50多人。
4.教育综合改革展示新内涵。出台了《关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稳步推动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考改革、责任督学挂牌等重点改革,启动实施了学校教育、学校体卫艺教育、特殊教育三年行动提升计划,推动了各类教育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面启动“荣成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服务项目”,组织全市学校寻标对标国内名校,争创特色品牌学校。组织全市校长参加特色学校建设答辩活动,为深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新突破。全市共有省级示范园46所,比例达到64.8%,省一类园以上比例达到95.8%,比十二五期间分别提升41.3、39.3个百分点。以“文明校园”建设为载体,严格落实德育课程一体化、德育活动一体化,创建全国文明校园、省级文明校园各1所。坚持改革创新,评选了3届“永怀教育奖”,推出了120多项教育改革创新课题。坚持以赛代练,创建国家级体育、艺术特色学校17所,省级体育特色学校10所;获得科技创新大赛国家级奖11个,省级一等奖22个;承办了三届航空嘉年华无人机及模拟飞行比赛,创建全国航空特色学校8所,省级航空特色学校12所。高考升学率连年稳居全省前列。
6.教育保障能力实现新提升。“十三五”以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共投入资金48.6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15.7亿元,占比32.2%;其中,教育事业费投入14.3亿元,教职工人员工资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的33.89%。完善了义务教育生活补助及乘车补助政策,2016年以来,全市教育惠民政策共发放各项教育惠民政策资金8400多万元,受益学生达10万人次。全面推进校车公司化运营,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配备校车241辆,将民办幼儿园46辆自备校车纳入公司化运营托管;共配备专职保安335名;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明厨亮灶”达标工程实现“全覆盖”,20多所学校食堂被评为“食安山东”省级示范单位 。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形势
“十三五”以来,全市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面对全市突破式、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荣成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标准,荣成教育还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基础教育办学内涵、办学特色、办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民办教育的专业化、高端化、品牌化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等等。围绕“优化发展教育事业,建设现代教育强国”这一宏伟目标,国家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兴国、可持续性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等战略规划,用教育现代化来推动国家现代化。各级都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行宏观部署和政策规划,稳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创新,为“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主题,结合精致城市建设,系统推进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通过借助外力和挖掘内力相融合的方式,通过试点先行和全面发展相结合的途径,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精神状态,为办好公平而有质量、高位而优质的教育,为优化荣成投资发展的营商环境、吸引优秀人才来荣创新创业,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以“优化城市发展软环境,锻造区域教育知名品牌”为目标,围绕重点解决育人导向、校长教师队伍、办学模式、管理机制、治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制约荣成教育突破式、跨越式发展的突出问题来聚力用力,以问题的有效解决来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发展导向。树立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错位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完善现代精细化治理体系,深化特色品牌学校建设,聚焦教育教学主业,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名学生得到更好发展。
——坚持创新导向。坚持借助外力,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荣成教育实际,谋划和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坚持内挖潜力,成立教师成长学院,落实全员精准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深化改革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坚持服务导向。坚持服务人民群众,牢牢把握教育功能定位,牢记宗旨意识,强化服务理念,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放在首位。坚持服务发展大局,把教育的发展放在推动精致城市建设、推动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定位统筹考虑,高位谋划。
(三)主要目标
聚焦聚力突出问题的解决和体制机制活力的释放,初步实现荣成教育由“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提升、由“公益普惠”到“公平而有质量”的转型、由基本公共服务到城市品牌形象的跨越。到2025年左右,中小学、幼儿园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多元化办学体制基本形成,高水平民办教育创新突破,校长队伍形成完善梯队,城乡教师配置基本均衡,教育投入保障全面加强,全市基本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体制机制,以教育的现代化推进区域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1.高水平发展学前教育。到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巩固在99.5%以上,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公办幼儿园覆盖率达到70%以上,省级示范幼儿园比例达到70%以上,省级一类园以上比例达到98%。
