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来公益厨坊就餐的老人爱吃自己做的饭,于立志(左一)格外高兴。
公益厨坊志愿者用心服务每一天。
早上9时,在我市第一家社区暖心食堂——崖头街道河西社区冠通公益厨坊,两位厨师、三位志愿者早就忙活开了,整个后厨香气四溢,十分热闹。
厨师长于立志戴着高高的厨师帽,正乐呵呵地捞出刚煮好的猪皮。“起锅喽,看这猪皮熬得胶都出来了。”于立志笑着说。
57岁的于立志在公益厨坊上岗已经快一年了。担任河西社区虹桥北区11号楼的楼长的他,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平日里积极参加社区各类公益活动,得到居民交口称赞。
去年11月,河西社区原办公场所改建为社区公益厨坊,筹办过程中,社区通过各种途径招募志愿者,网格长摸底、协管员走访、文体宣传队内招募,就是苦苦找不到合适的厨师志愿者。因为早年干过厨师,于立志听说了这事,没含糊就报了名。
一开始,社区党总支书记陈芳芳特意登门拜访于立志,担心他妻子这道关卡不好过。谁知,事情说出后,妻子王秀梅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并表示自己也要做一名志愿者,一起帮忙。
多了这份兼职,于立志自己为客户送油的买卖受了不少影响。为配合筹办公益厨坊,于立志与社区沟通场所改造、设备购置、材料配备等问题,将自己生意上的事儿放在一边。为此,搞得客户很不满意。“早上8时来做饭,中午11时去送油,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在公益厨坊装修阶段,他每天下午或晚上到现场查看,帮助收拾、清理。他常说:“我既然接手公益厨坊,就得保证做好。”
这“兼职老板”不容易,因为送油不及时,没少挨嫌;成了“光杆厨师”的于立志也不简单,一早到岗,从食材采购开始,菜单自己列、配菜自己切、馒头花卷自己和面,再加上颠勺炒菜,一上午忙得团团转。
将煮好的猪皮放在案板上,于立志坚持刮肥油的活自己来,“有一点油腥,这猪皮冻就做不成喽。”原来,这是于立志为老人们准备的第二天的凉菜。
不管凉菜、热菜、面点、甜点,于立志每天都变着花样做给老人吃。他的拿手好菜很多,鲢鱼饺子、地瓜糯米包、芹菜叶蛋花汤……样样深得老人欢心。
这些“招牌菜”的背后,于立志花尽了心思。10万元的爱心捐款要支持公益厨坊运转两年,每人每餐要控制在5元以内,于立志潜心研究既美味又实惠的菜单。
于立志发现,鲢鱼头贵,但鱼身既便宜也鲜美。于是,他就创作出了“鲢鱼饺子”,有的老人一次能吃20多个。但老人们不知道,为了这饺子馅,于立志和志愿者光剔刺就得两个小时,剔完后还得再细细碾压检查一遍。
“你问这么忙为了啥,看到老人笑,咱心里就开心啊。”于立志说,“咱不夸自己手艺好,一会你去瞧瞧咱食堂的这些‘80后’,哪个不是满面红光!”
这几个月,于立志轻松不少。暖心食堂如今有了10位志愿者厨师,有的是现任大厨,有的是银行经理。这样一来,于立志每周能歇两天,但他只要没事还是在食堂待着。
这不,今天的上灶厨师就是31岁的王先佳。10时许,做好芹菜炒肉、凉拌豆腐皮、紫菜蛋花汤,王先佳便急急赶回酒店——那边也要开始炒菜了。
不多久,第一位老人来到食堂。接过刚出锅的午饭,82岁的代玉兰笑着对志愿者说:“老伴今天走路不方便,他那份一会我给他带走吧!”
陆陆续续,20多位老人来到了食堂。大家对今天的午餐赞不绝口。今年8月才报名暖心食堂的王智胜、王芝典老两口,如今每天都来“报到”。王芝典说:“俺们于师傅太会做饭了,这么好吃又便宜的午饭,打着灯笼也找不到。”
看着吃上了热乎饭的老人们个个面带笑容,于立志脱下厨师帽说:“又催我去送货,先走了。”饭香浓浓,温情满满。志愿者还在忙活着,一直到12时30分,清扫干净的暖心食堂才拉上了门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