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中心>今日荣成

我市打造海洋生物科技产业集群

时间:2021年12月01日 15:08 来源:荣成市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前不久,在成山镇天鹅谷采摘园,葡萄挂满枝头,游客络绎不绝。“我们这儿的瓜果特别甜。一般的葡萄糖度在14度左右,我们的是16度。”采摘园管理者王旭波介绍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使用了海带肥。”海带肥是以海带酶解液为原料制成的生物有机肥,是我市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我市已有20个村的村民尝到了海带肥带来的甜头。

“最不济的情况下,这两亩草莓也能收入18万元。”崖头街道前密文村的草莓种植户王华波也对海带肥赞不绝口。去年,王华波头回使用海带肥种草莓,“8桶肥,花了1000多元钱,挺贵的。”但他很快就发现这笔钱花得值。“我用糖度仪测了一下,糖度在16到17之间,而之前都是在13度左右。”王华波说道。有了好品质,自然就能卖上好价钱,“每斤价格比别人高出五六元,最多的时候能高10元。”更多利润体现在采果期上,别人种的草莓在4月中下旬就不再结果,王华波的大棚草莓采摘可以持续到6月,“一个来月就比别人多卖两三万元。”

2020年,我市海带产量44.3万吨,占全省的80%、全国的27%。虽然产量常年稳居全国县级市第一位,但我市70%的海带收获后只进行盐渍、烘干等初级加工,经济效益不高。“其实,海带既能作为营养食品、工业原料来用,也能生产出生物医药基料、生物肥。”市委工业企业工委副书记汤序波说:“为拓展、衍生海带加工品的新功用,这几年我们着力打造以海带为源头的创新链条,已经研发出十几种高新技术产品。”

以威海市世代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大连海洋大学等6个研发机构结成联合创新体,共同开发海带肥,用三年时间主攻“海带酶解”研发,掌握了海带从原料转换成小分子形态的核心技术,突破了多种溶解酶配比的国际难题。“简单来说,就是把鲜海带粉碎,再进行酶解,最后对海带液进行调配。”总经理李明潭介绍道,“实际上,它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三个环节我们都掌握了核心技术,有9项发明专利。”

把海带“吃干榨尽”是我市以协同创新引领海洋科技经济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我市借助山东省建设海洋强省、威海市全域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城的大势,投资40多亿元建设了海洋高新产业园和海洋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并作为国际海洋科技城的东部板块,定位为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吸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科技企业落户,在海洋活性物质提取、医用蛋白加工、海带肥研制等方面攻关克难,培植起诸多细分产业,开发海洋生物提取物、生物肥、鱼油、氨基酸蛋白、肽类、多糖类等50多个新产品。

截至目前,我市已形成海洋生物制品、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全市海洋生物科技产业集群规模年均增长超过20%。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