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专栏>重大决策执行落实公开>政府工作报告及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生态环境局荣成分局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成情况

时间:2019年11月25日 09:50 来源:荣成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一是大力推动“四减四增”。严格行业准入,对落后和过剩产能项目,坚决不予审核备案,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实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积极推动清洁能源,调整能源布局。大力调整运输结构,持续实施公路运输绿色化改造,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营运车辆,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农村“新六产”,塑造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的新产业、新业态。

二是狠抓环保督察整改。对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环保督察交办的问题,举一反三,认真开展排查整改,严格落实好整改台账制度、整改督导制度、整改销号制度“三个制度”,实行每月清单化调度,扎实有序推进各项交办案件和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对问题整改坚持严格按照整改方案要求,逐个现场检查、集体研判,整改一个、验收一个、销号一个,问题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落实不到位不销号,坚决杜绝表面整改、虚假整改、敷衍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环保督察共交办群众举报信访案件112件,已全部完成整改,反馈意见涉及我市共36项,已完成整改15项,其余问题正在按照整改方案要求按序推进。

三是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在全市22个镇街全部建成大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每月对各镇街空气质量状况进行通报,实现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全覆盖。不断加强对“散乱污”企业和燃煤锅炉的整治力度,对清理取缔的企业严格落实“三移位”和“两断三清”的要求,坚决杜绝死灰复燃、异地转产等问题的发生。狠抓扬尘污染专项整治,加大对运输渔货、渣土车辆执法检查力度,对所有建筑工地实行围挡、物料覆盖、洒水除尘、出入车辆冲洗、道路硬化、渣土车辆密闭“六个百分百”管控措施,最大限度减轻扬尘污染。狠抓移动源污染防治,联合公安、交通等部门定期在重型柴油货运车辆集中停放地及主要道路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划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控制区,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工作,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综合监督管理。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

四是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大污水自动在线监控工作力度,推动全市重点排水企业特别是食品加工行业安装污水自动在线监控系统,极大提高了自动化监管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偷排漏排问题,全市已有200多家重点排水企业完成了污水在线监控系统安装工作。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整治力度,对保护区内畜禽养殖场以及交通穿越等问题坚决按照要求做好整改工作,建立健全贫困村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做好河长制、湾长制、湖长制工作,辖区内所有水域环境实现了统管统治,河水及近海水质全部达到相应功能区划要求。

五是全力打好净土保卫战。着眼推动土壤治理形成常态长效,力推农业生产标准化,发展生态安全的绿色农业,加大农产品检验检测力度,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稳步降低。加大畜禽养殖场治理力度,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肥料化和能源化为主要利用方向,优化养殖布局,配建处理设施,严格执法监管,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畜牧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全面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六是坚持严控严管、铁腕治污。加快智慧化监管网格建设,通过业务培训、绩效考核等方式,不断提高网格员业务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好各级网格员作用,今年以来,共发现各类环境问题414起,全部得到及时处置,有效的提高了全市网格化监管能力。做好智慧环保综合管控平台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区域环境要素监测体系,绘制大气、水、土壤污染地图,逐步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对鱼粉、海带、干海产品等群众反应较为集中的环境问题,保持高压执法态势,一旦发现违法排污行为,坚决严厉打击,今年以来共查处各类违法企业33家,罚款844万元,其中查封扣押11家,移交2家,媒体曝光3家,联合惩戒2家,所有违法信息全部上报征信系统,有效震慑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七是加强生态教育。固定每月20日为“环保公众开放日”,组织市民到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场等地参观污染治理情况,让市民零距离实地感受环保工作。今年以来,共举办12期,参与群众600多人次,有效增强了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热情。在中小学开设环保教育专题课,充分利用好学校课堂这个直接有效的环保教育基地,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区、社区带动社会,形成“人人讲环保”的社会氛围。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教育基地等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省级绿色学校11所、市级绿色学校33所、省级绿色社区6个、市级绿色社区32个,逐步形成“小手牵大手,一人带众人”的环境教育社会格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