2.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位发展。落实控辍保学制度,切实保障残疾学生、特困家庭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入学权利。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中招生改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省级特色高中和学科基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高标准发展民办和职业教育。以银行资金监管账户为依托,规范民办培训学校账务管理。建设职业教育创新高地,稳步推进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升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4.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深入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以及“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师资资源配置。发挥教师成长学院作用,优化六大培训体系,全员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5.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引进适合我市的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深化特色品牌学校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与名校合作,提升区域教育知名度。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竞争发展的格局。
6.精准提升教育保障能力。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发动社会捐资助学,设立专用基金,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和待遇。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教育督导和依法治教工作进一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
1.扩增普惠学前教育资源。坚持政府主导,突出公益普惠,科学规划公办园布局。城区,结合新建居住区和旧村改造居住区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农村,逐步完善“一镇一中心、大镇两中心”的办园格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所以上,增加学位2000个以上。通过拨付生均补助经费、建立帮扶机制、加强信用管理等途径,扶持引导普惠性民办园规范发展、内涵发展。
2.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公办幼儿园教师招聘力度,每年按照不低于核定的备案制编制数5%的比例招聘在编教师,到2025年底,基本达到每班“两教一保”或三名专任教师的配备标准,在编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幼儿教师持证率达到100%。秉持“师德与专业素养并重”的原则,对幼儿教师全员精准培训。
3.全面提升保教质量。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杜绝“小学化”倾向。推动幼儿园和小学在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知识能力培养、家园互动协同等方面的双向衔接。全面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研究探索以关注良好学习品质为导向的科学保教评估监管体系。严格年检制度和登记备案制度,对无证园实行动态监管,巩固无证园治理成果。
4.完善学前教育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山东省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建立并实行保教费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公办园收支情况,动态调整公办幼儿园保教费收费标准。 严格落实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补助标准,确保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不断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逐步将在编、非在编公办幼儿园工资、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纳入财政负担。
(二)扎实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5.构建德育一体化体系。加强思政课建设,组织好思政“同城大课堂”活动,开发一批思政优质课,扩大专题思政课覆盖面,发挥好思政课育人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利用郭永怀事迹纪念馆、龙山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完善学生信用管理体系,将诚信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学科教学全过程,提升学生诚信素养。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将学生德育工作与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等活动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仪”的好习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好中药种植、中药药理、中医基础诊疗等方面的学习、实践,传承好中医文化精髓。开展好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延续、传承、发扬中华文明传统节日优秀精神内涵。开展好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全面提升师生文化底蕴和素养。
6.深化体卫艺活动改革。建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贯通的体育特色项目发展体系,打造一批优势项目学校。发挥好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组织开展好常规体育项目校内、校际运动会、联赛。加强美育教育,构建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每学期对学生体育艺术技能等进行测试,将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对学校的督导考核体系。强化劳动教育,组织开发好劳动特色实践课程,推动劳动课堂到田间工厂、乡镇街道。加强国防教育,将国防教育纳入全市中小学秋季开学第一课,开展学生军训、国防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国防素质。
7.强化关键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启动“百个优秀学生社团”和“十佳创客实验室”创建,引导学生相互配合、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推动各学段试点学校与哈理工等高校开展校际间科技联盟,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意识;与国核示范电站合作,开展科技知识讲座,打造特色核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开齐开足开好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探索初中学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和自己,有规划地选择职业和人生发展道路。
8.开展全域研学旅行活动。依托市青少年科教中心,开发一批具有荣成特色的国内、国际游学项目和线路,提升荣成全域旅行的国内外知名度。积极对接驻日、驻韩在荣办事机构,推介荣成优质研学资源,吸引国外学生来荣游学。联合文旅局,对接知名旅行社等社会服务机构,宣传推介我市的研学资源、设置来荣研学线路、串联荣成研学基地,以研学旅行的兴起发展,全面助推荣成全域旅游提档升级。
