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中心>时政要闻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融——探访宁津街道十里古乡片区

时间:2019年08月21日 08:59 来源:荣成市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省委书记刘家义提出:“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按照政府引导方向、群众参与生产、企业投资管理的模式,有效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焕发乡村发展活力。”

——引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

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培育文明乡风是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宁津街道充分发挥区域特色,把传统文化与现代乡村文明有机结合,通过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积极打造乡村旅游集聚片区——十里古乡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为广大农民创造富有新时代特色的美好生活空间,让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乡村文明在这里深度交融。

十里古乡韵味长,山海相依碧连天。日趋兴旺的乡村文化旅游,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保护历史 留住“乡魄”

十里古乡,顾名思义就是以十里乡路为线,串起区域内8个特色古村落,连片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

这些村庄都有600年以上建村历史,村庄地域相连、人文风情相似、文化传承完整,其中,4个村获评“国家级传统村落”、3个村获评“省级传统村落”,还拥有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片区内保存有数百栋“民居化石”海草房,沿线还生长着拥有传奇色彩的一对雌雄千年银杏树,一对母子朴树,见证岁月沧桑。百年古巷、千年古树、谷牧旧居、元代石墓群……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汇聚于此,为人们呈现出“古风古韵古村落,古宅古巷古人家”的独特景致。因此,十里古乡片区被评为“威海市美丽乡村示范片区”。

8月下旬,记者走进十里古乡,探访东苏家、渠隔、留村、东墩、口子、北场等古老村落。一路所见,处处绿水青山,更是金山银山。

东苏家村与渠隔村相邻,东苏家村村口有一棵雌性千年银杏树,而渠隔村村头则生长着一棵雄性千年银杏树,配偶传粉,遥相辉映。如今,雄树雄风健硕,雌树果满枝头。围绕保护古树、保护古村落的定位,宁津街道在渠隔村、东苏家村建设银杏树公园、朴树公园,配套停车场等设施,同时对巷道进行修缮,对村内进行绿化美化。融合千年古树、古巷道、祠堂等元素,宁津街道投资打造了巷道迷宫、家族祠堂等具有遗风遗韵的景致景观。眼下,这里已成为电影拍摄、汉服拍摄、科普讲座、文化传承、文明实践的新场所。

渠格村西邻留村,这里保存有元代古墓群。行走村中,海草房、石板路保存完好,仿佛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小桥流水,古树参天,一路上鸟语花香,充满着浓浓的古韵古香。

而相隔不远的东墩村,不仅有良好的生态、保存完好的海草房民居,还有厚重的红色基因。这里是谷牧同志的故乡,还走出了十几位革命英雄,革命故事代代相传。东墩村一方面对部分百年海草房进行保护性开发,建立石岛民俗馆、六艺馆、孔子学堂等展馆;另一方面结合红色教育,修缮谷牧旧居、打造了谷牧传记馆,建有600平方米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形成“一院一主题、一馆一特色”的海草房旅游文化主题院落群,成为威海市乡村振兴示范培训基地、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和威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培训百余班次,服务党员群众上万人次。

历史与现代在这里相遇。宁津人巧手打造十里古乡,让古老历史讲出了新时代故事,让繁茂老树绽放新时代光彩。

传承文明 弘扬新风

“这里是谷牧同志的旧居,里面建有谷牧传记馆,是威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墩村还走出了十几位英雄,传颂着汪口蹈海七烈士、杨家葬海战等红色故事,等下我们来一一了解一下。”暑期以来,东墩村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多支研学队伍,师生们在此感受古村风情、接受红色洗礼和爱国主义教育,收获满满。

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探寻的,是新时代背景下十里古乡文明的奥秘。

历史,传承的是文化,是文明。十里古乡近海临山,这里的人们既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承接着现代文明的浸润,形成了淳朴、诚实、开放、仁善的文化特质。这种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所积淀的精髓,根植于村民心灵、融入农家生活,成为十里古乡人们的日常习惯和行为操守。而这,恰恰是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落地生根的沃土。

