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王主任,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转入常态化,公众大多觉得我们荣成很安全,您怎么看? 答:到目前为止,我市已近300天无本地新发新冠肺炎病例,可以说在新冠疫情防控方面是安全的,我市一直属于低风险地区,但是低风险不是没有风险,随着国际疫情发展态势及国内散发疫情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有任何放松心态、厌倦心理,仍然要持之以恒抓好常态化防控工作。
访谈时间:2020年11月19日
主题嘉宾:主任 王波 免疫预防管理科科长 杨静
问:王主任,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转入常态化,公众大多觉得我们荣成很安全,您怎么看?
答:到目前为止,我市已近300天无本地新发新冠肺炎病例,可以说在新冠疫情防控方面是安全的,我市一直属于低风险地区,但是低风险不是没有风险,随着国际疫情发展态势及国内散发疫情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有任何放松心态、厌倦心理,仍然要持之以恒抓好常态化防控工作。
问:那么在目前防控形势下,公众应该做好那些工作?
答:一是要坚持个人防护不放松,要养成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开窗、多通风、日清洁、公筷制等生活习惯。在人员聚集及室内环境,一定要全程佩戴口罩。二是要尽可能减少聚集,减少非必须的出差旅游活动,确有必要参加聚集类活动时,一定要保持好社交距离。到公共场所活动时,要主动出示《电子健康码》并配合做好体温检测。三是要养成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良好心态以及充足睡眠的健康习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四是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发热、流鼻涕、咳嗽、腹泻及其他流感样症状或呼吸系统症状,要自驾或拨打120及时到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并主动报告个人旅居史和人员接触史。
在此再次提醒公众,如有家人拟从境外或国内疫情重点地区返回,一定要提前3天向村居和社区报备,主动配合做好核酸检测、隔离观察和健康管理等疫情防控工作。
问:王主任,前面提到公众要做好健康管理,请您给介绍一下新冠肺炎的主要症状是什么?潜伏期有多长?传播途径有哪些?
答:新冠肺炎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新冠肺炎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新冠肺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因此,与新冠肺炎患者、疑似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均需隔离观察14天。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接触受到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冠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问: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方法,普通公众应如何选戴口罩?
答:公众应根据不同疫情风险等级和所处环境选择适宜防护级别的口罩,不必过分追求高防护级别。做到科学选戴口罩,既达到防护效果,又避免资源浪费。
(1) 在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不戴口罩。
(2) 处于人员密集场所,如办公、购物、餐厅、会议室、车间、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应随身备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1米)时佩戴。
(3) 有咳嗽或打喷嚏等症状者,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4) 与居家观察、出院患者共同生活的人员,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问:佩戴口罩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1) 戴口罩前、摘口罩后,均应做好手卫生。
(2) 区分口罩正反面,不能两面戴。
(3) 不与他人混用或共用口罩。
(4) 捏紧鼻夹,使口罩与脸颊贴合,避免漏气。如佩戴口罩感觉胸闷、气短等不适时,应立即前往户外开放场所,摘除口罩。
(5) 运动,尤其剧烈运动时不应佩戴口罩。
(6)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应定期更换,不建议清洗或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后使用。
问:口罩应如何保存和清洁?
答:需重复使用的口罩,使用后悬挂于清洁、干燥的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口罩需单独存放,避免彼此接触,并标识口罩使用人员。
备用口罩建议存放在原包装袋内,如非独立包装可存放在一次性使用食品袋中,并确保其不变形。
口罩出现变湿、脏污或变形等情况后需及时更换。健康人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
问:前面提到的公众防控措施里有勤洗手,为什么洗手能够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答: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简便有效的措施之一。呼吸道传染病除了通过飞沫传播,也会经手接触传播。日常工作、生活中,人的手不断接触到被细菌、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洗手,手上的细菌、病毒可以通过手触摸口、眼、鼻进入人体。而用脏手触摸物体表面,一些细菌、病毒又可能通过接触传染给他人。通过洗手可以简单有效地切断这一途径,保持手的清洁卫生可以有效降低患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
问:应如何正确洗手?
答:(1) 用流动水将双手淋湿。
(2) 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双手。
(3) 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搓洗双手至少20秒:
第一步,洗手掌。手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搓揉。
第二步,洗手背。手心对手背,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揉。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洗指缝。手心相对,手指交叉,相互搓揉。
第四步,洗指背。一手弯曲呈空拳,放另一手的手心,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洗拇指。一手握住另一只手的大拇指,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洗指尖。一手五指指尖并拢,放在另一只手的手心,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
(4) 用流动水将双手冲洗干净。
(5) 捧起一些水,冲淋水龙头后,再关闭水龙头(如果是感应式水龙头不用做此步骤)。
(6) 用清洁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也可用吹干机吹干。
问:室内为什么要经常开窗通风?
答:室内环境密闭,容易造成病菌滋生繁殖,增加人体感染疾病的风险。勤开窗通风可有效减少室内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含量,此外,阳光中的紫外线还有杀菌作用。每天早、中、晚均应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短于15分钟。寒冷季节开窗通风要注意保暖,不要对着窗口直吹,避免受凉。
问:常用的家庭消毒方式有哪些?