9.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启动第三期特殊教育行动计划,完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就学机制,让每名残疾儿童都能接受公平的教育。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学前部、职业高中部,落实特殊教育学段“全覆盖”。健全医教康教结合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医教康教工作培训基地,对残疾学生实施有针对性康复训练。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确保特殊教育经费按标准落实到位。加大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好编制标准,完善工资待遇、职称评聘政策,让特殊教育教师乐于从教。
(三)全面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10.强化寻标对标提升。引导高中分别与全国名校或专家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借鉴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等,通过教师轮岗交流、教学经验分享、课程资源共享、专家团队来校指导等途径,提升高中教育教学水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对标名校跟岗挂职锻炼,更新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加大校际间管理干部的流动,全员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11.扩大办学自主权。培优配强高中校长,扩大校长用人权,赋予校长在副校长提名和聘任、中层干部选聘等方面的自主权。创新高中办学体制机制,积极推动改革试点,探索采取托管等形式,在高中人事管理、绩效分配等方面实现突破,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对素质和状态不适应高中教学工作的教师,实行转岗分流或者退出高中教学岗位。
12.加强资优生培养。按照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原则,探索多元化、立体式、精准化的育人模式,提前对综合素质训练营成员全市集中培养。在各高中成立教育实验班,开展针对实验班的推门课活动,加大校际间的考核力度,形成校际之间的良性竞争氛围。组建优秀生培育共同体,定期开展实验班跨校教研活动,实现资优生全面充分发展。鼓励学校聘请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和教研人员对资优生个性化辅导。加强对“强基计划”的政策研究,鼓励优秀生报考,为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13.强化初高中衔接。各初中结合自身实际,分年级建设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特色社团,以社团活动为引领,提升学生文化学科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分片区开展由初高中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的优秀生衔接培养机制,确定授课范围和进度,对学科竞赛和训练营入营成绩综合评定,纳入年终考核体系,压实学校主体责任。
14.积极稳妥推进教学改革。实施高中课程新标准和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实施选课走班方案,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新课标、新课程的校本研究,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正确处理学业考、等级考、高考的关系,实施好精准备考。
(四)大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地建设
15.建立普职融通育人机制。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能力与资源并重,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要求,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融通。推进实施“学历证书+若干专业能力证书(1+X)”证书制度,为职业学校学生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提供支持。探索逐步打破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籍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生学籍互转、学分互认,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相互融通。
16.强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鼓励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订单班”、“冠名班”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企业参与或举办职业教育,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探索将威海水产职教集团纳入省级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创建创客实践中心。
17.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坚持实训基地建设与产业技术进步相适应的原则,建设一处集教学实训、技术研发与推广、技能鉴定与培训、海洋科普教育、创新创业孵化为一体的多功能海洋智能创新实训基地。科学确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数量、工位数、设施设备等。新建旅游服务、机电技术2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好当家集团海洋学校建设中西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毕业生实地实训提供优越条件。
(五)探索构建民办教育创新发展体系
18.引进高端教育资源。深化与国内高等院校合作,服务我市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与国内知名教育集团的合作,在民办高端教育资源的引进上成功破题。采取争创教学试点、学科研究实践基地等方式,组织学校与国内权威教育机构合作,购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19.高水平办好青少年科教中心。坚持“精品化、多元化、数字化”的原则,拓展校外教育功能,在学生兴趣培养、能力提升、特长培训等方面发挥引领和平台载体作用,打造提升荣成城市品牌和教育“软实力”的新平台。积极对接国内外高端品牌运营商,合理引进优质合作项目,探索多种合作途径,将青少年科教中心打造成学生校外综合素养提升新基地。
20.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监管。对接银行,构建“民办幼儿园工资保障监管账户”机制,无上级部门审批,严禁动用账户所有资金,压实机关科室、辖区学校监管责任。
(六)深化特色品牌学校建设
21.强化全员发展提升。按照“分步、梯级、全面”发展的特色品牌学校建设规划,突出以点带面,推动试点品牌学校向项目化、深度化、内涵化发展;分步推进其他非试点学校进行特色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锻造区域教育知名度。
22.强化对标跟岗学习。搭建多元学习培训服务平台,分层组织各学段校长、副校长及骨干教师到改革先进地区对标跟岗学习,引领改革团队水平提升。引领学校无缝对接改革项目,深度融合改革学科,提升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素养水平。积极发挥教育咨询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定期组织召开会议,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推进特色品牌学校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23.举办教育改革论坛。定期组织校长、副校长、主任等人员围绕特色课程的建设、改革问题的解决和创新思路的落实等方面分享交流,逐步逐级提升特色品牌发展的引领力、课程建设的领导力、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力。发挥改革微成果的引领作用,激发全体教师参与创新改革,全面推动特色品牌学校建设向纵深发展。
