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乡村振兴怎么干?党的十九大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的大目标,我市上下团结一心,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齐发力,让广大农业、农村、农民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去年,我市上榜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被评为全省首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市、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县,走出了一条具有荣成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进一步擦亮了“自由呼吸·自在荣成”金字招牌。
——引子
9月23日,农历秋分,逢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收时节的荣成大地,层林初染,硕果飘香。行走在“自由呼吸·自在荣成”的田野、乡村、山海,处处是美景、处处有喜悦——
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收获的喜悦写在农民脸上;葡萄园里、海上牧场里欢声笑语,游人醉情于村落间的秀美山水和渔家生活闲趣;加工车间里农民们在精挑细选,特色农产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销售到全国各地;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热闹非凡,各种政治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暖心食堂”里暖意融融,孤寡老人吃上了可口的饭菜……
一幅秀美和谐的乡村画卷,是荣成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展现。
选好“领头雁” 带领百姓奔富路
乡村振兴,基础在组织保障,关键在人才支撑。
俗话说,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班子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领头雁”,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村级发展的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就是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为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更好地调动和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我市在乡村振兴中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注重强化党建引领、信用支撑,通过选优配强基层班子、规范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强化基层治理等方式,打造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2018年2月,埠柳镇梁南村新的村“两委”班子成立,村党支部最先着手的工作就是强化村党组织建设,打造坚强的战斗堡垒。村党支部书记郑涛先是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占地600平方米的多功能村务中心。他从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入手,通过党员星级考核制度、“四议两公开”制度和“党员联四邻”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党员争先领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村党支部的推动下,梁南村成立了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基本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村党支部还投资建设地瓜精深加工车间并和市电商协会合作,以固定资产入股的方式,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投入运营后,村里按照每年不低于投资金额的13%进行兜底,根据当年运营情况分红,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真正打造出百姓信赖的“两委”班子。“村里建成精深加工车间,不但能保证地瓜干的质量,还不用我们愁销路,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村民王福才站在加工车间前自豪地说道。
人和镇北齐山村曾是有名的穷村,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北齐山村已经大变样,村路宽敞整洁、村集体经济繁荣、村民安居乐业,一派平安和谐的景象。
从硬化道路到改自来水再到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推进,村容村貌早已焕然一新;成立农机合作社,专门为村民“三夏”“三秋”低价耕种收割;建成幸福院,让村里的老人在院里享受晚年之乐;组建吕剧团和妇女演唱队,成立了多支志愿服务队,满足党员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北齐山村正朝着更加和谐幸福的新生活迈进。“现在我们经常在村文化中心进行腰鼓、扇子舞的排练,最近我们还到其他镇街进行表演,把我们村的文化精神面貌展现给大家,我们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劲头真是越来越足了!”村民陈军秀说道。
在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我市还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植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土人才,让农村人才集聚效应强起来。“乡村能人”连建祝就是很好的例证。他成立的虎山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帮助农民统一销售农产品近5万吨,相较非入社农民多收入近300万元,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富裕了一方百姓。
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侧重乡村人才、乡村项目的链条式创业服务体系,打造优质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创业项目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无缝对接”,帮助个人和企业稳步启程。一系列利好政策落地见效,更多的人才留在了农村。正是在这些“领路人”的引领下,村庄越来越美丽富裕,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坚持绿色发展 乡村面貌大变样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围绕乡村生态振兴,我市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优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建设、绿色发展融入到乡村发展的全过程。从生态环保角度看,这是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建设“自由呼吸·自在荣成”的目标相契合。从乡村振兴的角度看,我市从2009年开始抓农村环境整治,10年来,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生态宜居新画卷已然铺开。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把环境整治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创新办法、广泛发动,达到了预期效果。人和镇何家村党支部书记何延妮在整治工作期间,早上四五点就起床,晚上八九点才收工,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户一策”保成果,连续奋战11天后,全村230个车库、草厦子拆除“一刀抹”,顺利通过了整治工作验收。
