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崖头街道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唯旗誓夺、事争第一,干则一流、出则精品”,坚持结果导向、底线思维,全方位补短板强弱项,展现新担当新作为,2021年实现税收5亿元;民生诉求满意率达到95%以上;千方百计推进积案“清零”和初信初访100%处置,不再发生进京越级访。
(一)抓管护提品质,呈现精致城市建设新面貌。通过棚户区改造,崖头街道整体面貌有了大的提升,但总感觉管理不精细,物业管理类诉求占比高达30.3%,私搭乱建等问题仍然存在,必须由“大拆大建”向“精雕细琢”转变。计划实施“城市品质突破年”。
1.突破重点区域拆迁。2月底,完成11个区域征地拆迁和705栋旧房拆除,6月底前完成目前剩余的32个拆迁问题解决,基本消除城区内有碍观瞻的建筑。
2.突破物业服务质量。6月底前,在40个小区组建业委会,年底实现140个小区全覆盖。2月底前修订完善物业服务标准和考核办法,每月由社区、业委会联合住建部门进行检查,结果与物业补贴发放挂钩,倒逼提升服务水平。
3.突破老旧小区提升。3月底前修订完善老旧小区改造五年规划,分期分批实施改造,力争年底前完成冠岭、惠风等6个小区改造,同时完成智慧化改造,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4.突破常态解决问题。4月底前,对2020年已解决的480处和需突破130处的“回头看”,建立村居干部自查、网格员巡查、街道督查的常态化问题发现整改机制,对整改不到位的单位或个人采取信用惩戒、纪委约谈等措施,确保把不精致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二)抓环境抢机遇,打造经济转型升级新高地。崖头街道工业项目少、服务业层次低,对此,计划实施“经济发展提速年”。
1.加快项目建设。推进好投资13亿元的5个项目建设,确保富智大兴电机项目9月份投产、美辰口腔医疗中心8月份投入使用、北大街海鲜市场9月份投入运营、玥儿湾酒店12月底前投入运营、道南于家商贸综合体12月底前完成主体和内部施工。
2.优化营商环境。组建挂包服务企业专班,每月到企业实地走访一次,街道每季度召开一次座谈会,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实行台账管理,落实专人负责,提供“保姆式”服务。做好阳光新城商贸综合体、希尔顿欢朋酒店等项目引进,力争6月底前落户。联合辖区企业,外出对接恒力控股、浙江自力建设、青建集团等,力争达成合作意向不少于5个。
3.盘活闲置楼宇。以成山大道两侧商业综合体等为重点,制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和楼宇盘活优惠政策,年内上城国际、利群广场等项目部分投入运营,盘活率增长15%,利用3年时间将剩余楼宇全部盘活,打造特色消费街区。对“半拉子”工程,3月底前完成缔景城、星河郡2个项目一期楼房交付,12月底前完成道南姜家安置楼建设。
(三)抓源头防风险,开创社会和谐稳定新局面。崖头街道民生诉求多、上访群体多,根源在被动应付多、主动作为少。计划实施“社会治理攻坚年”。
1.关口前移。建立民生诉求预判机制,运用街道联动指挥平台,每月开展1次“大数据”预测,提前干预实现“未病先治”,减少民生诉求数量。在办理中,每周召开1次调度会,对不满意件、退办件等集中评估、跟踪督导,推动满意度达到95%以上。
2.疏堵结合。对初信初访,落实书记主任挂包机制,全力调查答复,提升化解率。对信访老户,通过班子成员联系、真心交朋友等形式,确保关键时刻说得上话、谈得了事、不出问题。对退役军人,争取每年挖掘就业岗位不低于200个,将服务链条拓展至退役军人亲属,确保不发生进京越级访。
3.优化机制。配强街道综治中心力量,每季度开展1次业务培训,解决网格“不会干活”的问题。推行分级管理机制,对各项问题分为“红、橙、黄、蓝、绿”五个层级,逐层制定处置措施,推动网格问题由粗放式向精准高效处理。同时吸纳退休干部、民警、律师等进社区,逐个社区成立“老干部帮帮团”“老村长调解室”,让群众来解决群众的问题,年内实现“全覆盖”。
(四)抓服务惠民生,实现城市社区管理新进展。21个城市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只有曙光、香河等5个“老品牌”,还有30个城中村亟需融入社区。计划实施“社区全域提升年”,
1.大党建格局再提升。6月底前完成沽河、南山等党群活动中心建设,年底前实现21个社区标准化网格党群服务站全覆盖。利用3年时间完成社区标准化建设,其中年内完成南山、沽河、德平3个社区标准化建设。推广河西社区商圈联盟做法,将党组织延伸至商圈楼宇,吸纳企业、商户等融入社区治理,解决单打独斗的问题。
2.社区工作队伍再提升。按照1名书记联合1名副书记、1名副站长的“1+2”模式,为每个社区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强化社区工作力量。建立社工参与网格治理、网格员协助社工机制,将网格员发现问题数量、解决问题质量和组织开展活动情况纳入考核,改变社工与网格员“两张皮”的问题。
3.信用品牌塑造再提升。围绕上楼后居民习惯转变、素养提升,组织城中村村民与社区居民联合开展无物业保洁、规范停车等针对性强的志愿活动,年内组织3000场次以上,推动管理融合、人心凝聚。常态化开展“信用有礼”“信易+”服务,每个社区再出台3项以上激励政策,打造五星级信用楼道200个,丰富信用超市、共享屋等服务场所建设,擦亮社区信用品牌。
三、保障措施。队伍建设由“一阵风”向“常态化”转变,锻造精致机关。以干部作风大改进为契机,重点通过建立三个常态化机制,推动干部作风常态化改进提升。
1.建立常态化的联系分包机制,真正把问题摸清摸透。结合街道实际,建立“1+2+3+5+20+50”的常态化联系分包机制,组织每名班子成员、机关干部每人常态化联系1个项目、2艘渔船、3户贫困户、5家企业、20名人才、50户群众,每月走访一次,明确具体走访时间和具体要求,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把企业、群众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摸清、摸透。
2.建立常态化的问题研究机制,真正把解决措施做实做细。将市委巡察问题整改、渔船管控、违纪信访举办件整治、难点问题攻坚、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作为作风改进的重点,从深挖思想层面的根源和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每月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以难点问题的解决推动整体工作的落实。
3.建立常态化的督办机制,真正把问题解决落到实处。推行“周调度、月回头”的督办机制,每周调度重点工作、难点问题解决进度;每月组织“回头看”,对完成标准高、效果好的,在街道、社区、合作社设置先进典型事迹榜,大张旗鼓地宣传典型事迹;对逾期未完成或落实不力的,统筹运用考核、信用、执纪监督第一种形态等多种措施,倒逼机关、社区、合作社三支队伍担当作为、履职尽责,聚力推动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