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市海洋发展局在线回答问题

问:袁局长,请您向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们介绍一下海洋发展局的主要职能,好吗? 答:好的。

访谈时间:2020年5月28日

主题嘉宾:市海洋发展局局长 袁玉前 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 孙贺平 市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大队长 邢信泽

访谈内容

市海洋发展局在线回答问题

问:袁局长,请您向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们介绍一下海洋发展局的主要职能,好吗?

答:好的。我局是主管全市海洋与渔业事务的政府工作部门,主要职能包含六大方面:

一是主要负责研究提出海洋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海洋产业政策的建议;

二是研究提出并组织实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

三是负责海域使用和海岛保护利用管理;

四是负责渔业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

五是负责海洋监察、渔船检验和渔政渔港监督管理;

六是负责海洋渔业科技和对外合作等。


问:2020年是个不平凡之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突如其来,彻底打乱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疫情防控成为一段时间以来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请袁局长简要介绍一下,我市海洋与渔业领域疫情防控情况。

答:疫情发生以来,海洋发展局迅速行动、周密部署、果断处置,严格落实各级决策部署和防控措施,全面打响了海洋渔业领域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安排部署。1月26日(大年初二),我局就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党组成员为副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抢先抓早”的防控思路,制定了《关于涉海涉渔领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全面部署养殖、捕捞行业疫情防控工作,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确保责任落实到位、防范措施到位、应急处置到位。先后召开领导小组会、中层干部推进会、养殖育苗企业防疫部署会、渔港渔船防疫推进会、沿海镇街调度会等大大小小、不同层面的会议20余次,第一时间传达中央及省市各级的防疫精神,进一步强化认识、统一思想,全面加强疫情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的督导调度,构筑了全员参与、群防群治的防疫工作局面。

二是建立分包督导制度,全面落实防控措施。制定了《海洋与渔业领域疫情防控包保责任落实清单》,将全市2059艘捕捞渔船、77处渔港码头、25家重点渔业企业的疫情防控工作分包至全局138名干部职工,全面落实驻企员、驻港员制度,在石岛新港、桃园渔港、鑫弘渔港、人和渔港4个重点渔港设立检查点,严控无关人员、务工船员和运送车辆进入渔港。局机关抽调45名干部成立22个工作小组,每日对包保的25家重点涉海涉渔企业开展外来务工人员信息排查登记;执法大队68名执法人员和37名驻港员,每日对51处捕捞渔港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信息排查登记,建立省内(荣成外)、省外、湖北、武汉外来人员登记台账,督导企业落实隔离措施和防控措施,从源头上防止疫情输入。全市养殖、捕捞行业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含船员)以及停靠我市的3633艘捕捞渔船全部建立登记台账,签订疫情防控承诺书,落实防控措施,切实做到了关口前移、严防死守。

三是加强舆论引导,营造严肃防控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微博、微信等媒体及移动短信平台,及时向渔企、船东、船长和船员传递最新疫情信息,重点加大疫情防控成果方面的宣传力度,逐步消解群众恐慌情绪,同时密切关注企业、船东心理动态,借助市级“心旅阳光”平台及时对隔离人员等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增强群众战胜疫情的信心。先后发放《致全体市民和来荣人员的一封信》、《关于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Ⅰ级响应措施的通告》、《致广大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一封信》、《关于进一步加强渔业领域输入性疫情防控和反偷渡工作的通知》10000余份,推送疫情防控短信50000余条,为维护海洋渔业领域稳定奠定了基础。


问:请袁局长介绍一下疫情防控以来我市海洋与渔业领域复工复产及经济运行情况。

答:2月份开始,随着疫情防控工作逐步进入常态化,我局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齐抓”,在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统筹推进行业复工复产,保障渔业经济平稳运行。

(一)成立海洋渔业经济运行应急保障领导小组。2月16日,根据上级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要求,召开了局党组扩大会议,成立领导小组,及时监测分析和有效应对疫情防控期间渔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统筹推进涉海涉渔重点项目建设,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海洋渔业经济的影响。制发了《渔业经济运行应急保障领导小组工作方案》,设立经济运行分析、养殖、捕捞、项目推进、安全生产等9个工作组,并建立定期调度分析、协同联动、应急反应等机制,协调解决海洋渔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基层面临的难点、堵点等问题,全力保障渔业经济运行在稳定区间。

