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民生
——为全市居民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管理
“您好,人和中心卫生院一名患者需要远程会诊……”收到申请信息后,荣成市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立即联系相关科室专家到远程会诊室,通过视频“隔空会诊”。这样的场景,荣成市民并不陌生。为方便老年居民在家门口就医问诊,荣成市卫生健康局在全市26个服务人口较多的村(社区)卫生室设置了远程健康问诊机。
远程会诊只是荣成“智慧医疗”很小的一部分。如今,荣成市、镇两级公立医院可共用一张卡(电子健康卡)就诊,通过这张卡,医生可查阅患者近几年在荣成所有公立医院的就诊记录、用药情况等。居民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也能获取信息,还能查阅到健康档案、历年体检报告等,更可享受预约挂号、用药提醒等服务。
“若是孩子,出生证明、疫苗接种等都能显示,‘智慧医疗’平台可提供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荣成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荣成区域健康大数据中心已汇集医疗健康信息数据8亿余条。同时,创新地将全市7万余名H型高血压患者、4000余名脑卒中患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网上“集中管理”,通过对健康数据的集成分析,为慢性病防控项目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慢性病防控“荣成模式”曾两次在“全国两会”受到关注,并被提案建议在全国复制推广。
荣成市“数字民生”建设中,“智慧医疗”平台是首个获得国家级荣誉的信息平台。2019年,平台一次性通过国家专家组现场查验,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为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等级四级甲等,正式跻身全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示范案例。
——荣成已形成“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
和医疗一样,养老也是民生热点。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荣成已形成“互联网+养老”线下线上结合的智慧化养老服务模式。
55岁的刘平是一名“海螺姑娘”。去年10月至今,她累计服务时长超800小时,共照护28名特困老人。目前荣成智慧养老服务除设置1个中心站外,全市有11个二级服务站。站长每月入户走访了解老人需求后报至平台,平台即自动生成每位老人的服务工单,并自动派发给就近的“海螺姑娘”。“我们通过微信小程序就能看到需要服务的老人和服务内容,平台对整个服务过程也能全程跟踪。”
记者在荣成民政智慧监管调度中心看到,LED大屏上,老人自理程度、街镇分布等养老服务各项指标,以地图、图表、排行榜等方式进行了直观展示,对全市养老机构、暖心食堂、养老产业运营等情况提供了全方位监管与数据分析。荣成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毕俊娜介绍道,民政局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对全市20多万名老年人进行了入户普查评估,形成养老基础数据库,先期通过数据分析确定了紧贴特困群体老年人需求的服务项目。目前,民政局已试点为全市3412名分散供养特困老人免费申请线下助餐、助洁、康复等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向社区居家延伸。同时,探索利用“智慧医疗”平台已有的建设成果,将老年人常用的远程问诊、在线签约家庭医生等健康服务引入养老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医养服务。
数字治理
——500多辆公交车均安装智能监测设备
想坐公交车,先在家查下车辆实时位置、到站时间;市区主要干道上安装的291个电子站牌不仅可显示公交车运行情况,还能实时推送临时线路变更信息等;全面实现了公交支付革命,荣成市域内全部线路公交车上实施微信、支付宝、美团、银联等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同时开通公交卡网上充值、网上年审,群众智能出行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乘坐出租车不慎遗失物品,求助智能找回系统,查找速度提高10倍,准确率100%;学院路上“黑车”盘踞,远程监控发力,行业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近日,在荣成市交通运输智慧中心,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队长连佳向记者逐一展示“智慧交通”的“聪明大脑”。通过平台,不仅能随时看到全市各类车辆的客流量、行驶里程、线路站点冷热情况等,甚至还能了解出租车单车收入这种此前相对难以精确统计的数据。连佳说,智慧交通的建设,既给市民日常生活带来便利,也能完善行业安全监管、有效降低各类运营成本。
记者了解到,目前,荣成全市500多辆公交车均安装了危险气体测试仪、疲劳驾驶检测系统、陀螺仪监管系统等智能监测设备,安全责任事故率下降55%,每年可节省人工安保费用800多万元。仅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分析功能,每年就可降低燃料消耗300多万元;实施公交线路最优规划、班点最佳设置,提前预防车辆事故等功能,每年可降低10%的运营成本。
