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两会专题

荣成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荣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审查结果的报告

时间:2021年02月04日 09:23 来源:荣成市人大办 浏览次数:

                                                         (2021年2月2日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


荣成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荣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财政经济委员会结合会前的初步审查和本次会上代表们的意见,又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程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十四五”乃至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应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市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工作中依然存在短板和弱项,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全市上下必须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树牢有解思维、底线思维,聚焦“十个突破”目标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解决问题,努力开创荣成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市人民政府提出的纲要草案,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威海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和我市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提出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符合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符合我市实际,建议本次大会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荣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确保“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顺利实现,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激发实体经济新动能。把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全方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集聚要素资源,加速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稳步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常态化开展“企业院所行”“院所专家荣成行”等活动,建立与高校院所的长效合作机制,促进关键技术、人才智力等优质创新资源向我市集聚。聚焦海洋生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强与高校院所对接力度,健全创新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深化企业“科技副总”工作,支持骨干企业参与国家、省级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创新工程。聚焦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加大引才力度。

二、加快动能转换,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抓手,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业融合。提升海洋食品、机械制造、船舶修造和海工装备三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等新兴产业,打造全域旅游、房车发展的特色经济增长极。加快海陆统筹、产业联动,推动海洋全产业链提升,壮大海洋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海洋产业,加快深海养殖工船、智能深海网箱建设,启动海洋牧场提升工程,集中优势资源培植特色牧场。坚持保护提升与有序开发并重,开展浅海、海湾、河口、海岸带、潮间带湿地等重点区域海洋生态、原始地貌修复和保护整治工程,提升千里海岸线自然生态。

三、坚持抢抓机遇,着力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坚持抢抓机遇、借势借力,统筹国际国内市场,加大力度促消费、扩投资、稳链条,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推进城市消费档次升级,科学布局商业综合体项目,繁荣发展夜间经济,释放消费潜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等投入力度,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有效投资。坚持以改革释放活力,以开放拓展空间,着力打造环境更好、政策更优的营商环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合作共赢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社会信用建设顶层设计,开展行业龙头域外强企对接合作,开展强链、补链、拓链招商。

四、统筹区域协调,着力提高群众获得感。坚持全域统筹、一体化布局,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坚持精当规划、精美设计、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精明增长,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改善民生,持续丰富城市元素,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优化就业创业环境。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位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织密社会保障网,建立健全覆盖全面、统筹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