(二)全面服务企业、渔港、渔船复工复产。制定并下发了《疫情防控期间水产养殖单位复工生产方案》、《渔港渔船复工生产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分发到渔企、渔港、渔船,明确复工复产流程,便于经营者复工申报。安排干部职工与25家重点渔业企业、51处捕捞渔港,建立“一对一”联络服务机制,及时了解企业及渔港渔船服务公司务工人员、防疫物资等需求情况,破解企业复工复产难题,规范有序推进企业、渔港、渔船复工复产。在此基础上,加大协同联动,与卫健部门联合,做好涉海涉渔企业、渔港、渔船招用外来务工人员身体检查、综合评估,确保务工人员适任复工复产工作;与公安部门联合,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登记、审核,全面排查接触重点疫区人员等情况,严防疫情输入;与商务局等物资保障部门联合,为企业、渔港、渔船复工复产提供物资保障,做好复工期间的消杀工作,有效助推了企业复工复产。

前4个月,完成水产品产量20.9万吨,增长4.2%(近海捕捞11.3万吨、增4.1%,养殖9.6万吨、增4.3%);实现渔业经济总收入166.8亿元,同比增6.9%。其中,水产品产值14亿元,增长4.4%(近海捕捞9.8亿元、增4.3%,养殖4.2亿元、增4.6%),二三产业产值152.8亿元,增长7.2%(其中水产品加工94.8亿元、增7.4%)。

远洋渔业方面,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1-4月份,全市19家远洋渔业企业在外作业远洋渔船294艘,完成远洋渔业产量5.9万吨,产值8.1亿元,同比分别增21%和19%。


问:我国自1995年开始全面实行伏季休渔制度,今年是黄渤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的第26个年头,请邢大队长介绍一下今年伏季休渔都有哪些具体规定?

答:今年的伏休规定具体如下:

(一)北纬35度以北的渤海和黄海海域,除钓具作业以外的其他海洋捕捞渔船,以及为捕捞渔船配套服务的捕捞辅助船伏季休渔时间为5月1日12时至9月1日12时。

(二)严禁在自然海域内采捕天然贝类资源(不含赶海亲海活动)。在承包的增养殖区域内,利用渔船使用合法渔具采捕自繁自养贝类、暂养章鱼、爬虾、海肠等渔业资源的,需报市海洋发展局审批。

(三)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渔具和定置串联倒须笼(俗称“地笼”,全年禁用)。

(四)严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在休渔期间为应休渔船提供油、冰、水等渔需物资,严禁收购、销售、运输、冷藏、加工违规渔船渔获。

(五)因实施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委托的海洋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或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调查以及国防军事用途需租用渔船在我省管辖海域从事渔业及相关活动的,须向市海洋发展局提出申请,报省农业农村厅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租用养殖渔船能解决的,不得使用捕捞渔船,其他项目原则不予批准。申请材料中应包括项目任务书、租赁合同等,要明确监测调查的时间、位置、范围、频次及使用的船舶等。


问:伏季休渔是我局的一项重点工作,自5月1日伏休以来,已近1个月,请邢大队长介绍一下我市伏季休渔工作开展情况?

答:我市是全国渔业大市,一直是各级关注的伏季休渔重点区域。今年,我们继续实施严格的休渔管理制度,围绕“渔港、海上、陆地”三条防线,突出海陆统筹、多方联动,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手段、最严实的措施,抓实抓细各个环节,确保不出问题。

一是渔港突出包干值守。严格实行集中停港休渔制度,将全市捕捞渔船全部集中停靠在石岛湾、靖海湾、荣成湾内的15个“母港”以及8个企业自备港。15 个“母港”,由海洋发展局按每港不少于2人的标准,安排执法人员24小时驻港看船,严格执行6小时点名和船位日报告制度,确保渔船平稳可控;其余8处自备港、16处捕捞渔港和22处养殖码头,由所属镇街安排一名副科级干部带队,每天对渔港进行不间断巡查。

二是海上突出立体监管。海洋应急指挥中心利用渔港监控、电子栅栏等信息化系统,对10大海湾以及所有渔港码头实行24小时不间断严密监管,通过技术手段掌握渔港渔船实时动态。海洋发展、海警、海事等部门陈兵海上,在重点港口、主要航道、重要渔区进行布控,加大联合巡查执法力度,坚决查处伏休违规行为,并安排3艘100吨位执法船严守3处海湾口,坚决不放一条船。

