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招商引资精准化、专业化水平,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招商引资优化提升行动,奋力推动荣成高质量发展走在更前列。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围绕机制改革、渠道拓展、产业强链等方面实施招商引资
“1 2 4 6”工程。即组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畅通日韩、高校院所两个重要渠道,深耕日韩产业招商和科教高地建设;成立工作专班,做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西三角四个重点区域招商推介;聚焦海洋生物及医药与海洋健康食品、海工装备与港口物流、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文旅康养六个产业链,开展延链拓链补链招商。2021年,完成内资实物工作量15.5亿元,增长15%;外资到账1.7亿美元,增长5%。新引进内资总投资过10亿元项目5个,过亿元项目10个以上;新引进外资总投资过1000万美元项目3个,500万—1000万美元项目5个以上;新引进500强企业、上市公司、行业领军企业投资项目10个以上;新引进“三基四新”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占比达到75%以上,日韩、高校院所招商实现新突破。
二、优化提升重点行动
(一)专业招商队伍优化提升行动。释放体制机制改革的活力,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组建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从全市机关队伍中选拔专职招商干部,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招商人员,实行市场化薪酬激励机制。设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西三角四个“双招双引”工作专班,派驻专职人员开展城市推介、信息收集、项目招商等工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聘用经济顾问,协助进行招商对接、项目研判等工作。开展社会力量招商,将部分行业领军人才、荣成籍在外工商界人士聘请为招商合伙人,开展代理招商和乡情招商。
(二)产业链招商优化提升行动。围绕六条优势产业细分领域,实行靶向招商。机械制造方面,向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引进机械制造和电机链主企业,发挥鲶鱼效应,倒逼现有企业进行产业生态融合,推动康派斯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成立房车设计中心、名骏房车与哈理工荣成学院建设房车先进制造及智能化焊接联合研究中心,打造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争创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修造船和海工装备方面,以独有资源吸引战略合作伙伴,支持黄海造船、西霞口等“老牌劲旅”吸引大型资本或企业参股、控股,重新划分市场蛋糕。海洋食品方面,重点向产业高端化和市场终端化发力,紧盯瑞厚特医食品、维尔塔宠物食品等项目,形成特医食品、宠物食品特色产业聚集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上游以科技创业园为载体,扶持芯长征和中科阅芯合并上市,总部迁移荣成,二期扩产;抢抓歌尔微电子二期电子消费产品10月份试生产的机遇,引进配套企业;支持领骏科技、海芝通等深圳电子产业转移项目尽快投产。下游以服务外包产业园为载体,壮大数字经济产业,扶持东软睿道、阳光金服、万声信息扩大企业规模,新增员工1000人;力争大连华信、华拓金服、东软呼叫中心3个项目落地,新增外包执行额2亿元。新材料方面,推动有研集团万吨级高端磁材、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系列项目,打通稀土金属磁材的全产业链;加快与陕煤集团的合作,研发新一代碳纤维产品,打造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高地;推进维赛新材料高性能结构芯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向航空航天隔热降噪和新能源电池等领域转型。新能源方面,强化核电产业引领,发展氢能源、风电、光伏等产业,紧盯海水淡化、核电仪控、海上风电、渔光互补等项目,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海洋生物制品及医药方面,以百合生物上市为契机,提高企业在保健品行业中的话语权,吸引供应链企业围点布局;推广达因金控、奥萨、世纪博康等项目落地经验,以科技创业园为载体,争取再引进10家企业。
(三)大项目招商优化提升行动。深度挖掘招商资源,扩大荣成的“朋友圈”,分梯度推进500强、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等投资的重大项目。依托驻外招商机构,重点对接各类500强企业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的总部或分支机构。区镇街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研究提出年度招商引资主导产业,列出目标企业清单,重点突破。对国家电投、华能集团、光大集团、歌尔集团、海大集团、有研集团、南京明月、光华教育等已在我市投资的企业,以优质服务为纽带,争取扩大投资。对首旅集团、山东高速等投资意向明确的企业,加紧项目研判,破除落地梗阻,今年要率先启动首旅房车露营地、天下鱼仓等重大项目。对招商局集团、海尔集团、复星集团、首创集团等有意向在我市投资的企业,要深化战略合作关系,引领全市各级参与对接,找准切入点,推动达成实质性合作。对尚未接触的龙头企业,立足我市现有“双百”挂包企业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组织专班力量梳理合作的契合点,开展产业、资本、技术等领域的洽谈对接。对新接触的500强、央企、上市公司年内要访遍、意向要敲定,对拟投资的大项目制定工作专案,统筹协调要素、资源和政策保障措施,力促项目签约落地。
