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用工贵,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荣成市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打破企业各自为战模式,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招聘、使用、培养举措,全力打好化解用工短缺攻坚战,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资源保障。
一、坚持线上与线下并举,拓宽企业招聘用工渠道。主动顺应企业招工逐步走向线上大趋势,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同步招工新模式,最大限度延伸企业招工触角。
线上:一是网络直播推介用工环境。借鉴网络直播带货做法,依托“智慧荣成”平台,常态化推介用工政策和企业用工需求、薪酬待遇,为各类应聘人员提供人岗相适的多样化“菜单”。二是现身说法解答用工疑问。针对应聘人员对异地就业普遍存在的心理疑惑,在全市各行各业挑选一批长期在荣外来务工人员,采取招聘现场、在线交流等方式,现身说法、答疑解惑,客观公正地讲述在荣务工就业感受,让应聘人员尽可能地了解真相,提升招工可信度。三是视频对话演示用工场景。顺应新生代就业群体追求更优生产生活条件新期待,每年大中专毕业生应聘高峰季,组织企业现场视频连线,全面展示企业所处区域位置、岗位劳动强度、生活设施条件等信息,让应聘人员心中有数,避免产生心理落差,提升用工稳定度。通过打出系列“组合拳”,大幅提升企业招工竞争力,有效克服疫情影响,来荣务工就业人数较2019年增长3%。
线下:一是直系亲属陪同应聘。出台外来务工人员聘用指南,鼓励企业落实直系亲属陪同应聘优惠政策,凡是陪同来荣应聘的直系亲属,以签订的劳动合同为依据,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报销车船住宿费用,免费游览全市所有风景区,让应聘人员和直系亲属来荣就能感受到亲和力。二是政府之间协同招聘。抢抓中西部地区将劳务输出作为脱贫攻坚重要举措的机遇,加强与深度贫困地区联系沟通,建立劳务输出输入合作关系,以政府组织互信程度提高劳务输出输入稳定度。针对农民工讲究实惠的心理,探索推行“土豆换人”等购买生产生活资料模式,引导当地劳动力从种地束缚中“解放”出来,以现实收益增强其来荣务工的内生动力。三是走村串户上门招聘。联合劳务输出地人社部门制定企业招工实施方案,编制拟招用人员名册,挂包企业机关干部牵头,人社部门和企业参与,深入偏僻村寨农户家中走访恳谈,动员来荣务工就业,极大增加了招工半径和渗透力度。目前,招工范围已从山东西部、河南、安徽为主,扩大到云南、贵州、新疆等地区,形成纵贯中北、横跨东西的劳务输入网络。
二、坚持用人与育才并重,拓展员工成长发展空间。树立“人人渴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理念,搭建用人育才平台,逐步将来荣务工人员锻造成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人才群体,既为就业输入“养分”,又为创业厚植“沃土”。
一是分层次开展专业培训。针对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技能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构建以市劳动用工培训中心为龙头、联结规上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员工岗前技能培训体系,将专业培训细分为海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类近百个专业,按照分门别类、因材施教原则,组织开展系统化对口培训。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与威海技师学院、海洋职业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建立合作办学关系,着眼培养首席技师、“金蓝领”,通过高校教师进企业、企业中高技能人才进高校“双进”形式,开展在岗在职员工技能更新升级专项行动,促进员工素质能力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契合。近年来,全市所聘用的首席技师、命名的“金蓝领”“双进”占比高达80%以上。
二是按技能兑现薪酬待遇。在每年发布省定最低工资指导线的基础上,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全面摸清每个产业的工资待遇底数,对标与荣成市经济实力相当的城市,以产业技术精度要求、劳动强度等因素为依据,确定各行业工资指导线,督促企业以高于对标城市的薪酬标准吸引来荣务工就业。选取部分企业实施薪酬和产权制度改革,引导企业“凭本事”发放薪酬、分配股权,将企业效益与员工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鼓励支持员工参加国内外各类技能大赛、申报优秀人才项目、考取各类技能人才证书,按级别和名次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激发员工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仅海洋渔业领域就有9000多名来荣务工人员获得职务船员证书。
三是凭绩效确定岗位晋升。坚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原则,出台《关于落实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政治和经济待遇的指导意见》,激励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树立“有为才有位”的进取意识。在政治待遇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来荣务工人员给予一定比例的“两代表一委员”名额。在经济待遇上,打破工程技术类与专业技术类互不兼容的瓶颈,督促企业按照“谁管理、谁聘用”原则,凭德勤能绩“论功行赏”,自主评聘相应等级的职称。通过能上能下、公平竞争的方式,让每名职工都有机会晋升岗位,实现个人成长与企业、城市发展高度融合。目前,全市已有上千名外来务工人员晋升车间主任以上职务,200多人担任高管职务,35人成为“两代表一委员”。
三、坚持生产与生活并行,优化员工就业创业环境。把创建“最暖就业城市”作为打造“自由呼吸·自在荣成”品牌的重要内容,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全面落实《荣成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管理规定及系列清单》,优化来荣务工就业人员生活条件,打造自由自在就业创业“小气候”。
在文化生活上,重点打造两大平台载体。一个是投入8.6亿多元,新建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文化宫、市镇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城市书房等设施,常态化开展文化和文明实践活动;另一个是采取以奖代补形式,鼓励村企投资改造升级文化娱乐场所及设施,建设集文化娱乐、文明实践、社会信用治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站(所),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业余文化生活格局,改变从家庭(宿舍)到企业“两点一线”的“钟摆式”生活习惯,让来荣务工就业人员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情感生活上,从预防、疏导、干预三个维度入手,建立来荣务工就业人员全链条情感生活服务体系。预访预警方面,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编发《心理健康服务手册》《心理健康知识读本》系列丛书6万余册,制作投放心理健康短视频、宣传短片、音乐治疗音频及“和谐家庭”样本等350余个,开展心理讲座400余场;开发大数据平台,精心设计心理状况调查表,统计分析心理演变轨迹,为有的放矢开展心理干预提供精准依据。心理疏导方面,把握不同行业、民族、层次、成长阶段的认知特点,成立由40个重点部门、镇街组成的心理服务社团,围绕就业之初、婚姻前后、育儿养老、职业职务变动、突发事件、民族节日(习俗)等重要节点、场景、情形,提前介入、主动沟通、纾解情绪。危机干预方面,依托“解语花开·心灵家园”、QQ群、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理论+实战”专业化心理培训;组建百名二三级专业心理咨询师领衔、近万名志愿者参与的心理指导队伍,借助工会、团委、妇联力量,在3000多家企业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为重点人群提供情感咨询、压力缓解、心态矫正等专业化服务,去年以来先后解决4300多人的心理困惑。
在家庭生活上,强化“进了荣成门就是荣成人”理念,把来荣务工就业人员当成自家人,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己的家事,不仅关心关注其本人的“油盐酱醋茶”,还关照关怀其子女、父母、兄弟姊姝的“喜怒哀乐愁”,力求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近年来,全市公立学校、幼儿园先后接收来荣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就学1.7万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37%;提供廉租房506套;随迁60岁以上父母全部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免费乘公交、查体和燃气补贴等待遇。这些实打实的举措,有效增强了来荣务工就业人员“荣成发展我发展,我与荣成共兴衰”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留一人心、拴一家人心、连多家人心”的连锁效应,先后有2000多人举家来荣定居,每年经来荣务工就业人员推荐介绍的新增就业人员超过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