下一步,“智慧交通”平台将持续扩大数据横向共享范围,实现与民政、交警、气象、国资、旅游等部门的数据互换。
——打造24小时全方位环境监管体系
以前经过港湾街道玄镇村附近,总能闻到刺鼻的鱼腥味,如今只有海风的清新;曾经的威海海高园(石岛管理区)、人和镇,是噪音、粉尘投诉的集中区域,如今这一带的理石厂都能依规生产,居民投诉量大幅下降。这一切都得益于荣成市企业用电量智能管控平台的运用。
荣成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张振远介绍,该平台是荣成“智慧环保”建设的一个项目,通过对全市62家鱼粉企业、14家重点污染源企业、15家表面涂装企业安装电量监控设施,打造24小时全方位环境监管体系。“平台利用电量互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采集企业生产设备和治污设备的用电信息,再通过大数据分析模型进行智能分析,可自动将报警信息发送至对应的执法人员手机端。”
近年来,为了有更多蓝天白云,荣成一直在智能化上“下功夫”。例如,创新开发河湖长制智慧综合管理平台,全市975名市镇村三级河湖长、225名河湖管员、41名督查员、53名镇街、部门联系人及社会公众投诉人全部纳入系统管理。巡河湖有实时记录、GPS轨迹,发现问题上传平台后,可自动生成督办单分派至各责任单位,问题处理、结果反馈等环节均实现了闭环化智能管理。
公开数据显示,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20年,荣成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359天,优良率98.4%,环境空气质量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河流和近岸海域水质全部达到相应功能区划要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数字服务
——实现全市文明实践“一张网”管理
“受台风影响,海边风大浪高,为确保群众安全,大鱼岛社区志愿服务队招募志愿者到海边进行警戒……”日前,一则活动招募启事发布在荣成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上,短短几小时已有21名志愿者在线报名。
荣成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副主任于静介绍,云平台2016年搭建,边使用边完善,目前已实现全市文明实践“一张网”管理。从志愿者招募、活动开展、到内容公示,全流程“上云”,公开透明。耕海牧渔、康乐体育等34支“专家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还在云上“摆摊”,接受群众在线“点单”。“我们定期将志愿者服务时长以大数据形式递送给市信用中心,不同时长可兑换相应的信用积分。”
“您在2021年共参加社区共建15次,累计志愿时长53.04小时,社区信用积分10分,请继续加油!”这是崖头街道得润社区居民于喜来最新的个人电子信用档案总结。于喜来说,作为AAA级信用居民,他可享受减免300元暖气费、免费乘坐公交、免费体检或免费游景区等209项守信激励。
作为首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荣成经多年实践探索出“志愿+信用”的“荣成模式”,曾多次受到国家发改委点赞,并作为典型案例入选中央文明办印发的《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方法100例》。目前,荣成已为全市60万本地居民、21万外来人口、6.8万个市场主体、121个部门单位、1420多个村居和社会组织建立电子信用档案,利用信用奖惩推动文明守礼蔚然成风。
——云平台录入24.4万社区居民基础信息
公园人行道上有宠物粪便、消防通道被堵……在荣成遇到类似麻烦事不用烦,拿出手机随手拍一拍,上传至“荣成社区”APP,不仅可以自动定位问题所在地,还能“1秒钟派单、1刻钟接单、1小时回复、1天内办理”。居民有事想联系社区、网格员、社区民警等,没有联系方式也不用愁,打开APP,就能看到所有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联系方式等。
荣成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荣成自2017年启动“智慧社区”建设,项目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居民信息大数据拓扑图、随手拍工单1秒钟精准派单、可视化地图帮办服务、全程化公益记录等10余项创新功能。
上线运营2年多,云平台共录入城市社区居民基础信息24.4万人、车辆信息4万辆,采集登记了城区95%以上的住宅小区楼宇基础信息。在这张“数据大网”中,所有信息分析均会记入居民拓扑图。通过“信息列表+拓扑图”的形式,社区工作人员能很清晰地知道这名居民需要什么服务,又能给社区带来哪些支持。
目前,平台累计办理“随手拍”工单9800多个,开展线上志愿活动3.8万余场。今年上半年,“智慧社区”平台和荣成市联动指挥一体化平台打通,一些社区范围外的诉求也有了“出口”。不久前,平台又联合荣成市教育和体育局开发了荣成市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划片区域查询,家长只需输入小区名字,孩子对应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信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