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成为港湾街道学生暑假“新课程”。
今年,我省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项目,并确定我市为第一批试点市。而石岛管理区作为我市全域推行垃圾分类的“先行区”,进行了破题先试。目前,垃圾分类工作已在6个街道、173个村全面推开,初步打造了农村垃圾分类的“石岛样板”。石岛管理区究竟迈开多大步子、蹚出怎样路子、干成什么样子?带着疑问,日前,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多维度宣传
解决“为何分”的疑惑
“以前一遭一起撂,多少年养成的扔垃圾习惯要改变,既不适应、更不懂怎么分,但听完老师的课,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要‘分’和‘分’的好处了。”7月10日,斥山街道邀请市环卫服务中心宣讲员赵涛到郭家村举办“垃圾分分类,资源不浪费”主题讲座,以农村大妈为主的40多名志愿者在听课后分成几队,深入各片区、网格、重点商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而在港湾街道兴隆社区,社区志愿者也在开展相关活动——宣传垃圾分类,保护生态环境。记者随志愿者一起走访家庭,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册,为居民耐心、细致地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引导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活动。
今年3月初,石岛管理区启动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各街道迅速行动,先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培训,让他们首先成为“为何分”的明白人,然后村居对全体党员、村民代表、网格长、文艺队队员、志愿服务队成员、保洁员进行培训,并成立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让村居优秀骨干成为“为何分”的宣传员。再由“明白人”和“宣传员”负责各自所在的网格、片区、亲属、联系对象,为其面对面培训讲解,使宣传效应倍增。目前,各村居、社区开办主题宣讲培训30多期,受益群众5000余人次;成立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100余支,参与人数达4000余人。由志愿服务队牵头开展的垃圾分类“进村居、进大集、进社区”行动,已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形成“培养一个志愿者,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推动整个社会”的连锁效应。
石岛管理区还按照“线上+线下”“传统+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新媒体,推出居民易于接受、乐于参与、产生共鸣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通过“港城石岛”微信公众号、《渔都石岛》等媒介,推送动画视频、专题信息50多期;还推出“学校+社区”活动,发动学生督促家庭成员进行垃圾分类。经过多维度地渗透、全覆盖的宣传,营造出了人人知晓、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群众对“为何分”的疑惑得到了有效解决。
方便群众投放
突破“怎么分”的关键
分类投放、收集、转运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一个运转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教好群众“怎么分”是重要一环。
为构建科学的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石岛管理区先后组织相关街道、村居负责人赴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学习9批次,汲取南方地区先进经验和科学模式,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思路,摸索提炼出定点回收、入户收集、自主投放等垃圾分类模式,最大限度迎合不同年龄层村民的投放习惯。如,港湾街道根据地处石岛城区特点,探索推行不同模式。即对玄镇、石岛街等居民楼集中的村改社区和城市社区,选址新建或购置分类垃圾箱,采取居民定点自投、街道统一清运的“投——运”模式;对牧云庵、桃树园等地势平坦社区,按照传统垃圾收集方法,采取每天早晨定时带桶入户分类收集、街道分类清运的“收——运”模式;对西车、炮台东等地势复杂、居住分散的社区,本着“方便居民、分区收集”的原则,采取部分自投部分收集、社区转运至暂存点、街道集中清运的“投——收——运”模式。
而王连街道作为全省首批试点镇街,精心研究“垃圾分类怎么分、如何投放”,才能方便群众,效果才能更明显,他们采取的是“街道指导、村居自导”的方式,引导各村自行自试,直至找到最合适本村的分类方式。
突破“怎么分”这个关键,资金投入是保障。截至目前,石岛管理区已累计投入1400多万元,购置组合式户型桶、垃圾箱、垃圾袋等10万多个,配备分类收集、集中压缩等专业车辆24辆。建立高标准垃圾投放房5处,全区144个地埋式垃圾箱全部撤除,关闭了斥山中转站,投资60多万元对东山中转站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投——收——运”环节无缝衔接。
尊重群众意见
破解“不愿分”的难题
在实施农村垃圾分类过程中,“不想分”“不愿分”“不好管”是共性难题。记者走访了破题较快的王连、港湾、东山、宁津街道,寻找“解析”之道。
“我们每天不耐其烦地上门解说,引导群众做好分类,逐渐改变老习惯。”宁津街道东楮岛社区志愿者说道。
港湾街道西车社区百姓认为,垃圾桶设置方便、桶身图案易懂,好操作、好理解才是关键。
王连街道东岛刘家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俊军表示,将垃圾分类与信用评分挂钩,化解这一问题并不难。
东山街道分管负责人认为,村干部、党员、区长、志愿者分包,也不失为破解“不愿分”问题的好方法。
农村垃圾分类既是一场生态文明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观念的变革,更是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向更高标准提升的重要途径。为此,石岛管理区围绕建立农村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形成群众“不愿分”到“主动分”,由“背动催促”到“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在反复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基础上,在村居层面,实行“三包”、网格化、“信用+”、积分兑换等举措。“三包”即“两委”干部包总、区长包片、志愿者包街,全程负责日常监督指导;网格化即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锣鼓队员,对包扶户把好源头小型垃圾桶分类到位关、把好倾倒大垃圾桶到位关;“信用+”即将垃圾分类情况与信用评分挂钩,作为评比“先进户”和发放福利待遇的主要依据;积分兑换即根据投放有害垃圾数量、投放准确率、二次分拣程度等,设置兑换大米、洗衣粉、酱油、小绿植、生态采摘券等奖品。
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深化美丽乡村综合提升,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势在必行。破题农村垃圾分类,石岛管理区已先行先试,将农村自身实际、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将为我市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编后:
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涉及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处理多个环节。但在精分细解环节,仍只能靠人力分拣。因此,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必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机制,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可喜的是,石岛管理区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新办法,为我市农村垃圾分类和集中收集处理积累了重要经验。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对于特殊情况“不愿分”的个别户,只能由农村干部、村居志愿者反复劝说,或者由志愿者承担分拣工作。若全面铺开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还是需要统一制定垃圾分类相关规定、条例,增加刚性惩戒措施。同时,可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担、社会参与”的方式,建立多元化推进机制,确保相关资金、设备、设施的到位,为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提供要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