三是陆地突出联防联控。坚持“闭环管理、源头治理”,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从渔船维修、补给到运输、销售、加工各个环节全面发力,织密全链条防控网络。船舶维修环节,由工信部门牵头,组织对船厂在建和维修的船舶逐一登记排查,严查非法建造、改造、改装渔船等行为。渔需服务环节,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对渔需供应网点实行网格化监管,严查休渔期非法向渔船提供油、冰、水等渔需物资服务,严厉打击非法制造、销售、运输、使用“地笼”“绝户网”等行为。道路运输环节,由生态文明建设中心牵头,依托全市12处扬尘腥水检查站,加大夜间执法力度,严查道路运输非法渔获物及违规网具行为。市场销售环节,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组织对水产品市场、早夜市、海产商店、宾馆饭店、冷藏等场所进行经常性执法检查,强化渔获收购、销售环节管控。鱼粉加工环节,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责令所有鱼粉厂休渔期全部停产,安排专人负责监管,发现违规生产的,一律倒查渔货来源,切实保障伏休管理秩序。


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批示,特别是5月24日我市召开了海藻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标志着水产品加工产业更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一步,请孙局长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答:3月21日,全市高质量发展会议后,我局立即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制定《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工作方案》,邀请中国水科院黄海所冷凯良教授为组长的专家团队,对海藻、海参、鱿鱼、金枪鱼、海洋生物5个产业展开调研、把脉问诊。

海藻产业,重点走访了寻山集团、海之宝、蔚蓝谷、世代海洋、朱口集团等企业;海参产业,重点走访好当家集团、西霞口集团、楮岛水产等企业;鱿鱼产业,重点走访赤山海都、浦臣水产、人和集团等企业;金枪鱼产业,重点走访蓝润集团、靖海集团、泰祥集团等企业;海洋生物产业,重点走访寻山集团、鸿德生物、地宝土壤有限公司、百合生物等企业。

目前,已完成海藻、鱿鱼、金枪鱼、海参等4个产业的调研,并拿出了海藻产业的“一业一策”和5家企业的“一企一策”,并于5月24日邀请了中国水科院黄海所冷凯良研究员、渔机所谌(shèn)志新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缪(miào)锦来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王静凤教授、牟海津教授等8名团队专家,以及16家相关企业和14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召开了全市海藻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对我市海藻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下步,我们将按照工作安排,做好鱿鱼、金枪鱼、海参、海洋生物4个产业座谈研讨,结合产业和企业发展实际,拿出高质量的“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并抓好贯彻落实,当好 “店小二”,全力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为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问:近日,来我市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游客反映我市海上旅游又多了一个打卡点,海上五颜六色的生态浮漂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孙局长介绍一下我市生态浮漂更换工作开展情况。

答:我市争取省级扶持资金1亿元,主要在荣成湾、俚岛湾、爱莲湾、桑沟湾等海域更换生态浮漂500万个,疏密海带养殖10万亩。我市以前的养殖浮漂材质为再生塑料,属于低端的化工原料,因为材质原因,易破碎,不抗老化,卫生质量没有保障,易造成海水污染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生态浮漂采用的是PE、PET材料,其无味、无臭、无毒,抗压性好,不易破碎,耐老化。我市生态浮漂是将PE、PET原料和染色用的母料按配方比例混合后,经过模具加工而成。既颜色鲜艳、美观,又更加结实、耐用。目前,全市已更换生态浮漂159万个,其中高绿公司已更换50万个,烟墩角公司已更换31万个,荣金牡蛎已更换36万个,海兴公司已更换12万个。

通过生态浮漂项目,将推动我市筏式养殖的规范化,提升养殖品质,降低养殖密度,减轻海域容量负担,从而达到养殖海域更加生态、环保、健康、绿色、增效。


问:远洋渔业是海洋捕捞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远洋渔业一直走在全国县级前列,请孙局长介绍一下我市远洋渔业有关情况及相关扶持政策。

答:目前,我市拥有远洋渔业资质企业19家,专业远洋渔船317艘(约占山东省总量65%、全国的12%),在建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2艘,渔船总功率37.1万KW,总吨位23万吨。其中,远洋渔业辅助运输船16艘,年运载能力达24万吨。作业渔场遍及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及5个国家专属经济区,基本形成了产业布局合理、龙头集聚、配套完备、设备技术先进的远洋渔业产业体系。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各级扶持政策,坚持一手抓项目管理、一手抓更新改造、一手抓基地建设、一手抓远洋渔场开拓,不断巩固提升远洋渔业优势。规划建设加纳、斐济、乌拉圭3处远洋渔业海外基地,在建总投资20亿元的沙窝岛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1处,以及总投资10亿元的南极磷虾产业园1处,加快抢占南极磷虾战略高地,力促远洋渔业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为了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维护国家食物安全,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国家在发展远洋渔业方面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主要有:

