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中心>时政要闻

打通四条路径 激活内生动力——荣成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常态长效建设走笔

时间:2019年08月22日 10:38 来源:荣成市新闻中心 浏览次数:

2017年,我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但我们追求文明的脚步并未因此而停止。去年8月,我市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市。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出具有荣成特色的实践模式。

——引子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重要指示,加强顶层设计,立足特色优势,创新建立志愿信用特色机制,重点解决文明实践“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做多久”的问题,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成为创新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实现农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重要力量,全面激活新时代文明实践内生动力。

突出思想铸魂

打通“供需路径” 解决“做什么”的问题

围绕“做什么”的问题,我市以“讲、评、帮、乐、庆”为基本形式,整合优势资源,策划实施一批贴近基层实际、符合群众需要、群众乐于参与的特色活动、品牌活动,进一步凝神聚魂、强基固本。

抓理论筑根基。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强基,面向党员干部,在“三会一课”开展前“重温入党誓词”“唱红歌”,提升党员干部身份意识。

我市制定了《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站)课程建设的意见》,规定“必修科目”,镇街分中心、村实践站每年需完成12个“规学”课程,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选学”课程。

由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组成的“银龄宣讲团”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叫响了银杏树下宣讲志愿服务品牌,用本土化、接地气的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抓文明树新风。我市开展“志愿人家”、文明家庭等评选和“我的志愿故事”“我的家风故事”宣讲活动,建立《家庭文明档案》,推动形成好家风好家训;整合党员活动室、文化广场等资源,实施“三下乡”“百场戏曲进农村”等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向国旗敬礼”“新时代好少年”等活动,使学生在文明实践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开展“移风易俗”提升工程,实施农村殡葬改革,教育引导倡树文明新风;在电视台开设“爱的蒲公英”“我的志愿故事”等专栏,广播电台每周日定时通过“村村响”,播放自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小喇叭”节目,让文明实践的生动故事春风化雨般浸润寻常百姓心田。

抓培训促振兴。我市聚焦农民群众需求,开展农业种植、农村电商、民宿旅游、家政服务、民俗手工艺等实用技能培训,推动乡村振兴。30多个村文明实践站成立了“乡村夜校”,村民们白天忙农活,晚上走进夜校“充电”。邀请各行各业的“能手”,从党员干部到“第一书记”,从“土专家”到“田秀才”,从致富能人到道德模范,变“教什么学什么”为“用什么学什么”,只要是村民想要学,村实践站尽其所能,既“扶智”也“扶志”。

突出志愿助力

打通“服务路径” 解决“谁来做”的问题

我市统筹整合文明实践资源,探索建立“1+3”志愿服务模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有抓手、见实效。

“1”即一个平台抓统筹。我市在原有“志愿荣成”网站基础上,搭建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采取文明实践“全市一张网”的管理模式,对全市文明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调度、统一管理,镇街实践分中心、村居实践站、志愿服务团队按照“申请—审批—公示—发布”等流程,在云平台发起文明实践活动,从源头把准导向,有效避免文明实践活动形式化、走过场。

我市简化农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程序,为农村志愿者制作专属二维码,参与活动时可直接扫码,也可由专管员统一扫码记录,志愿服务时长自动录入云平台后台,与信用奖励挂钩,激发农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3”即三级队伍抓服务。我市培植起“专家团队、城区专业团队、镇村团队”三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按照“部门专家团队精准服务、城区专业团队下沉服务、镇村团队自我服务”的模式,实行错位服务、全域覆盖。

专家团队提供精准服务,培植红宣讲、法润荣成、情系“三农”等33支专家型志愿服务队,组织670多名“专家型”志愿者,采取“开门询单、团队亮单、群众点单、分中心下单、志愿者接单、互动评单”的模式,建立起“群众吹哨、部门报到”的服务机制。到目前,已开展各类“点单式”服务1200多场次。

城区团队下沉服务,探索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重点引导400多支城区专业团队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面向农村,开展美丽乡村、扶贫助困、助医助学、文化体育等志愿服务活动5800多场次。

