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中心>部门动态

培育阳光心态 共享“舒心荣成”——荣成市疫情防控期间“舒心荣成”建设工作侧记

时间:2020年06月15日 10:58 来源:荣成市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荣成市实验小学开展“心灵有约 快乐成长”第三季校园心理剧活动,小学生们在台上表演心理剧《排队风波》。

编者按:

面对全球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舒心荣成”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各类群体的心理关爱、情绪疏导、压力疏解、健康宣教等系列工作,为大众开出“心灵处方”,最大程度减轻疫情对心理健康带来的干扰和伤害。

从居家隔离,到复工复学,随着疫情警戒级别的不断降低,很多市民可以摘掉口罩,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了。但在疫情防控初期,很多人因疫情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居家隔离甚至没有口罩而出现焦虑、恐惧、紧张、压抑等心理和生理问题。

防“疫”也要防“抑”。及时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自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开展以来,我市依托“舒心荣成”建设体系,积极开展各项应对疫情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通过不断筑牢抗击疫情“心”防线,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筑牢抗击疫情“心”防线

杨女士是一名归国人员,回国之后,她在集中隔离酒店进行了为其14天的隔离。“那段日子里,很多人为我们提供周到的服务,心理专家团队经常与我聊天,帮我疏导心理压力,让我能够安心。真的很感谢他们。”杨女士告诉记者。

为缓解疫情带来的心理问题,我市在春节前即着手研究疫情防控心理服务工作,迅速组织小组成员单位及22个镇街全面开展心理“防疫”工作。

面对重点群体,我市选派心理诊疗人员进驻集中隔离点,开展心理干预服务80余人次;筛选22名心理骨干“一对一”指导镇街开展对居家隔离人员走访9000余人次;成立3支教师心理骨干队伍,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9节,针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干预;组织“健康心情”“心旅阳光”“芬芳青少年”“荣老师”4支心理专业队伍,开通咨询电话,公布心理咨询专家电话,对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和普通市民开展服务3200余人次。

为了让宣传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舒心荣成”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组织市工会积极推广“齐鲁工惠”APP的“心理咨询”模块,同时在“抖音”等线上平台开展知识竞答活动、“抗击疫情 防控有我”“体面劳动 快乐工作”等活动,我市3000余名职工参与竞答近万次,制作防疫短视频作品200余条,获得“点赞”5.3万次。报纸、电视、各公众号等媒体平台不间断发布心理防护指南,阅读人次10万次;1337名网格员、2585名协管员发放、讲解心理防护明白纸2.2万份,广筑抗击疫情“心”防线。

托起心理建设防护网

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做好广大职工及重点关注对象的心理服务工作是重要一环。

在企业复工复产之初,我市及时启动心理服务工作。组织工会成立职工心理咨询队伍,为职工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采取“一对一”服务的形式对往返湖北不便的职工等重点关注对象开展心理安抚工作,筹措资金126万元为1万余名参与疫情防控的一线职工及家属开展慰问。

山东凯丽特种纸股份有限公司复工复产已有一段时间,企业虽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但一名女工仍然存在严重的恐惧心理,导致出现失眠等问题。经单位工会引导,该女工主动拨打了心理援助电话,经心理咨询师多次耐心疏导,恐惧心理得到了有效缓解,重新回归岗位。

虽然当前社会生活秩序已经恢复正常,但一些市民依然会致电心理热线,表达对未来疫情的担忧。心理专家冷涛告诉记者,面对这种现象,他们通常会跟这些市民聊一下我市在疫情防控上的举措,提示来电人更多和家人、朋友沟通,把关注点转向自己的生活中,不必过多担心未知的事情。

凝聚防疫“心”力量

当教室中传来琅琅读书声,操场上活跃起孩子们矫健的身影,很多市民感叹,沉寂了几个月的校园如今又恢复了活力。

复学复课后,校园学习、生活有所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有新变化。除了为学业焦虑外,不少学生还出现了手机和上网“依赖症”。

在市第一中学,一场复学心理调适专题讲座正在进行。心理专家通过现场互动的形式,与学生们分享做好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讲解如何解决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为驱散疫情带来的阴霾,以最好的状态复学复课,市教体局构筑疫情防控心理健康防护体系,以开展心理网课、心理健康教育周、专职心理教师咨询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打开心结,敞开心扉,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新学期,做好疫情之后的心理健康“复位”。

市蜊江中学学生尤一帆说:“居家期间,长期的在线学习让我与同学之间变得陌生,也产生了作息不规律等问题。心理专家教给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让我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好地开始今后的学习生活。”

坚守一线、严密防控,铸就了疫情防控的“金钟罩”;多点布控,逐个疏解,托起心理建设防护网,汇聚抗击疫情的强大正能量。层层措施之下,全体市民的心理免疫力有效提升,以更强大的内心和良好的状态面对下一阶段的新生活。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