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中心>区镇动态

种地者说——听种粮大户王德刚谈他的创业经

时间:2019年07月30日 08:44 来源:荣成市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本期财富故事会的主任公叫王德刚,虎山镇一位种粮大户。从渔民转型农民,成为种粮大户,他的创业之路与众不同。

种地不挣钱?我觉得这得两说。农业是利薄的行业,种多了赚钱;种少了,不赚钱。赚多赚少,看天,也看你自己。

确实,这几年农业不景气。农药、化肥、种子、人工费,什么都涨价,只有粮食不涨价,0.5公斤玉米、0.5公斤小麦还没有一瓶矿泉水值钱。所以农村出现这样的景象:留在村里务农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弱病残,青壮年要么在外务工,要么搬出了农村。农业不景气,或许就是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必然经历的阶段吧。

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大量买地,农业形势好的时候,地值钱,我也买不起呀。今年我买了170亩地,每亩100多块钱,遍布荣成市与威海市文登区,如果有人不想种了,要流转给我,我还要,成不成方没关系,只要价钱合理。

你别惊讶!其实我看重的是农业的长远效益,也是机械化和农业技术进步带给我的信心。这么多地,你以为我种不了是不是?种这些地,我连妻子都不用,只有我一个人。20世纪70年代,有个故事广为流传:美国一个叫韩丁的来中国,说是他们一家人种几千亩地,当时我也不信,现在我信了。如果给我1000亩耕地,地平得像镜子,我也敢种。韩丁种地靠机械化,我种地靠的也是机械化。这么说吧,农业上所有的大小农机具,我都有,这些年我挣的钱,都是花在这些铁家伙身上。

今年春旱,我种的60亩小麦,一遍水没浇,亩产还400公斤,每亩净收入300多元,收入不算高。去年好,我的小麦亩产就达到千斤,收入是今年的两倍多。明年,我的小麦种植面积是170亩,如果风调雨顺,亩产千把百斤没问题,每亩净收入超过500元,你算算,收入是不是很可观?

我不吹牛,种地我有诀窍:一年就种一季小麦,松松闲闲。我的小麦,比别人晚收三四天,彻底干透了,收割时,里面连点麦糠都没有,我马上送粮库,省去了晒收等诸多麻烦,卖得比别人每斤还高五六分钱。小麦收割完,墒情再好我也不种,撂荒到秋天,草籽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我把杂草连同小麦秸秆一起粉碎,撒一包160元左右的复合肥,耕一遍地,等到国庆节以后,墒情合适时,再种小麦,完成了一年的轮回。

你会说,你们这里是两年三作,我一年一作,肯定不划算。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种这么多地,不考虑成本是不行的。我是粗放型搞农业,所有的雇工,都是我的收入,我要努力压到最低。有些地在水边,六七节管子就能浇,我又有抽水机,论理我应该使劲浇才是。可是,我不浇,如果浇,我就要雇人,地那么多,多出来的粮食,去掉人工,是赔是赚真的说不清楚,我和老婆俩浇,也行,太累,我不干,就种懒汉庄稼。看到天旱,我的心里也挣扎。不浇是对的。浇了,每亩多产二三百斤粮食,多用两个工就抵消了。小麦的两遍药必不可少,今年我去黄山合作社找无人机打药,偏偏他们的无人机坏了,我只好雇了4个人,背着喷雾器打,每个工100块钱,效率很低,还把他们累得够呛,我看着他们都70多岁了,和我父亲的年龄差不多,我也不便说什么。

收割完小麦种玉米,墒情好还好说,墒情不好怎么办?浇地,雇不雇人?除草剂打得不好怎么办?秋天,收获的海量玉米在哪里存放?怎么翻晒?这些问题,我都认真地考虑过。前年,我到文登粉碎玉米秸秆,那玉米基本上颗粒无收,夏播作物风险大,我必须规避。今年又是夏旱,你看春玉米,雄穗抽出来了,叶子还打着绺,绝产不一定,减产是肯定的。夏玉米也是缩成一团,抵抗着炎炎的烈日。我不种玉米,回避了风险,就没有浇不浇地的苦恼,在这里和你喝茶聊天,多好。

无意中,我引领了一次农业革命。威海市文登区那里种大沟麦,一年两作,增加了复种指数,也增加了粮食产量,农业学大寨的时候,曾当成经验推广,但是,我认为那是短期的。我买了他们的耕地后,改成一年一作,不种夏玉米,他们嘲笑我,从来没看到有这么种地的,不赔死才怪了。结果,同等的地块,他们的投入比我高,管理的比我精细,产量却远没有我的多。他们服了。现在,不少人不种大沟麦了,这就是受我的影响。我总结给他们听,他们忽视了地力的培养,越种产量越低,越种投入越大,越种越不挣钱,撂荒地越来越多,这和海上捕捞走的几乎是一样的路。东北的黑土地,国家发补贴鼓励轮耕,就是这个道理吧。

这方圆百里,荣成市和威海市文登区,我几乎走了个遍,全国的小麦产区我也走了个遍。我经常看到这样的地块,玉米、小麦、花生,一滩一滩不是长得不好、面黄肌瘦,就是过早地枯萎,我的诊断是,化肥施用过多,土壤酸化,除草剂药害残留。我种地化肥用得少,不用除草剂,我认为我的种植模式是对的。我经常向他们提建议,他们都说有道理,你看,我还是个义务农技推广员呢。

我铁了心干农业。你说我是老庄稼佬,不对,我搞农业是近10年的事。我的家乡靠海,我从学校毕业就上了船,眼看着鱼越打越小,船的马力越来越大,我们的收入越来越低。10年前,我决定上岸。船员我是不当了,找个单位工作,挣钱少,管束多,我受不了,自己干,我又不知道干什么。因此,我当了很长时间的无业游民。

2000年左右吧,农村里大型收割机、拖拉机还很少,老百姓耕地、收割小麦需求很大,这吸引了我,我拿出我所有的积蓄,还借了些钱,买回来大型收割机和大马力拖拉机,专门从事耕地、收割小麦。可能是经济发展得太快了,大型农机具发展的太猛,我的好日子过了短短的几年,单纯的耕地收割就不行了,我又陆续地上了种花生的扣膜机、种小麦的播种机、种玉米的播种机、粉碎秸秆的机器等等,反正有新了农机我就买。买来买去,还是有普及的一天。很多收割机手干脆不去办跨区作业证了,每年收割自己村的那么几天小麦,一天挣一万元也不过瘾啊。

也是市场倒逼吧,我的活越来越少,我们这些玩机械的都越来越少,怎么办,总不能守着这一堆钢铁过日子吧。于是,我想转型,种地。什么时候买地,买多少地,种多少年,都在考验着我的智慧。党的十九大之前,我怕农业政策有变,不敢买;党的十九大之后,农村出现了土地撂荒、种地效益下滑的现象,这正是我创业的好时候,我放心大胆地买地。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化,农村进入老龄化,土地只能向种地能手集中。捷足者先登。我要走在时代的前头,率先搞规模农业。

种什么作物,我曾经犯难,有人说种花生好,有人说种小麦省事。我选择种小麦,小麦相对高产稳产,机械化程度高,用药少,正适合我这样的懒人。

我种170亩地不嫌多,我还想种一些,我的上限是多少,我也不知道。每年能收入十万二十万的,我就知足,守家守业的,一年干200多天活,比上船好多了。我满意我现在的生活。

哦,忘了告诉你们我的名字,我叫王德刚,今年54岁,是虎山镇大龙村的一名种粮大户。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