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基本底线和最大优势,以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目标,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扎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广度继续延伸,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攻坚全面加强、成效显著。
制度革新 “大环保”格局发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靠制度。
我市突出规划引领,强化监管约束,组建市生态环境委员会,统一协调全市生态环境工作;成立市级生态文明建设协调中心,把过去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河长办、湖长办、湾长办、扬尘腥水办等职能进行整合,专门负责协调指导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红黄绿”三级分类管理制度,对两次突击检查或日常巡查不合格的企业提升监管等级。与环保大格局相对应,我市还依托社区优势,在成山镇、崂山街道、寻山街道、城西街道、崖头街道首创生态环境宣教调解中心,积极化解环境污染纠纷、解决群众诉求。同时,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配备159名网格员,常态化开展巡查,发现问题马上整改。2020年巡查发现问题233个,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成。
紧抓制度创新这个“牛鼻子”,我市还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了涵盖环境信息感知、企业信息管理、环保业务管理、网格化问题处置、报警信息智能派发的现代化、智能化环保管控平台,实现了“全市生态环境一个平台监管、生态环境问题一个平台处置”的目标,通过不断革新环境保护领域的体制机制,搭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制度体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日渐走向成熟。
污染防治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美好的一天开始了!看着这曙光、蓝天、白云,心里亮堂堂的。”天气晴好的时候,家住市区的董女士总是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晒图,秀一秀那抹“荣成蓝”。
?“蓝天白云”是群众判断空气质量好坏最直接的感官标准,逐渐成为优良空气质量的代名词。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1月,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7天,优良天数比例98.5%,连续五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蓝天白云常驻,是我市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这背后,则是我市打出的一系列污染防治攻坚“组合拳”。
为“擦亮”蓝天,我市把蓝天保卫战作为攻坚战的“首战”来抓,大力实施空气质量优化行动计划——加大柴油车执法检查力度,确保每月抽检各类柴油货车120辆以上;建立“一地一策”,对全市169处、1.5万亩裸露土地进行绿化或覆盖,有效控制扬尘污染;全市380台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清零……同时,开展重点行业整治提升行动,对鱼粉、海带、石材、涉VOC、涉危险废物等企业提标整治,进一步减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统筹推进大气污染突出问题综合整治。
一项项得力的举措、一次次具体的行动,呵护着“荣成蓝”,让荣成“气质”保持全省前列。
为保卫碧水,我市坚持以全域治理思维推进水污染防治,坚持实行河长制、湾长制、湖长制“三长联动”,坚持一体化治理城乡生活污水设施,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系统解决污染。结合水环境状况,2020年,我市完成入海排污口1611个溯源点位和347个监测点位的排查和监测工作;开展全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治理回头看,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累计完成418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数据是我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最好的证明:目前,全市主要河流全部达到相应功能区划要求;后龙河水库、逍遥水库、湾头水库、纸坊水库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市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继续处于优良状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100%。
湖水清澈起来,河道欢腾起来,海河湖库焕发出新活力。“现在水越来越清,夏有白鹭,冬有大天鹅,说明咱们的生态越来越好了。”正在白龙河水域巡河的河管员王夕生自豪地说道。
行走在荣成,碧水清清,波光粼粼,蓝天白云倒映水上,大天鹅在水中闲适游弋,岸边欢声笑语不断,精致幸福的人居环境让许多外地游客艳羡不已。
为留一方净土,我市坚持以务实管用的措施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为从根源上解决农业生产、农村垃圾等直接影响土环境的问题,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统一的农资配送中心和质量追溯体系;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机制,保障“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机制运转;建设欧盟排放标准的固废处理产业园,实行垃圾焚烧发电、供热,把垃圾渗滤液处理成中水、废渣加工成建材,实现全产业链清洁利用。截至目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7%,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安全稳定;危废产生单位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达到100%;工业固废、危废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好环境的背后,是铁腕整治和悉心管护的结果。只有用最严格的环保标准调整约束经济结构、生产方式乃至生活习惯,才能让美丽抬头可见、让幸福触手可得、让宜居惠及千家万户。
绿色筑底 助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活垃圾发酵后进入焚烧炉燃烧发电,分拣炉渣后提取全部金属,其余的成品沙将会作为建材骨料生产出建筑墙体材料。即使是渗滤液,处理后也可以成为园区生产和绿化用水……”市固废综合处理和应用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园垃圾处理过程基本实现了固体减量95%、液体零排放、气体接近零排放。
如今,依托固废综合处理和应用产业园,我市日可处理垃圾1000多吨,日均发电17万度、生产加气砖800多立方米。曾经的垃圾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宝贝”,这是我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我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广泛共识,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环保事业,从“绿”中求“金”。
牡蛎加工业一直是我市特色产业之一,然而伴随着牡蛎加工业的兴起,废弃的牡蛎壳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我市牡蛎加工行业每年产生的牡蛎壳废弃物均在20万吨左右。如何才能处置好牡蛎壳?山东地宝土壤修复科技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适温增氧热解、微波催化处理和聚多糖分子螯合加工,我们通过这几个步骤就能把牡蛎壳变成生物钙肥。”山东地宝土壤修复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经过这些步骤处理后生成的牡蛎壳功能性土壤调理剂可以作为生物钙肥,用来改善土壤健康状况。目前,该项目日可加工300吨粉剂和200吨颗粒剂土壤调理剂,年产销土壤调理剂5万余吨。
在石材加工领域,我市的建军建材锯泥制砖项目和中和固废项目。用科技手段“变废为宝”,将过往困扰产业发展的治理难题转化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实现经济与生态同步良性发展的双赢。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舒服。”这是荣成人的共同感受。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荣成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