答:在家庭中,要做好日常清洁工作,保持居家环境整洁卫生,经常开窗通风。门把手、电话机、手机、电视遥控器、桌面、地面等家人经常接触的公共物品表面,要经常用干净的湿毛巾擦拭或清洗,一般不需要消毒。必要时(如家中有身体状况不明客人来访等)进行消毒,主要的方式有煮沸消毒和化学消毒。
煮沸消毒主要用于对餐具、水杯的消毒,先将物品洗净,再放入沸水中煮(蒸)10分钟。化学消毒是指用化学消毒剂作用于物体表面,达到消毒的目的。家庭一般选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和含醇消毒剂(如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含氯消毒剂适用于物体表面、餐具等的消毒,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对织物有漂白、褪色作用。含醇消毒剂乙醇含量为70%-80%, 主要用于手和皮肤消毒,也可用于小物体表面的消毒。
问:家庭使用消毒剂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消毒剂是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家庭常用的消毒剂主要是含醇消毒剂(如75%酒精)和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 使用消毒剂应注意以下事项。
(1) 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方法、剂量、浓度使用。
(2) 消毒剂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并远离火源。
(3) 消毒剂应存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4) 不要使用饮料瓶等盛放消毒剂,防止儿童或不明情况者误服。
(5) 严禁不同种类的消毒剂同时使用或混合使用。
(6) 酒精只适用于物体表面擦拭或喷洒消毒,不适用于大面积喷洒,不能用于空气消毒,以免引起火灾。
(7) 使用酒精时应远离高温物体和明火,不要吸烟。
(8) 含氯消毒剂要用冷水稀释,现配现用,且不能与酸性物质混合。
(9) 含氯消毒剂有腐蚀性,不能直接接触皮肤,使用时应戴橡胶手套。
问:前往公共场所应如何做好自我防护?
答:(1) 尽量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如必须去,应随身携带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在通风不良或与他人接触小于1米距离佩戴。
(2)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将口鼻完全遮住或用肘袖遮挡;将用过的纸巾扔进封闭式垃圾箱内;如果咳嗽、打喷嚏时用手遮掩,需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或用含酒精的免洗消毒液擦洗双手。
(3) 随身携带消毒湿巾或手消毒液,在接触公共物品或公共设施后及时洗手或用消毒湿巾(手消毒液)擦拭,避免直接接触口、眼、鼻。
(4) 外出回家后要正确洗手,确保手部卫生,避免经手传播。
问:王主任,近期不断听到有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这个病,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是一种什么传染病,有哪些症状?请你给我们介绍一下。
答:诺如病毒又称为诺瓦克病毒,1968 年,美国诺瓦克镇一所小学发生急性胃肠炎暴发,科学家将此次暴发的病毒命名为诺瓦克病毒,该病毒变异快、环境抵抗力强、感染剂量低,感染后潜伏期短、排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短,且传播途径多样、全人群普遍易感,因此,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诺如病毒感染发病的主要表现为腹泻和/或呕吐,国际上通常称之为急性胃肠炎。我国一直将其列入丙类传染病中“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进行报告管理, 2013 年以来,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暴发多以诺如病毒暴发疫情为主,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病毒性腹泻发病高峰期,而诺如病毒是引起腹泻暴发疫情的最主要病原。尤其是2014 年冬季以来,诺如病毒暴发疫情大幅增加,显著高于历年水平。诺如病毒感染发病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成人中腹泻更常见,而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呕吐,诺如病毒感染病例的病程通常较短,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 2‐3 天,但高龄人群和伴有基础性疾病患者恢复较慢。尽管诺如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较好,但极少数病例仍会发展成重症,甚至死亡。
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人传人可通过粪口途径(包括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而传播。食源性传播是通过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播,污染环节可出现在感染诺如病毒的餐饮从业人员在备餐和供餐中污染食 物,也可出现食物在生产、运输和分发过程中被含有诺如病毒的人类排泄物或其它物质(如水等) 所污染。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类是引起暴发的常见食品。经水传播可由桶装水、市政供水、井水等其他饮用水源被污染所致。诺如病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人们常把它称为“冬季呕吐腹泻病”。
问:王主任,那么针对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我们应该如何来预防呢?
答:针对诺如病毒尚无特异的抗病毒药和疫苗,其预防控制主要采用非药物性预防措施,包括病例隔离管理、手卫生、环境消毒、食品和水安全管理等。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种防控措施:一是病例隔离管理:在其急性期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 小时内,对病例应进行隔离。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症状重者需送医疗机构按肠道传染病进行隔离治疗。对于隐性感染者,自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后72小时内进行居家隔离。二是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控制传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三是环境消毒:发生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做好消毒工作,重点对患者呕吐物、排泄物等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饮用水等进行消毒;患者尽量使用专用厕所或者专用便器。四是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急性胃肠炎患者或隐性感染者须向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报告,应暂时调离岗位并隔离;对食堂餐用具、设施设备、生产加工场所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对高风险食品(如贝类)应深度加工,保证彻底煮熟;备餐各个环节应避免交叉污染。五是开展诺如病毒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提高社区群众防控意识,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等健康生活习惯。
问:王主任,为什么要开展对全市入校新生的结核病查体工作?