镇村团队自我服务,采取“1+3+N”模式,推进村级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即全市所有村、社区均成立一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和党旗红、巾帼美、纾难解困3支志愿服务分队。在此基础上,因村而异成立若干支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分队。

目前,全市868个村(社区)全部成立村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各类志愿小分队达到1600多支,农村注册志愿者达7.7万人,占农村居民总数的三分之一,打造了一支群众身边永不走的志愿服务队伍。

今年,我市启动农村环境“四清”工程,7万多名农村志愿者成为“四清”整治一线的主力军,3个月时间,784个整治村拆除违章建筑1.4万处、清理草厦子等乱搭乱建3.5万个、废弃宅基地2300处,全市已有400多个村通过验收考核。

突出项目引领

打通“创新路径” 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我市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要求,大胆探索,创新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引领文明实践有效开展。

聚焦重点工作设计项目。我市围绕政策理论宣讲、“清洁家园·美丽乡村”、扶贫帮困、文明劝导、助医助学、移风易俗、拥军优属等20项重点领域工作,精心设计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项目。

尊重群众首创推广项目。我市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让活动项目由少到多,引导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入开展。我市20多个村建起“暖心食堂”“暖心饭盒”,配备了送餐车,志愿者既是炊事员,又是“外卖小哥”,定期为村里的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可口饭菜。王连街道东岛刘家村、大汛姜家村设立利民服务社,志愿者常年为村民提供农机具修理、理发等志愿服务。

强化资金保障扶持项目。我市采取“政府资金引导、爱心企业冠名赞助、志愿服务团队具体实施”的运作模式,把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站)及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设计成接地气、聚人气的志愿服务项目,发动企业向志愿服务团队和农村信用基金注资,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良好局面。

今年,我市首批发布了26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47个“伙伴项目”被爱心企业认领,捐助善款135万元,213个“公益项目”利用1000万元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组织实施,实现了村村有项目、村村有活动,带动形成了全域推进、全员参与、全民共享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径。

针对专家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在文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交通、餐饮等费用,我市制定下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专家团队志愿者培训补助管理办法(试行)》,对专家团队志愿者培训补助的支持条件、申报程序以及补助范围标准等做出明确规定,进一步激发了专家团队志愿者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突出信用保障

打通“长效路径” 解决“做多久”的问题

我市结合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全覆盖、全积分、全激励”的志愿信用机制,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纳入城乡信用体系进行管理考核,根据积分进行相应的奖惩,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常态长效。

用信用激活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内生动力。全市所有村(社区)均设立了信用榜或“四德”榜。夏庄镇甲夼马家村规定,村民每志愿服务4小时,可得一颗五角星,五颗五角星换一面红旗,五面红旗换一面国旗。东岛刘家村建立“红灰榜”制度,对工作热情认真、爱心奉献突出、乡村治理贡献大的人纳入“红榜”表扬,对于自私自利、损公利己的人列入“灰榜”惩戒。

用信用传输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持久推力。我市出台《农村居民信用积分评价办法》,将群众参与理论宣讲、清洁家园、慈善捐助、扶老助残等26项文明实践活动与个人信用挂钩,强化信用评价结果应用。

今年以来,全市22个镇街、868个村居设立文明实践信用基金800多万元,镇街、村居每季度或每月发放一次,营造了“信用有价、志愿光荣”的浓厚氛围。我市连续3年举办全市性大型公益慈善与志愿服务表彰大会,对优秀志愿者、诚信典型进行表彰,并建立起优秀志愿者每年免费体检、困难帮扶等礼遇制度。

用信用汇聚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强大合力。我市不断增加守信激励产品,达到一定信用分值的市民可享受信用贷款、减免费用等103项守信激励产品;120多个村开设了“信用超市”“志愿银行”,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长可折算成信用积分,换取数额不等的诚信券,用于兑换生活用品或其他福利;研发信用积分手机APP,发布志愿服务需求,记录和存储用户志愿服务时长,生成积分或兑换、捐赠物品。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