“我们把传承乡村文明作为打造十里古乡的精神内核,重视凝炼乡土诚信、弘扬乡土文化、挖掘乡村记忆、保护乡村原生态环境,从而使乡村文明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真正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在这里开花结果。”宁津街道党工委书记战军刚介绍说。

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过程中,宁津街道把挖掘培育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大力倡树新时代乡风文明。有了厚重的人文基础,新时代文明实践在这里一呼百应、绘声绘色。

走进东墩村,处处干净整洁。可让人想不到的是,村里没有专职保洁员,环境的保洁和维护由村里的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和村民义务完成。今年,村里又成功推行了垃圾分类管理。

片区创新采用“信用+”的方法,各村建立信用基金,把村民日常行为列入信用考核,信用分值与村民福利待遇直接挂钩,志愿服务在这里遍地开花。在留村,记者参观了村里的暖心食堂,志愿者正在为村里20多位高龄独居老人、残疾人准备午饭,食材全部由村民、村集体、爱心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每天直接把做好的饭菜送到家中,并且老人的家庭卫生也由志愿者来清理。

“一个村就是一个大家庭,哪个家庭没有老人,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作表率,传承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的美德,我们的大家庭才能越来越好。”留村志愿者刘彩霞说。

十里古乡,8个村落,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方式是相通的,却又各具特点。有的将其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有的将其与孝爱文化相结合,有的将其与志愿文化相结合,让这些古老村庄的文化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气息,成为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的深刻诠释和行动支持。

产业融合 蓄力振兴

片区发展,文化是魂,产业是根。

宁津街道把产业融合作为加快十里古乡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让百年古乡不仅“文化兴”,而且“产业旺”。

产业融合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在扶持片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宁津街道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街村产业融合、片区产业融合,着力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激发产业新业态。

在古巷内,以东墩村为龙头,发展海草民宿、胶东特色餐饮、红色旅游,体现绿色、环保、原汁原味的胶东文化特色。同时,利用旧村改造置换出的300多户海草房民居,计划以“古街古道古乡味”为主题,实施胶东特色文化小吃街、海上休闲养殖体验区、传统村落保护修复、旧村搬迁等六大项目。目前,传统村落保护修复项目已完成,旧村搬迁项目预计年内可完成6栋住宅楼封顶。

在古巷外,走“大产业、大旅游”之路,实施“旅游+乡村”“旅游+农业”。利用8个村的乡村资源及农业产业种植分布特色,建设鲜花观光带、茶叶观光园、水果采摘园、时令蔬菜基地等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和田园综合体。其中,留村前期已成立果蔬合作社,已流转土地近千亩,投资约200万元栽种月季、金丝菊4万棵、文冠果苗10万棵;渠隔村正在建设传统手工艺展馆项目,主要进行剪纸、花饽饽、根雕等传统手工艺制作,开发特色文旅产品及伴手礼;东苏家村正在建设一处土特产品乡村集市,展示、销售区域土特产品。

在片区北部,建起了以休闲露营为主题的甲子山生态休闲农庄,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支持、村居参与”的运作模式,主要打造集休闲采摘、户外体验、运动休闲、旅游度假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辐射北场村等多个村庄,每年吸引游客上万人次。

为保证片区一体发展,宁津街道对十里古乡片区进行了一体规划、连片打造,突出三个“集聚”。一是以海草房为依托,盘活农宅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集聚片区;二是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以项目拉动,产业路径实施集聚战略;三是盘活农村行政组织资源,整合街村要素,行政区域聚合发力,实现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增收。

目前,片区已与济南水发集团、德信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金潮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石岛管理区农业投资公司等投资主体展开合作,计划共同投资约3亿元实施14个重点项目,重点打造2000亩高效茶叶产业园区、1000亩中药材项目区、2000亩海上休闲体验区三大片区,引进社会资本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事体验、休闲采摘等项目,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以文明实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拉动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十里古乡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的生动实践,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含义。十里古乡,正成为一片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