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制约经济活力进而影响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是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荣成市规模以上海洋食品企业达260多家,连续38年居全国县级首位。后受疫情冲击,海产品及加工品出口不畅、内销低迷,涉渔企业海产品原料大量积压,资金周转遇到困难。对此,荣成市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实施供应链金融服务,通过存货、仓单质押等方式,把企业静态的海产品变成了动态的现金流,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一、汇众力,财金融合开辟涉渔金融服务“深蓝海”
一是聚集资源,合力搭建平台载体。为解决涉海企业融资和销售难题,荣成市出资2550万元,牵头促动赤山集团、鑫发集团等当地8家龙头渔业企业出资2450万元,成立了山东省唯一具有金融属性的大宗海洋商品交易平台——威海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简称海商中心)。投资120万元,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高标准的第三方云仓储监管系统,对监管库内货物进行实时监管。开放手机客户端,实现了借贷方、仓库方、银行、担保方等多方实时监控、数据交换和信息沟通。
二是政策跟进,建立完善扶持体系。荣成市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支持海商中心开展海产品供应链金融业务。一是按照其为企业提供融资额的5‰予以补助,二是对租赁监管仓库及物联网信息化改造按费用的50%予以补助,三是对会员企业在平台交易按交收额予以奖励,目前已累计发放各项补助资金757万元,吸引了862家会员企业参与交易和融资,推动会员企业线上完成渔货现货交易额48亿元,产业集聚效应凸显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新型抵质押物范围,实施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海产品质押融资。
三是招才引智,夯实金融智力保障。荣成市出台招才引智新政策,大力引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专业人才,先后帮助海商中心引进5名国内名校毕业硕士、金融从业经验丰富的优秀专业人才,并将海商中心60%以上人员用于主攻供应链金融、线上线下推广,融资规模快速增大。
二、集众智,精准施策丰富多元融资“工具箱”
海产品因标准化程度低、储存条件高,存在评估难、监管难的问题,对此,海商中心从海产品动态评估、实时监管、兜底回购三方面入手,根据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推出农担贷、货压贷、仓单贷等多样化融资模式,切实解决涉海企业融资难题。
1.担保贷。针对融资需求300万元以下的企业,海商中心、省农担公司、合作银行三方共同参与,省农担为从事涉海渔业产业捕捞、加工销售的企业进行担保,海商中心对企业提供担保的质押物进行监管并出具仓单,合作银行放款。
2.货压贷。针对融资需求300-500万元的企业,海商中心、荣成农商行等银行双方参与,用企业的海产品质押,海商中心评估后出具存货凭证并实时监管,不用其他担保方式,就可获得银行融资。
3.仓单贷。针对融资需求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海商中心、荣成安信担保公司、合作银行三方参与,企业将海产品存入指定监管仓库内,海商中心对于货物的数量、质量清点无误后出具仓单,银行进行融资业务授信,以该产品为质押,银行放款。
三、谋共赢,走好控风险与降成本“平衡木”
一是质押货物总值可控。受季节等因素影响,海产品价格波动很大,对此,海商中心在初始估值时,根据2家以上大型企业估值、线上询价、海商中心实时交易价格中的较低价确定。通过不定期向多家企业实时询价的方式与自建的大宗海产品价格指数平台的货物价格进行综合评估,合理确定货物的即时价值,确保质押货物总值在可控的范围内。监管过程中,每日监测质押物价格变动,若出现价格跌幅超过10%,要求企业补货或部分还款。
二是兜底回购风险可控。针对货物处置风险,引进渔业龙头企业作为兜底回购方,企业不能按时还款时,海商中心将第一时间降价15%启动拍卖程序,若两次降价15%即降至评估值的72.25%仍未拍卖成功,则通过引进龙头企业作为兜底回购方的方式,回购方立即购买质押物,直接用于生产加工,款项归还银行本息后若有结余,归还贷款企业,保障各方利益不受损失。
三是拓展供应链金融内涵。海商中心创新打造基于区块链+物联网的现代海洋产业平台型供应链金融第四方平台,把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银行、监管、评估、保险、担保等机构集聚到同一平台,打造“平台申请——货物入库——评估+保险+监管方+货主估值——核心企业确认——平台出具仓单——银行推出放款单——企业选择——银行放款”的全链条线上融资,提高融资效率。
放眼未来,荣成将依托全国最大的海产品加工基地优势,以海洋产业供应链金融为切入点,切实提升海洋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