何家村不是个例,在农村环境整治这场硬仗中,人和镇后发赶超,成为全市环境整治工作典型。截至目前,该镇80多个村通过验收,村居环境干净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卫生好了,环境美了,我们心里也跟着敞亮了。”人和镇何家村村民王秀兰喜悦地向记者说道。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同样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改厕试点村寻山街道夼子河村。村党支部书记姜宝泉告诉记者:“厕所、厨房、洗澡间的污水全部都连接污水管道,最后接入到户型污水处理器,再经过降解过滤,污水变清水……真正实现了污水一体化处理及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改写了村庄的卫生面貌。”
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我市在狠抓农村环境清理整治工作的基础上,运用融合思维毫不放松地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再治理、再提升,将环境整治与环卫一体化、垃圾分类、网格化治理等工作结合起来综合施策,带动农村基层治理全面创新、全面突破,真正实现由抓“面子”向抓“里子”、由改环境向改观念促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和提升。
今年年初,我市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试点市。试点市以来,我市各级创新试点办法,在3个镇150个村居、10个美丽乡村精品村进行先行先试,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理新机制。试点工作半年有余,成效初显。人们欣喜地感受到,农村环境更美了,垃圾分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垃圾分类习惯正在成为群众的自觉。
按照乡村生态振兴战略部署,我市在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卫生管护、改厕与污水处理等方面创新举措、持续发力,全面推进农村道路、厕所、供电、学校、住房、饮水、供暖“七改”工程。目前,我市完成农村改厕12万余户,配套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129处、污水配套管网1100多公里,省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达32个,农村面貌持续向宜居化、精致化转变。到2020年,我市将实现全市农村居民全部用上卫生达标的自来水、所有镇街驻地全部通达管道天然气、农村道路硬化“户户通”任务全面完成、70%的村庄实现冬季清洁取暖、农村污水处理全覆盖,真正让乡村从“面子”美到“里子”,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守护住“自由呼吸·自在荣成”的生态底色。
提振精气神 焕发乡村振兴新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我市在乡村振兴中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揽齐抓,把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并注重为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激活农民群众内生动力,全面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根”。
“四清”工程中,8万多名农村志愿者成为“四清”整治的主力军,推动80%以上的村整体通过验收考核;“清洁家园·入户提升”行动中,巾帼志愿者共为3.9万多户困难家庭收拾房前和屋内卫生;“暖心食堂”“暖心饭盒”志愿服务项目被有效推广,村里的孤寡老人和弱势群体定期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像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每天都在以不同方式进行。目前,全市868个村(社区)全部成立村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达7.7万人,占农村居民总数的1/3,“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共建共享理念深入民心,群众参与村级事务、集体活动热情日益高涨,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我们村里共有345户,违章建筑数量多,清违建、搞‘四清’压力很大。”人和镇何家村党支部书记何延妮说,“我们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用好用活信用管理、志愿服务等手段,把道理讲透,把愿景讲明,把政策讲清。大伙儿气顺了,人心齐了,力往一处使,才能办成事。”透过何延妮的讲述,观察何家村村风民情的变化,不难发现,乡村振兴,提振人心是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新时代文明实践”正浸润着百姓生活,百姓也正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播下希望。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
走进宁津街道十里古乡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的特色古村落东墩村,古朴的海草房流淌着诗韵悠长,典雅的刘氏宗祠凝聚着历史沧桑……从中,我们见证了荣成的发展变迁,更触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传承。
位于村中心的刘氏宗祠室内悬挂着“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业长”的对联,记录氏族兴衰变迁的《刘氏谱书》一直珍藏至今,墙上的古训成为鞭策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绕过宗祠不过十几米就到了谷牧旧居,谷牧是东墩刘氏13世孙,他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崇高品德和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东墩村人。好传统带出好家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东墩村共有14名英烈为国捐躯。近年来,东墩村修缮谷牧旧居、打造谷牧传记馆,建成600平方米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培训百余班次,服务党员群众上万人次。东墩村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既弘扬了革命精神和传统文化,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农村发展新活力,引领了乡风文明新风尚。
与此同时,我市还从弘扬优秀乡村文化、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加快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持续深化富有时代气息的乡村文化惠民体系,让农村群众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提内涵。
精选庄户剧团参与“一村一年五场戏”、百日广场文化等活动,实现村民看戏全覆盖;为农家书屋送书8万余册,为群众提供完好的阅读空间和阅读体验;组织文艺工作者到基层采风,在寓教于乐中把“送文化”变成“种文化”,提振了农村群众的精气神……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最大程度地繁荣大众文化生活,使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计划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村镇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
致敬过往,实干今朝,开启未来。荣成大地上,乡村振兴风帆正劲,“自由呼吸·自在荣成”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绿水青山间、村美人和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