答:由于近年来我国肺结核发病人数一直位居法定传染病之首,尤其是学生结核疫情有明显回升,为严格控制结核病在学校的传播流行,从09年开始,我们根据荣成市卫生局、教育局、财政局、物价局印发的《荣成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实施方案》(荣卫字[2009]84号)的通知及《全国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要求,每年免费对全市入校的新生进行结核病查体工作【结核菌素试验】。
问:有的孩子在学校做结核菌素试验后,注射部位出现1厘米的肿块,是不是得了肺结核?
答:做结核菌素试验后72小时内,注射部位出现 1厘米以上肿块或水泡、双环、坏死等改变,表示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说明人体受到了结核杆菌感染,是否得了肺结核病,还要进一步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胸部X线拍片和痰涂片检查确诊。
问: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的学生,有何预防措施?
答:对于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的结核菌素强阳性的学生,除了平时注意加强营养和锻炼外,我们建议应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用于结核病防治的免疫制剂——母牛分枝杆菌(又名微卡)进行预防注射。因为结核菌素强阳性的学生发展成肺结核的概率很高。若进行预防性治疗,可以使90%以上的强阳性感染者减少发展成为结核病人的机会。但是微卡菌苗不是国家免费提供的免疫制剂,因此是否注射微卡菌苗进行预防家长可自主选择。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目前微卡菌苗一直紧张缺货,待有苗后,我们会通知学校统一安排注射。
问: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王主任,你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艾滋病?
答:艾滋病医学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死亡率高,目前无治愈药物和有效疫苗,但已有较好治疗方法,采取积极措施,可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
艾滋病病毒复制速度快,主要破坏具有免疫功能的CD4+ T淋巴细胞。病毒主要存活于HIV感染者及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变异能力特强。HI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常温可存活数小时到数天。100℃几分钟可完全灭活、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均可杀灭。
问: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怎样预防呢?
答: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主要是通过性传播(异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及双性性行为)、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及制品等)、母婴传播(通过胎盘、分娩、哺乳)等途径传播。
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中艾滋病流行呈增长趋势,主要传播方式为男性同性性行为,其次为异性性行为。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共同工作、劳动(共用办公用品、学习用具、农具等),一般生活接触(共同进餐、拥抱、握手、礼节性接吻,游泳;共用马桶、浴盆、衣服、被褥、钞票等),蚊虫叮咬、咳嗽、打喷嚏等等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问:艾滋病的预防措施都有哪些呢?
答:一是要预防经性接触传播:遵守性道德,固定性伴侣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得了性病或怀疑有性病应尽早到指定医疗机构或正规医院检查治疗;有危险行为,及早检查。
二是要预防经血液传播:远离毒品、抵制毒品、打击贩毒;对吸毒成瘾者美沙酮替代或针具交换;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的管理:安全用血和血液制品;严格消毒措施,推广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三是要预防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怀孕妇女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孕期和产时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住院分娩减少损伤性危险操作以及产后避免母乳喂养等预防传播的措施,可大大减少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的机会。
问: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是什么?
答:今年的宣传活动主题为“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活动主题旨在强调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强团结协作,强化压实政府、部门、社会和个人“四方责任”,携手应对新冠肺炎、艾滋病等全球范围内重大传染病挑战,共同抗击艾滋病,为实现艾滋病防控目标、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努力。
目前我市艾滋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我们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将按照国家、省和市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加大艾滋病宣传教育、行为干预、监测检测、治疗关怀等工作力度,巩固防治成果,继续将艾滋病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问:王主任,很多市民反映流感疫苗非常紧张,我市流感疫苗目前状况如何?
答:流感疫苗是预防流行性感冒最重要的手段,2019年荣成市有1.5万人接种流感疫苗,其中60岁以上人群约1万人。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群众健康意识普遍增加,对流感疫苗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截至目前,荣成市已登记预约接种流感疫苗4万多人,约是2019年的3倍。但是目前到货量不足1万支,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问:在这种流感疫苗紧张的前提下,我们怎么应对?
答:据悉,2020年我国流感疫苗批签发为5000万支,比2019年翻番,但是针对突然增长的疫苗需求,5000万支的批签发并不能满足群众需要,全国各地均是“一苗难求”。
目前,我们每天都安排专人与各生产厂家沟通,及时获取疫苗供货信息,多渠道采购疫苗,尽量满足广大市民需求。疫苗到货后,各辖区接种门诊将会在第一时间以单位微信公众号发布和电话告知等方式及时通知有需要的市民。
《2020年全国流感防控工作方案》提出了“社会疫苗”的概念,“社会疫苗”是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坚持一米线、保持手卫生、规范佩戴口罩、强调咳嗽礼仪、减少公共场所聚集等措施;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合理膳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戒烟限酒。在没有流感疫苗的情况下,希通过推广“社会疫苗”能起到对广大市民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