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场是我市开展研学旅游的重要平台,孩子们现场感受海洋的魅力。
夏日荣成,海天一色,游人如织。在东楮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等待登船前往海上平台的游客络绎不绝。
“马上就要出海了,心里好期待。”
“平台上有好多有趣的活动,我要好好拍几张照片。”
“大家都把救生衣穿戴好,马上要登船了。”
……
随着客船靠岸,东楮岛海洋牧场的游客纷纷登船,伴随着“呜呜”作响的发动机声,大家满怀期待地向海洋牧场平台驶去。
在集观光、采摘、垂钓等功能于一体的半潜式多功能海上平台,游客们逗河豚、采摘贝类、海上垂钓,感受大海的气息,体验耕海牧渔的魅力。据了解,每年的7月和8月,是东楮岛海洋牧场旅游高峰期,每天接待游客1600人以上。
我市坚持海陆统筹、一体共建,打造全国休闲渔业基地。海上,以牧场、海岛、休闲平台为载体,大力发展捕鱼、戏水、采摘等渔趣活动,增加游客体验度。岸上,以“吃渔家饭,住渔家院,享渔家风情”为主题,策划推出湿地生态观光、沙滩宿营体验等一批特色项目,举办“渔民开洋·谢洋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推动休闲渔业、渔家文化、特色民宿融合发展。
东褚岛村依托海洋牧场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记忆馆和老街等历史人文景观。东褚岛村全村186户村民,从事渔家乐、民宿旅游的超过140户。
东褚岛村妇联主席毕桂香告诉记者,光是渔家乐这一项,每年每户可以增加三四万元的收入,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收入还在逐年增加。
目前,我市已投资40多亿元,实施海洋牧场工程项目23个,海域面积55万亩。2019年,全市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收入30多亿元,带动渔民增收6亿多元。我市已建设特色渔村5个,打造传统古村落16个,开发特色休闲渔业项目50多个,每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
海洋牧场不仅带火了旅游业,也改变了传统渔业养殖方式。过去,渔民要了解水产品的生长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下海潜水、肉眼观测。在海洋牧场平台,5G技术结合水下摄像系统投入使用,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就可以观察水产品的生长情况。
从一艘艘工作船昼夜不停在海上肉眼看护,到办公室里只需一人就可以对5万亩海洋牧场全程监管,科技创新解放了人力,在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爱伦湾海洋休闲旅游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卞大鹏介绍说:“5G的持续应用将来可能覆盖5万多亩的海上养殖区域,我们可以布设更多的监控点,帮助我们分析牧场养殖的实时状态,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
这些变化,是我市海洋牧场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海洋牧场是发展方向”的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海洋牧场建设的总体部署,统筹推进生态人工鱼礁、海上综合平台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同步实施岸线整治修复和环境综合保护,加快培育海洋“新六产”,实现了由粗放型经营向精致渔业的华丽转型。
从海洋牧场布局来看,我市规划了北、中、南三大板块,出台了专项扶持政策,每年安排3000万元,鼓励海洋牧场和休闲渔业发展。同时,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户”的“大鱼带小鱼”模式,将分散的海域集中起来,由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统一经营。到目前,我市先后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处,省级以上海洋牧场达到14家。
海洋牧场数量增加的同时,“质”也在不断的提升中,在建设海洋牧场的过程中,我市突出每个区域海洋牧场的特色,实现多元发展。南部区域,以好当家、泓泰等企业为重点,以立体、生态、循环养殖为特色,打造田园型海洋牧场;中部区域,以长青集团等企业为重点,以苗种培育、海珍品增殖为特色,打造科技型海洋牧场;北部区域,以西霞口、成山鸿源等企业为重点,以人工鱼礁投放为特色,打造游钓型海洋牧场。目前,全市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和海钓钓场达到23家。同时,我市将海洋牧场列入全市旅游整体线路,统一宣传推介,举办了“渔夫垂钓”亲子游、国际海钓精英赛等系列赛事,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此外,我市高标准打造了一批海洋牧场展示厅、监控室、研究院和体验馆,5家企业配备了海上多功能平台,8家海洋牧场示范区建成水下观测系统,实现了海底环境“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所有牧场全部配套了道路、水电、绿化、接待中心、安全防护等设施,建成了50公里的滨海步道,5处房车露营地、8个文旅驿站,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营,配备300多辆新能源大巴,可以坐着公交游荣成。
“生态为本,绿色发展”是我市海洋牧场建设过程的重要理念,我市对传统海水养殖区做“减法”,压缩近海养殖10万亩,大力推广“浅海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养殖面积达到20万亩,综合效益增长2.5倍以上,着力建设以资源保护为主的生态型人工鱼礁,近海礁体藻类附着率达到90%,鱼类聚集度增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