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芬(中)与同事一起排练小品,探讨细节。
1997年荣获威海市“三八红旗手”、荣成市“优秀班主任”;2003年荣获“威海市级好媳妇”称号;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英语辅导员,2005年荣获“威海市级好妈妈”称号,2017年获荣成市第五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荣誉的背后,是姜明芬无私奉献的情怀。
在寻山街道,提起姜明芬,很多人会竖起大拇指,因为她不仅是一位好老师,更是出了名的好妻子、好儿媳、好妈妈。
豁达开朗的她脸上总是挂着笑,让人很难想像到,她曾历经艰辛。
对家人的爱——
披星戴月 无怨无悔
今年54岁的姜明芬是寻山街道中心完小的一名教师。
1986年,在乳山当代课教师的她,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但因男方患有小儿麻痹行走不便,姜明芬的父亲坚决反对。
“丈夫的人品非常好,聪明、能干、手巧。16岁干会计,从来不会出现一点差错,村里缝缝补补和修理机器的活他都爱搭把手,从来不收一分钱。”心意坚定的姜明芬说服了父亲,留下来用心经营这段不被人看好的婚姻。
2000年,姜明芬的父亲患了胃癌。她托同学从深圳定期捎来医治胃癌的胶囊,每月一盒,每盒400元。她总是把胶囊换个瓶子,瞒父亲说是治胃溃疡的药,一直瞒到2008年5月父亲去世。在父亲离世的前一周,她才告诉了父亲实情,父亲满含热泪,含糊不清地说:“多亏了闺女,让我多活了8年……”
祸不单行,2001年3月,姜明芬的丈夫病情加重,严重的高血压以及颈椎压迫导致肢体发麻,不得不住进医院。姜明芬日夜照料,忙个不停。
2005年,姜明芬的嫂子突发脑溢血去世,而哥哥车祸不久尚不能自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姜明芬鼎力相助哥哥一家,担负起当时上大三和高三的两个侄女的学习、生活费用。
2016年,91岁高龄的婆婆摔断了左股骨,医生保守估计说老人最多只能活3个月。住院期间,姜明芬不眠不休地照顾,出院后她将老人接到家中,购买了全自动护理床,白天由丈夫照料,晚上工作了一天的她再接着看护,从未间断。如今,看到依然健在并精神矍铄的老人,医生惊讶地认为是个奇迹。
面对着满是老弱病残的婆家、娘家,姜明芬没有被困难压倒,她承担起对家庭的担当、对生活的挑战,成为家中的顶梁柱。
对学生的爱——
一视同仁 爱心奉献
姜明芬带班的教室里,一直有个食品筐,那是她为没吃早饭的学生准备的早点;她的班级里,一直有备用的笔和本,那是她为粗心的学生准备的学习用品;逢年过节,留守学生总会收到“姜妈妈”送来的节日惊喜。
从教30余载,姜明芬当过班主任,送过毕业班。她真心实意地关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爱任何一个学生,也从不慢待任何一个学生,对他们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在她心中,没有落后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她常利用业余时间无偿为学生补课,让每一个学生不仅懂得学习,更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关心爱护别人、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姜明芬用言行教导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从做姜老师的学生,到现在与姜老师共事,一路走来,感谢有她。姜老师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我心中的榜样和模范,是我永远的老师。”曾是姜明芬学生,现是姜明芬同事的寻山完小教师李红叶说道。
对社会的爱——
不忘初心 不求回报
姜明芬所在的村子里孤寡老人很多,她经常当起志愿者,帮他们洗洗涮涮,洗衣做饭,主动为他们购买生活用品,解决日常所需。为了丰富村里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姜明芬自费4000余元,租来大巴车,和志愿者一起带领村里的40余位老人外出观光游玩。一路上,姜明芬忙前忙后、嘘寒问暖,为他们拍照留念。晚上,姜明芬准备了丰盛的晚宴款待老人。席间,一位从未出过远门的老人拉着姜明芬的手不停地说:“好人、大好人!”朴实的话是对姜明芬最大的褒奖,让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对熟悉的人,姜明芬可以付出真心,对陌生人,她也能义无反顾地献出爱心。每年的无偿献血都少不了姜明芬的身影,她总是对身边的人说,既然献血无损身体健康,还可以挽救生命,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12年来,她持续献血达5000毫升。在她的带动下,身边人纷纷加入无偿献血行列,受其熏陶,其女儿连续多年都是单位的献血标兵。
记者问及她为何这样做时,姜明芬笑笑说道:“党员就是要永远为人民群众服务,才对得起党员这个身份。”
做好人、行好事简单,难的是持之以恒地做一辈子好人、做一辈子好事。扮演好一个角色简单,难的是把每个角色都全力演好。姜明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一个好妻子、好儿媳、好老师、好党员,在这条路上,她一直不断前行,并影响着身边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