1、税收减免。一是远洋渔业企业进口自捕水产品免征海关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二是进口远洋渔船船用相关设备进口税收优惠减免,三是远洋渔业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目前全市19家远洋渔业企业获得以上税收减免。

2、远洋渔船国际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补助资金。俗称燃油补助,按照远洋渔船实际作业天数进行核算。2019年全市共获得国际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补助资金4亿多元。

3、远洋渔船更新改造中央补助资金。鼓励提升远洋渔船装备水平,对更新改造老旧远洋渔船给予不超过实际造价30%的资金补助。其中,新建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补贴资金上限为每艘1.5亿元。为了鼓励开发南极磷虾海洋资源,省财政对新建南极磷虾船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每艘3000万元配套补助。2019年威海市出台《关于支持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措施》,对新建南极磷虾船在国家补助30%标准的基础上,最高给予20%建造费用补助,上限为每艘1亿元。

自2015年以来,我市在农业部更新改造远洋渔船扶持政策的支持下,已完成更新改造远洋渔船78艘,2020年计划更新改造10艘以上,共获得国家更新改造渔船补助资金4.2亿元。全部完成后,我市完成更新改造渔船占渔船总数的28%,所有远洋渔船船龄均在10年以内,远洋渔业装备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


问: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业态,请孙局长介绍一下我市海洋牧场发展情况。

答:近年来,我市秉承“生态、创新、富民”的理念,大力建设“资源修复+生态养殖+高质高效”的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到目前,全市共培植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处、省级海洋牧场14处,建设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7个、省级休闲海钓钓场16个,规模、体量居全省县级首位、全国前列。其中,长青海洋牧场与水科院唐启升院士团队合作,在“721”生态立体养殖模式的基础上,成功总结出“浅海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亩产增效约20%,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据唐启升院士测算,“桑沟湾海域浅海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年固碳量11万吨以上,相当于植树造林15万公顷。

目前,西霞口、马山、成山鸿源、烟墩角、长青、楮岛、泓泰、好当家等8处海洋牧场完成海底观测网建设并投入运营,可监测温度、溶解氧、酸碱度、叶绿素等多项水质指标,实现了对海洋牧场的24小时“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同时,全市建成“四个一”展厅8处(一厅一室一馆一院,产品综合展厅、海洋牧场控制室、海洋科普馆、研究院),增上集观光、垂钓、科研、管护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平台15组,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延伸了休闲渔业旅游链条,促进了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的融合发展。

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发展赛事经济,每年都举办全国放鱼日、山东“渔夫垂钓”亲子游、国际海钓精英赛、中韩海钓友谊赛等赛事活动,有效提高了海洋牧场和休闲渔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了由卖产品向卖风光、卖体验转变。现已步入规范化、特色化、科学化、信息化轨道,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2019年,全市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收入40多亿元,带动渔民增收3亿元。

经与省农业农村厅对接,今年全省海洋牧场现场会将在我市召开,目前我们正在积极进行相关准备工作,也希望广大市民朋友多提宝贵意见,为我市海洋牧场建设和渔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问:请问我局是如何加强海洋牧场监管,保障海洋牧场平台生产安全的?(孙局长)

答:由于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是新兴产业,安全监管工作也是在探索中进步。今年,我们将强化四项措施,为海洋牧场平台安全保驾护航。

一是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制定海洋牧场专项整治方案,明确相关责任、义务及应急处置规范,为海洋牧场监管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抓好海洋牧场配套设施提升。督导海洋牧场配备安全救护、医疗救助及消防等设施设备,并与指挥中心、“智慧荣成”互联互通,提升安全运营水平。三是加大执法检查。做到“四查四建”,严查使用未经海事部门或渔业部门检验的船舶运送游客,严查平台明火作业,严查超区域超抗风等级作业,严查未穿救生衣行为。建立安全员驻平台制度,建立应急演练制度,建立游客登记制度,建立安全管理制度。5-10月,海洋牧场经营旺季,我局联合海事、交通、文旅、消防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存在重大隐患的立即予以关停整顿,待隐患消除并验收合格后方可运营。四是强化执纪问责。若海洋牧场平台发生安全事故,严肃追究我局相关负责人及海洋牧场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