(四)重点区域招商优化提升行动。打通日韩、高校院所两个重要渠道,抓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西三角四个重点区域,高效策划招商引资活动。日韩,把握我市对韩航班“晚发朝至”“双向对开”的绝对优势,擦亮“海运价格、空运效率”的外贸品牌,巩固深化与日韩政府部门、相关机构和大企业大商社合作机制,与M经济新闻社、中坚企业联合会展开合作,在仁川和大邱举办跨境电商、海洋食品、康养医美等专场招商活动。与仁川弥邹忽区、仁川西区、京畿道杨平郡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承接韩国企业转移,适时推进清华启迪与首尔大学的中韩产业园等重大合作项目。高校院所,借力武汉理工研究生院和国际医学院建设,引进科技含量高、增长潜力强的“四新”项目,紧盯清华大学科研基地、启迪教育、华工科技智能制造等高校合作项目,推进苏州外国语学校威海校区、光华职业学院等现代教育项目,打造高端教育品牌。国内,务实创新招商方式,按照招商目标热力图,重点攻坚“链主型”和“撒手锏”企业,组织市级招商活动10次以上。对企业外迁度高、高校院所扎堆、新兴产业丰富的地区,引导全市各级开展小组团、高频次、专题式招商活动300次以上。同时,按照“园区谋划、全市搭台”的原则,举办海洋生物与医药及海洋健康食品、康养旅游、海工装备与港口物流、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服务外包等专场推介活动,争取年新增在谈项目80个以上。
(五)资源要素招商优化提升行动。在土地保障上,深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鼓励引导区镇街通过处置批而未供、摸排可利用招商地块、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方式,全年挖潜土地2000亩以上。在规划保障上,将招商引资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相结合,对全市闲置面积10亩以上的可建设用地、1000平米以上的厂房和2000平米以上的商贸设施,明确开发方向和合作模式,实行数据库和台账化管理,加强对外推介。鼓励人和、虎山依托“西南片区突破行动”,抓好产业发展规划,提升西南片区的形象功能和产业支撑,助力渔港小镇和海参小镇建设;支持夏庄、滕家、荫子等内陆镇工业园“腾笼换鸟”,采取土地出让和资产入股的方式引进投资者,促进园区产业更新升级。在政策保障上,落实好招商引资引荐人奖励办法等扶持政策,对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大项目、高产出率的好项目,均可比照周边地区标准,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加大支持力度;招商引资项目享受“市民”待遇,同等享受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等各类产业扶持政策。在人才保障上,优化“百千万英才计划”政策,加大校地合作力度,密集举办人才对接活动。在金融保障上,争取央行低息再贷款资金及其他优惠信贷政策,推进信用贷款、股权及知识产权质押、动产质押等新型质押业务。加强与域外风投、基金公司的合作,引进摩根大通、山东财金等投资公司,为我市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用活制造业改造提升政府引导基金,为项目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考核引导。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修订招商引资考核与激励办法,强化制造业招商、日韩资招商以及市领导参与招商工作的目标引导,在全市营造浓厚的招商氛围;将招商引资与诚信建设挂钩,对提供有效招商线索的市民,给予信用加分。突出对招商引资典型单位、典型人物、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发挥先进事例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各级突破思维定式,探索适合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的招商策略。
(二)注重工作督导。建立在谈、签约、推进项目月调度工作体系;健全现场督导和通报工作制度;对新实施的重点招商项目组织观摩和经验交流;对主要负责人外出招商、项目储备数量、可利用招商地块、闲置资产盘活、外资到账等情况每月通报;对内资实物工作量、外资到账金额按季度考核并全市排名。利用智慧招商平台,对全市重点在谈、实施项目推进情况,走出去、引进来招商活动开展情况,实施全程动态管理。
(三)统筹招商力量。牢固树立全市招商一盘棋理念。市级领导高层推进,深度参与招商引资工作,指导区镇街联络客商、对接项目,协调解决难点问题,发动各方面力量推动项目落地。全市建成招商信息集成平台,树立招商“有解思维”,高效处置各类招商信息和资源,按照信息对称、资源最优、亩产最高等原则,合理进行招商信息匹配、资源调配和项目流转,为投资方找到最优解。强化“飞地招商”意识,充分发挥科技创业园、海洋高新园、核电产业园、服务外包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在产业集聚、政策叠加、配套服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优化基础设施配套和宣传推介力度,以包容胸怀承接全市项目。
附件:1.市级领导班子成员挂包基层招商引资配档表
2.区镇街招商引资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