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中心>时政要闻

游子回家

时间:2019年11月20日 09:28 来源:荣成市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在俚岛镇烟墩角社区,参访团成员被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大天鹅所吸引。村民们为客人敲起了渔家锣鼓,欢迎游子们回家。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耳熟能详的诗句,是香港威海卫退休警察们的真实写照。

11月17日,香港威海卫退休警务人员参访团到访荣成,他们平均年龄接近70岁,都是威海籍人士。从小离开了家乡威海,前往香港,成为警队一员。离家几十年,当双鬓斑白的他们再次回到家乡,说出口的依然是难改的乡音。

今年84岁的退休港警宋修民时隔70年,再次踏上故乡荣成的热土,心生无限感慨——

“我记得,这是割麦子用的镰刀,我10岁的时候,干农活还不小心割破了手指,你看,到现在还有道疤……”

“我记得,这是捕鱼用的渔网,我小时候经常看见……”

“我记得,这是犁耙……”

在宁津街道东楮岛村乡村记忆馆,宋修民望着陈列的一件件老物什,用一口地道的荣成话激动地向同伴们作着介绍。

1949年3月,时年13岁的宋修民跟随父亲,在石岛港踏上轮船前往香港。那时他的父亲在香港当警察。成年后,他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香港警察。

上世纪20年代,香港人口剧增,港英政府急需扩充警队来维护社会治安,于是便在同是英租界的山东威海招募了一批警察,这些远赴香港从警的山东人,带去了山东人特有的勤劳、勇敢、忠厚、侠义品格,守护着港岛的繁荣与稳定,赢得了香港人民的喜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香港威海卫警察。

重回故乡,一切都那么亲切,一切都那么新鲜。参访团成员先后参观了宁津街道东楮岛村、东墩村,俚岛镇烟墩角社区,魂牵梦绕的故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忆中的海草房依然还在,都已成为旅游景点;农业和渔业生产的场景,只能在乡村记忆馆里找寻。

年过六旬的毕成德是参访团中的一员,这不是他第一次回到荣成。

今年4月,在得知家乡荣成要举办国际滨海马拉松赛事时,毕成德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报名,并提前预订了机票。可是,由于赛事突然改期,毕成德的愿望落空了,遗憾不已。威海警察马拉松战队与荣成跑团的跑友们得知情况后,与毕成德取得联系,帮助他完成心愿。5月12日,经过2个多小时的奔跑,毕成德身着威海警察马拉松战队为他定做的香港警察跑衫,在荣成“最美赛道”上完成了“一个人的‘荣马’”。

毕成德说,家乡人帮助他完成“一个人的‘荣马’”,他收获的不仅仅是梦寐以求的“荣马”奖牌,更是家乡人浓浓的亲情与深厚的情谊,作为威海游子,他心中的故乡情、爱国情更加深厚了。在得知明年荣成市还会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时,毕成德说:“明年的‘荣马’,我一定来!”

参访团中年纪最大的退休港警吴传忠,已年近90,他从警35年,曾任香港警察队员佐级协会会长,至今依然说着一口流利的威海话。

在参观东楮岛村时,吴传忠在一家民房前驻足良久,这户人家门上的门铺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说:“小时候,我家门上也有这样的门铺,俗称门环,和爹娘探亲访友时,就在门口叩三声,当!当!当!去香港后,再也听不到这一熟悉的声音了……”说着,吴传忠叩响了房门。民房主人张英丽应声而出,吴传忠激动地用威海话上前打招呼,二人就如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用家乡话交谈起来。

吴传忠说,回到家乡后,感觉家乡变化很大,街道整洁、乡风文明,人民生活幸福,心里十分高兴。“‘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已经满头白发了,可永远也不会忘记威海话,不会忘记我的家乡……”吴传忠动情地说。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上一篇 :