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中心>图片新闻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时间:2020年09月18日 09:30 来源:荣成市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9月14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书记”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活动中,市委书记包希安作为“1号宣讲员”面向全市3万多名农村干部、“第一书记”、党员和村民代表开展宣讲。


9月14日,市委书记包希安作为“1号宣讲员”,带头面向全市3万多名农村干部、“第一书记”、党员和村民代表,结合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开展政策理论宣讲。会后,大家反响热烈,纷纷表示学到了农村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收获很大。市委书记带头宣讲在荣成并不陌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纷纷扎根基层开展政策宣讲,他们用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赢得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成为我市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的一道靓丽风景。

近年来,我市围绕“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总目标,紧扣“在哪讲、谁来讲、讲什么、讲多久”关键环节,积极探索“365”宣讲工作模式,创新“三级书记”带头宣讲制度,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每项基层工作都能见思想、见精神。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宣讲活动8000多场次,受益党员群众40多万人次,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方优势、行之有效的文明实践理论宣讲的“荣成路径”。

探索“365”模式

构建精准化多样化的宣讲体系

走进荣成,你可以看到宁津街道渠隔村的千年古银杏树下,200多名村民和小学生围树端坐,静心聆听着“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事迹,感受他以身许国的赤子情怀;可以来到人和镇大庄村乡村追梦剧场里,听文艺志愿者精彩演绎的红色歌曲,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走进爱伦湾海洋牧场,同青少年一起了解海洋、关心海洋、爱护海洋……

为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工作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地开展,我市创新探索“365”宣讲工作模式,即通过“集中+分散”“讲座+体验”“点单+配送”三种模式,组建党员干部、部门专业、社会组织、夕阳红、红领巾、百姓名嘴等六类宣讲队伍,打通贯通联通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户五级宣讲阵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党的领导、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绿水青山、讲好乡村振兴、讲好共建共治共享,全面提升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构建起精准化、多样化的宣讲体系,全方位筑牢理论武装新高地。

我市将理论宣讲列入“一把手”工程,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实施方案》,建立起市镇村“三级书记”、部门“一把手”带头宣讲制度,市委书记作为“1号宣讲员”主动下沉基层,示范带动全市理论宣讲广泛深入开展。将理论宣讲与农村干部冬训、夏训和村组织带头人培育工程相结合,与主题党日、“三会一课”、中心组学习相结合,切实发挥党员干部开展理论宣讲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宣讲场所搬到街头巷尾、农家书屋、海洋牧场、田间地垄、庭院炕头等,通过大白话、家常话、讲故事、打比方,增强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把理论宣讲与惠民服务、文化生活、情景体验、情感交流相结合,让理论宣讲有温度、有活力、聚人气。为进一步丰富宣讲内容、提升内涵高度,我市还编写了《“和风习语”理论宣讲教材》,以言近旨远的“习语金句”为主题,深入浅出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在我市,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是宣讲阵地。农村大集上,“轻骑兵”利用“场前一刻钟”,为现场观众唱文化、讲新风、说法治;乡村夜校中,“科技员”向农村群众传技能、讲家风、强信心……形成了“银杏树下传习语”“百姓炕头说变化”“暖心食堂感党恩”“文化大集扬新风”等多个特色品牌,让群众在参与和体验中增进理解,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做足创新宣讲文章

共绘最大思想同心圆

我市主动适应对象化、差异化、分众化特点,聚焦宣讲平台、内容、方式创新,面向基层群众实施靶向宣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乡音土话”,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群众从身边人、身边事看成就、看发展、看变化,有效解决宣讲深入难、接受难、持续难的问题。

宣讲阵地多样化,解决理论宣讲深入难问题。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宣讲就延伸到哪里。在用好“五级宣讲阵地”的同时,我市注重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利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谷牧旧居、沈秀芹纪念馆等红色场所、文体广场、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工厂车间、海洋牧场、暖心食堂等生产生活一线,网络、移动新媒体等载体,推动理论宣讲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网络、进军营,真正打通思想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

宣讲内容生活化,解决理论宣讲接受难问题。聚焦农民群众的需求,邀请“第一书记”、百姓名嘴、致富能手等走进田间地头,将传播理论与传授技能结合,开展接地气的宣讲活动。如,荫子镇头甲村等120多个村文明实践站成立了“乡村夜校”,开展启迪教育,传授实用技能,使农村群众既掌握了实用技能、交流了致富心得,又增进了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思想认同。我市还将当前重点工作、相关民生政策等融入党的创新理论中,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与群众的距离,引导群众从浅层面的认知向理论深度的认识递进。

宣讲形式灵活化,解决理论宣讲持续难问题。改以往的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结合“一村一年五场戏”等文化惠民活动,通过“场前一刻钟”与观众传技艺说道理、聊生活说理论。市文联、文化馆等部门组织文艺工作者、志愿者,以民风民俗、典型人物为素材,创作的小品《守望相助》、报告文学《寻找远方的兄弟》、快板《好人有好报》等一批文艺作品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全市300多处暖心食堂里,“一餐热饭”暖胃更暖心,老人们早早来到暖心食堂,等待那热闹的“餐前一刻钟”。每当这时,村里的志愿者把村庄环境整治、尊老孝亲等身边大事小情编成小品、三句半等,用“荣成普通话”表演出来,逗得老人们笑开了颜。不少老人发自内心地说:“这节目好!说时兴话,做明白人。现在有热饭吃,有节目看,俺这是赶上好时代啦,感谢党,感谢政府!”

完善保障措施

形成文明实践理论宣讲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我市不断完善保障措施,务实工作举措,建立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效果评价考核机制,推动文明实践善作善成、久久为功。

加强组织领导。根据文明实践活动的需要,我市建立了“市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协调组织、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责任体系,形成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强大合力。镇街、部门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靠前指挥,“专家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所在部门单位积极为志愿者宣讲提供支持保障,推动理论宣讲活动有效开展。

营造宣讲氛围。中秋节将近,我市不少志愿服务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用香甜的月饼温暖了孤寡老人的心,为驻守海疆的官兵送去一份关怀,带领孩子们在自己动手做月饼的过程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小小月饼传承着家国情思、传递着融融情谊,温暖了世情,凝聚了人心。以“春节”“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世界环境日”“全国助残日”等行业性节日、纪念日及被我国承认的国际通用节日等重大时间节点为依托,我市相关部门结合业务工作,充分挖掘节日内涵,通过主题宣传、活动体验、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各种资源和社会力量向文明实践活动集聚、向基层群众倾斜。对基层理论宣讲中涌现的典型人物、感人事迹、创新举措,在各媒体平台上大张旗鼓进行宣传,营造了向上向善的良好舆论氛围。

加强激励考核。当前,在荣成,参加志愿服务的个人不但能够累积服务时长,而且还有信用加分,个人信用分达到一定的分数等级可以在供热、用水、乘坐公交、市内旅游等方面享受优惠。既有软激励,又有硬考核,镇街、部门开展文明实践理论宣讲的次数、效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推动文明实践理论宣讲落地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市正紧紧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丰富传播手段,靶向对接群众需求,在宣讲中成风化人讲正气、激浊扬清聚民心,对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进行有益探索,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汇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