24.强化督导差异考核。定期组织课程专家通过远程视频或入校调研等形式,对改革推进阶段成效,开展诊断评估、培训指导等活动。完善督导考核评价体系,围绕年度发展有效变量,在学科建设、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实行差异化考核,调动不同层面学校推动改革的积极性。
(七)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25.抓深课题项目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精细化管理、高效课堂、学科共同体建设、学科资源建设、心理健康、家校合作等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课题立项研究。以服务于教育教学主业为主,增强课题的科学性、适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学校负责人研究项目重点扶持,在过程指导、成果推广等方面重点倾斜。聘请高层次专家入校指导课题专项研究,提升课题研究专业化水平。
26.加强教研成果推广应用。通过小革小新成果评选、各级教学成果评选、“一师一优、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等形式,大力推介一批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实现科学发展的优秀教科研成果。依托教师成长学院,健全完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研究共同体,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专家型教研队伍。开展好多形式、分层次、分类别的各级各类成果应用活动,做好“永怀教育奖”研究成果评选、推广和应用。
27.开展师生阅读工程。结合改革实际,指导新教育研究小组阅读专业书籍,为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创设各类读书活动,引领全体教师每年读一本教育专著,提升专业理论素养。举办好每年一度校园“读书节”活动,引领学生开展好校园朗读者、读书征文、读书沙龙等活动,助力书香校园建设。建设好“雪梅读书写作团队”工作室,引领市级层面读书志愿服务活动;建设好“学生读写素养提升研究”工作室,提升学生层面有效读书和写作水平。
28.加强教研人员队伍建设。强化教研培训中心力量,坚持人岗相适,配齐配强学科教研员和师训员,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施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承担教研教改、青年教师培训、学科改革引领等职责。抓好名师工作室建设,组建学科名师精英团队,促进学科教师以点带面、共同成长。树立科学评价导向,把学科教学发展和实绩作为评价教研员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29.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落实中高考制度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
(八)加强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建设
30.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教师队伍信用建设,全面建立“教学+信用”教师管理考核体系,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让教育教学行为与信用建设有机结合。将每年9月份定为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月,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开展教师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引领教师找回教育初心和使命。持续开展有偿家教专项治理活动,实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
31.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健全“县管教职工编制,校管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奖惩”的管理机制。合理调配学校富余人员,坚持因事设岗、因岗定责,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兼职人员按照“一人多岗、专兼结合”原则配备,原则上在一所学校担任同一职务满6年的中层干部要轮岗交流。全面落实教师标准课时量制度,将完成课时量作为教师申报专业技术职务和表彰奖励的必要条件。
32.加大优秀人才招聘力度。在现有事业编制总量内,本着“退补相当”的原则,根据学生数量增长情况,加大教师补充力度。采取“公开招聘”和“个别引进”结合的方式,全职招聘市外取得地市级以上称号的名师名校长、取得县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在职在编优秀教师。采取“校园招聘”等方式,加大“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以上毕业生和省级优秀毕业生的引进力度。对籍贯或出生地是荣成的外地在职教师实施“英才回乡”计划。探索通过学校购买临时性短期服务的方式,解决突发性教师缺员问题。
33.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实施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依托我市现有的名校长、威海市名校长和我市名师,组建名校长、名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帮带6-8人,用3年时间再培养出一批名师、名校长。对主持人入选齐鲁名校长名师领航工作室、威海市教育名家工作室的,建设周期内,每年分别给予相应配套奖励资金。
34.完善校长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荣成市中小学校长绩效考核办法》,通过组织考察、学校考核、师生评议、专家评估等方式,对干部个人素养、办学水平及师生、社会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调整、职级晋升、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对站位不高、履职不当、担当不够、平庸无为、纪律不严、贻误工作或造成不良影响及后果的,以及综合评估位列末位的校长实行退出机制。
35.深化职称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修订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制度,重点向一线教师、偏远农村学校、办学质量突出学校倾斜。充分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提高课时量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权重。加大职称改革力度,根据工作量和工作绩效,加强岗位考核,建立职称能上能下的竞争性用人机制。
36.实施教师全员精准培训。发挥教师成长学院作用,对学校干部、教研人员、新教师、青年教师等不同教师群体,全员精准培训。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和个人能力短板,有针对性地推行培训学员个性化“订单式”自主选学服务,每学年继续教育达不到规定学分,不能参加评优选模、职称评审。通过承办各种高端学术现场会议、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等形式,及时推广荣成教育科研成果。有计划地安排优秀教师参加海外研修访学。
