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性和突破性工作
一是加快组建文旅集团。梳理我市文化、旅游、休闲等国有资源,理顺体制机制,组建国有文旅投资集团,注入优良国有资产,深度参与景区景点投资经营管理、文旅项目包装招商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等,统筹全市旅游运营管理和营销策划,实现专业管理、抱团发展。
二是打造荣成旅游IP。与上海景域驴妈妈集团合作,挖掘荣成特色自然资源和始皇东巡、卫所文化、渔家民俗、红色印迹等文化符号,提炼成为有统一艺术风格、统一视觉标准的荣成文创符号体系。年内制定发展定位和IP体系,从游客视角出发,合理配置、科学引流,开发“网红IP”产品,形成爆点效应。
三是建设东海岸宿营带。为推动全域旅游与房车文化融合发展,打造“宿营公园+微营地”荣成模式,细化东海岸宿营带建设规划和方案,计划7月前完成项目建设,举办中国国际房车旅游大会,培育房车旅游新业态。对《威海千里山海景观旅游公路旅游驿站》所确定的48个旅游驿站,计划启动2个一级驿站和16个二级驿站的改造提升工作,挂图作战,明确建设内容,拿出推进时间表,力争高位推进,走在威海市前列。
四是实施旅游提质工程。重点实施“村庄景区化”和“精品民宿”两个乡村旅游品牌提质工程,大力发展场景化民宿旅游,培植景区化村庄,建立民宿发展激励机制。力争年内培植10个景区化村庄、11个精品民宿组团,新增精品民宿50户,进一步叫响荣成乡村旅游品牌。
五是搭建全域旅游电商平台。在智慧化建设上,重点推进智慧旅游二期开发,加快景区景点、海洋牧场、新兴业态的整合力度,形成以运营为抓手的电商化旅游产业平台,打通与携程、美团等OTA平台链路,实现城市品牌整体运营,打造非标化线上旅游产品。
六是创新文旅融合试点。整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探索“文化+文物+非遗+民俗+旅游”等文旅叠加模式,提升一批乡村特色文化阵地,建设以“特色文化设施、特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文旅驿站,纳入乡村游精品线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七是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落实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环黄渤海片区近期工作建议(2019年-2021年)》精神,开展成山头、始皇庙等历史遗迹的“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
二、重点工作
一是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对成山头景区整体重新规划策划,挖掘太阳文化、秦皇汉武文化,加快推进海洋馆、航海博物馆、水上乐园等项目建设,重振老牌景区形象;那香海景区以钻石沙滩、游乐项目、鸡鸣岛等为核心资源整体提升改造,全面启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赤山景区加大研学项目开发力度,与花村、画村等旅游资源一体串联,打造“山海赏花作画”精品路线,培育新的旅游观光点。
二是开发西北旅游市场。突出滨海旅游特色,通过网络媒体定向推介和现场推介,重点开发川、渝、晋、陕、蒙等内陆城市市场,展现荣成海滨风光,通过自驾旅游协会、网络媒体组织开展自驾游和高铁游,扩大荣成城市旅游品牌影响力。
三是开发夜间娱乐项目。通过招商、合作等形式引进美食、休闲、娱乐类商户,打造环樱花湖、石岛渔人码头、那香海等夜间经济圈。组织小型演艺组织走进景区景点、休闲街区、民宿等场所,开发夜间文化演艺活动,开展常态化渔民号子、渔家大鼓、渔家秧歌表演以及非遗项目展示活动30场次,打造“夜市文化秀”品牌。
四是策划文旅主题活动。利用好家祠、旧学堂、地瓜窖、大礼堂等场所,将乡村文化寓于旅游之中,开发“访古村、看今朝”主题体验产品。邀请主流媒体、网络大咖走进荣成直播踩线,用跨平台全互动体验式方式,多角度展示我市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举办非遗研学、艺术研学、展览展示等非遗和手工艺体验活动,打造“蔚蓝海洋 行走课堂”研学活动品牌。举办千人交谊舞、千人渔家秧歌、千人“渔家大鼓”、经典诵读等赛事活动,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全省比赛。深入打造郭永怀事迹宣讲团和永怀讲堂两个社会教育品牌,年内完成红色研学1000班次,与邓稼先干部学院、“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和山东省社科院合作,开发特色思政课3-5场次。
五是维护市场经营秩序。统筹开展疫情防控,督导公共文化场馆、A级景区、星级饭店和文化经营单位落实分时预约、健康码核验等通行制度。开展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全年计划督导重要景区、星级饭店、文化场馆开展应急演练32次。推进“信易游”“信用阅”文旅惠民信用激励政策应用,对文旅经营场所开展5次常态化随机抽查监管,全年预计出动执法人员1000人次,检查景区、网吧、KTV、影院等200余家经营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