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城乡建设档案馆紧紧围绕“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指导思想,大力实施“城建记忆”工程,为城市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文化财富,将市民对城乡建设的一段段记忆跃然于纸上、定格于影像。
在市城乡建设档案馆,工作人员正在将拍摄的城乡建设照片和录像,一一进行分类存档,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积累的我市城乡建设的老照片和旧影像,一直被视作“镇馆之宝”。这些宝贵的影像资料,离不开历代城建档案人日常的点滴积累。据市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建馆30年来,做好影像采集工作是他们的工作常态,除大风和雨雪等恶劣天气外,几乎每天都要外出拍摄,从城建重点工程建设、棚户区改造,到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各个角落都留下了城建档案人的辛勤汗水和坚实足迹。
这只是市城乡建设档案馆实施“城建记忆”工程的一个缩影。多年以来,该馆围绕这一工程的实施,积极做好建设项目档案“四位一体”移交、老旧工程档案追缴、声像档案采集、地下管线普查测绘、三维可视化系统建设等有关工作,形成了大量有实用价值的城建档案和电子数据,有效记录了城乡建设历史真实面貌。目前,市城建档案馆拥有纸质档案6万余卷、录像带700盘、实物档案400余件,形成各类电子数据超过20T,成为全省馆藏量最大的县级城建档案馆。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提速,市城建档案馆加快了城建档案信息化步伐。自2015年以来,该馆强力推行纸质、电子、声像、地下管线测绘数据“四位一体”接收,每年接收整编入库工程档案4000卷以上,接收电子类档案约60G。加快实施城建档案信息化项目,先后完成2万卷档案信息化处理。组建了城建档案管理系统,将馆藏的所有城建档案纳入信息化管理。启动实施了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续建项目,已累计实施地上建模74平方公里、地下管线在库数据6000多公里。紧紧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一次办好”的工作要求,启动全市建设工程声像档案在线报送系统,实时上报工程原址地貌到竣工验收全周期照片和录像,让建设单位“零跑腿”的同时,提高声像档案归集率。以城建档案馆为主体,跟踪拍摄(航拍)城建重点区域开发、城建重点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声像档案,平均每年拍摄留档电子照片逾万张、视频逾900分钟。将城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及数据、网站服务器迁入云计算中心,接通了互联网、政务外网和内部局域网,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保管城建档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查询利用,以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方便建设单位和市民查档,市城乡建设档案馆采取网上预约、电话预约等查询方式,最大程度便民利民。对来馆查档的法人或自然人,原则上15分钟内办结。每年可提供纸质档案查询利用300人次以上,地下管线信息查询利用120人次以上,声像档案利用50人次以上,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做好档案查询利用的同时,市城乡建设档案馆还着眼服务发展,持续加大档案编研利用力度。每年跟踪做好各类照片档案册的编研工作,参与编纂了《改革开放40周年荣成城市建设历程》、《荣成市志(1996-2013)》、《荣成年鉴》等志书,其中一人被威海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评为威海市志工作先进个人。“荣成市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续建项目”荣获2019年地理信息产业工程奖铜奖。“荣成市地上地下一体化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被列为山东省档案局重点科技项目。《强化城建声像归集,留住城市发展记忆》获得威海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协助央视节目组拍摄《中国影像方志》节目,并在CCTV科教频道播出。编研制作了《樱花湖体育公园》《三十年,为梦扬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荣成撤县设市30周年》《历年城建重点工程》等专题片。
实施“城建记忆”工程,关键在于人才。针对当前城建档案数量越来越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的形势,市城建档案馆对档案学、地理信息、测绘、摄影、影视后期制作等专业人才十分渴求。为此,市城建档案馆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根据上级政策规定,积极争取核增人员编制,并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为城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另一方面以“双提”活动为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以馆本培训为主要阵地,定期开展政策法规和业务学习,促使干部职工工作理念、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并组织干部职工到济南、青岛、日照、德州、淄博等省内城市及省外地区开展寻标对标学习,参观学习先进城建档案管理经验,进一步开阔视野,增进比学赶帮超的工作热情。
今年,市城建档案馆将迁入市档案中心新馆,依托这一有利条件,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持续做好档案管理、档案编研和档案信息化等工作,将城建档案馆打造成为城乡建设数据中心、城乡建设展览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推动“城建记忆”工程向精致、智慧、创新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