37.建立教师关爱机制。参照党政机关标准,落实教师用餐补助;采取校内改造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农村教师住宿和午休问题。实施教师年度免费健康体检制度,协调市内景区对教师免费或半价开放,在就医和购票等场所设立教师优先通道。严格控制社会性事务进校园,让学校安心抓好教育。
38.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加大教师典型选树力度,每年通报表扬一批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在媒体开辟专栏,加大教育事业宣传力度。设立教育事业发展基金,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教,用于教师奖励、教师培训、教育设施提升等。建立市直部门联系学校制度,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工会、妇联、民政等部门职能优势,统筹相关资金支持教育发展。
(九)推进现代教育精细化治理体系
39.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更新完善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每年列支专项资金,分年度完成全市学校教室多媒体、教学和办公电脑更新。与国内知名开发运营商合作,探索建设智慧教室,开展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学。利用国家、省教育大资源平台开展好各类线上教学活动,探索实现同步课堂、翻转课堂等新式教学方式的常态化应用,以教育的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
40.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扎实推进学校章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强化决策责任,减少决策失误。健全和规范教育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工作机制,积极运用法治方式处理信访案件,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强化普法教育,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强化国家意识、规则意识、公共意识。健全教师法治培训教育机制,将法治知识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
41.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从学前教育到高考助学贷款资助帮扶等工作。积极开展教育对口协作,全面落实各级对口支援县市各项工作,包括选择一批市级优质特色学校与帮扶县市有关学校开展结对交流;每年资助帮扶县市一定数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威海水产学校重点倾斜招收帮扶县市一些贫困家庭学生;采取专题讲座、影子培训或名师送教等方式;每年组织骨干教师等开展培训活动。
42.加强安全稳定工作。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完善校园安全精细化管理制度,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考核”机制,加强校舍、校车、食堂、消防等校园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改。全面推进校车、餐饮、安保公司化、专业化运营,落实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提升学校安保水平,逐步配齐中小学、幼儿园专职保安。按照威海校车管理标准,将民营幼儿园自备校车纳入校车公司统一运营。
4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指导学校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开发特色心理课程资源,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引进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精选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组织好各个学段心理健康专家团队,落实好对筛查重点学生“一对一”帮扶机制。加大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组织开展好各类团建活动,融洽教师之间的关系。
44.创新家校共育方式。建设好“网上家长学校”,面向社会招募、培养一批家庭教育讲师,定期到家长学校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家校委员会在学校章程建设、工程质量验收、入校技能指导、教育教学指导等方面积极作用。探索实施“三点半课堂”模式,落实好课后托管经费,购买社会美育、体育服务,开展好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工作。
45.加强督导考核推进。优化健全督学遴选工作,探索从退休干部、教师中,选用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经历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责任督学,专职从事督政、督学工作,保证督学队伍相对稳定。完善督学培训机制,将督学培训纳入教育管理干部培训计划,提升督学队伍专业水平。严格实行学校分级分类管理,强化督学实绩考核,实行公开挂牌制度,激发督学工作积极性。
四、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明确党组织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以及分管责任人的直接责任,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推进、一起考核。深入开展“一校一品”创建活动,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互促互通、同步提升。理顺民办学校党建管理机制体系,大力推进民办学校、培训机构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全面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干部。加强警示教育,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全员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区域战略发展重点,通过规划、评估等行政手段,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和管理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各相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制定本部门支持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强化教育先行和教育改革的舆论引导、社会联动,动员引导全社会正确对待、理解、支持和推动教育,形成齐抓共管合力,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合法权益。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本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分期分批完成校舍抗震改造任务。加快校舍消防改造,抓紧办理校舍建设手续和消防手续。统筹考虑城镇化进程、人口流动、户籍管理和计生政策变化等因素,科学调整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稳步推进乡镇小规模学校撤并工作。实施校园美化绿化增彩工程,建设“四季有花”的花园式学校,营造教书育人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